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形象

2011-08-15 00:53孙章华
重庆行政 2011年6期
关键词:镇乡黔江区城市形象

□孙章华

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形象

□孙章华

2011年是黔江区委、区政府确定开展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攻坚年,以打造宜居城市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市民满意率为目标,吹响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五城同创”号角,打响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攻坚战,开展了市政设施、市容秩序、户外广告、交通秩序、扬尘污染、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核心商圈八大整治。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一座整洁、优美、文明的中心城市展现在渝东南。在2011年上半年民意调查中,黔江的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卫生满意率较去年分别增加29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百日攻坚力度空前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年初,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了第一个全区性的会议即黔江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攻坚年活动动员大会,印发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区级领导及相关单位联系路段、社区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制度,迅速出台了《关于整治城市环境的通告》。区领导切实做好联系路段、社区的调研和监管,经常到联系路段、社区调研、督查市容环境整治工作。

部门重视,组织有力。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攻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副区长任办公室主任,区政府办、区市政园林局、区公安局、区交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主任,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根据统一安排,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组织从全区59个部门抽调了260余名人员,组成了综合协调组、执法组、环境卫生监督组、街道指导组、宣传组、督查考核组、后勤保障组共7个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各整治工作组制定了“百日攻坚”活动的整体工作方案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子方案,做到任务安排到周、工作安排到天、责任落实到人、整治落实到点。

宣传到位,全民动员。通过报纸、电视、电子显示屏、宣传执法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关于整治城市环境的通告》,让广大市民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做到严格遵守,自觉纠违;针对市容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在武陵都市报刊发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热点问题解答,就户外广告、亭(棚、伞、摊)占道经营和占道停车整治及建立长效机制问题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作出了解答;武陵都市报开辟了“开展百日攻坚,打造品质之城”、“城市形象攻坚年市容市貌变脸时”、“文明不文明大家说”、“建言献策”等专栏;黔江电视台开设《攻坚总动员》栏目,分别设置“攻坚动态”、“攻坚大比拼”、“攻坚大家谈”、“曝光台”、“公益广告”等栏目强力开展宣传报道;各街道办事处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学校等近万人参加分片分段实施“大扫除”活动,使所有与提升城市形象有关的内容让市民入眼、入耳、入心、入脑,自觉投身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中来。

完善体制,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分级管理体系,对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街道、镇乡的管理范围、管理事项、管理职责作了进一步细化;加强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积极推进街道镇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区政府出台了街道、镇乡集镇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将街道、镇乡集镇建设管理纳入区上重点目标考核,建立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机制;对城区6个街道的14个社区实行市容环境卫生月度考核制度,在全区通报并在武陵都市报、黔江电视台等媒体上公布考核排名情况;积极推行城市管理进社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阵地控制优势和快速处置机制。对各部门、街道、各工作组宣传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各部门、街道及住宅小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巡回督查,对“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情况进行督查;对区级领导联系路段、社区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书面督查,并及时通报。督查考核组对各责任部门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核实,对虚报、错报的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最美街道”评选喜获丰收。投资1亿多元实施了新华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对123栋建筑外立面进行翻新改造,面积20余万平方米,完成人行道花岗石铺装10万平方米、车行道“白改黑”13万平方米,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座,对道路标线、标牌实施了全面改造,实施管线下地5.2公里;改造提升店招店牌10000余块、54000平方米,栽植25~30公分的香樟、银杏景观大树910余株,一条靓丽的示范大道、民生通道展现在渝东南。2011年6月至9月,重庆商报、重庆大渝网与市城乡建委、市规划局、市市政委、市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重庆市第二届最美街道”评选活动,黔江区推荐新华大道、河滨路、濯水古镇分别作为“最美大道”、“最美街区”、“最美小巷”参选。经过三轮网上投票、短信投票和专家评审3个环节的评选,黔江区新华大道成功入选“重庆市最美大道”十强,濯水古镇老街入选“重庆市最美小巷”十强,河滨路入围“重庆市最美街区”。

“三难”问题有效缓解。建成人行过街设施3座,切实解决市民“过街难”问题;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大十字购物广场、书城广场、红军广场地下停车场建成投用,启动了百花园客货车营运中心停车场建设,利用城区闲置地块改建临时停车场,新增300个停车位,在城区支次道路规划停车位1200个,摩托车和自行车停车位2400个,新增停车容量3900个,切实解决市民“停车难”问题;启动了新建环卫公厕4座,改造提升公厕6座,现已完成三星级公厕改造1座,城区公厕总量达到53座,切实解决了市民“入厕难”问题。

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坚持说服教育,“先告知、后拆除”,“先拆除、后规范”的原则,苦口婆心作政策宣传解释,劝导经营者主动纠违,整治了户外广告、店招店牌、占道经营亭棚。同时,通过开展城区10个农贸市场整治工作,增设了交易摊位,对游商划行入市,达到疏堵结合。“百日攻坚”行动,拆除占道经营货亭121个,整治规范亭棚伞摊1200多个、“骑门摊”2300余户、废旧物资收购点12个、户外占道洗车场12家;拆除各类广告牌3816块、19761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购置了一批环卫作业设备,建立了每天两次普扫、两班保洁、两次冲洗、一次机扫的“2221”环卫保洁机制,实施网格化、全天候、无缝隙保洁,确保垃圾落地清扫不超过30分钟,城市道路见本色,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鲜花扮靓黔江城。目前,黔江区实施了城市主干道、公园广场、重要节点的鲜花美化工程,栽植鲜花近500万株。特别是为喜迎国庆佳节,从9月中旬起,开始实施鲜花布景工程,全面更换了分车绿带、城市节点、公园广场及主干道沿线行道树池的鲜花,共栽植孔雀草、百日草、矮牵牛、一串红、一品红、鸡冠花、夏堇、非洲菊、万寿菊、西洋鹃等鲜花近100万株,营造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一座沐浴在花海中的城市展现在市民眼前,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和灵气。随着黔江城市面貌的改善,市民的自豪感明显增强,外地游客明显增多。国庆期间,黔江城大小宾馆人员爆满,来自主城区及周边区县、湖南、湖北、四川的车队占市场最大份额,也有不少陕西、上海、山西的游客远道而来,客源半径向外延伸100公里以上。

音乐喷泉起舞迎宾。黔江区水上音乐广场建筑面积为2828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元,是渝东南最大的现代化音乐喷泉广场。喷泉总长120米,离广场岸边30米~70米。喷泉主体水型由气爆喷泉和数控喷泉配合变频技术组成,中心喷泉“擎天玉柱”最高达110米。“民族团结”水型由圆形布置的内喷水柱组成,构成经典的内拱宝塔型;“中华巨龙”水型声势浩大、感染力强,极富现代感;“气喷泉”水型的每个气爆喷头既可单独喷射水柱,也可同时喷射、连续跑动喷射,水柱粗壮高大、气势宏大;“百变喷泉”水型在多股水流大小、压力不同时,喷出的水形变化多样,时而成水柱,时而成水雾,时而成翻卷的水花,时而成绽放的大喇叭花,其连续变化给人以魔幻般的感觉;“大鹏展翅”水型对称分布,似天际雄鹰,翼展宽阔,形态矫健;“擎天玉柱”水型非常有特色,其粗壮、高耸的中心水型水势浩大,具有直上云霄的气魄,是整体喷组中最具震撼力及视觉冲击效果的水型。随着音乐喷泉广场亮相于城区,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数字城管实现全覆盖。黔江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于2011年2月正式启动,至8月相继完成了“数字城管”数据、场地、系统、组织四大体系建设任务。数字化城市管理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实现了对城市建成区的全覆盖,城市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流程分为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系统评价七个环节。建立了专、兼职信息采集员队伍,接入公安48个视频点,整合了化粪池和下水道安全监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监控、城市灯饰照明控制系统,同时开通了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启用了12319特服号码,并与市级12319热线电话对接联动,实现了发现问题广;建立了详实的部件和事件确权数据库,明确了各类城市问题处理的责权,实现了派遣任务准;责任单位按照规定的处置时限对每一类城市问题及时处理,实现了处置问题快;信息采集员对每个已经处理的问题及时核查结案,实现了核查问题全;通过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大量数据的详细分析,实现了考核评价精。通过以上诸环节,黔江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完整闭环,体现了指挥高效、监督有力、分工明确、处置及时和沟通快捷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体系。

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在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百日攻坚”行动中,坚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和强化依法治理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在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市民受到了教育,加强了修养,提高了素质;另一方面,以法律的强制手段,通过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革除少数市民陈规陋习,规范和引导他们回到做守法公民、文明公民的轨道,市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环境的大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增强了热爱黔江、共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广大市民主动关心、支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共建共享的愿望空前高涨。

城乡统筹快速推进。启动了社区环境整治月度考核制度,强化了街道社区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的综合管理;完成了老城区背街小巷“无灯区”改造,消灭了城市“无灯区”,新建路灯300余盏;启动了镇乡垃圾收运系统二期工程项目,逐步建立“户集、村收、镇(乡)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7个镇乡建设垃圾收运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顺利通过市发改委组织项目专家组的综合评估,并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申报总投资达1682.43万元,有望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200万元;大力实施镇乡“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座公厕、一座垃圾收运站、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市政广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条示范街道,带动路灯照明、市政管网、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乡管理提供硬件保障和服务平台。同时,建立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机制,区级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实施奖补,引导街道镇乡加强集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集镇功能和容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重庆市黔江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镇乡黔江区城市形象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宁波加快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发挥镇乡作用深入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