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对学生工作的推动作用——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11-08-15 00:42陈瑞朴晶谭惠敏王言李建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导师辅导员制度

陈瑞,朴晶,谭惠敏,王言,李建新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对学生工作的推动作用
——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陈瑞,朴晶,谭惠敏,王言,李建新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在学校“班导师”工作制度基础上,结合二级学院实际情况,本着学生工作需要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在实践中创立了本科生“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论述了该制度对学生工作的推动作用以及施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班导师;学生工作;导师工作室

在现代高校教育体制中,提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逐渐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阵营,但其传统职能定位使之将较多的精力偏向学生管理活动中的事务性工作[1-3]。目前的配置标准为1名专职辅导员对应250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按年级进行划分,由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仅靠辅导员这种集约化、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现状。随着学校推行了“班导师”制度,将学生工作粒度细化至班级,有效缓解了师资力量的缺口,成为“精细化学生管理”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另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固然与社会经济大环境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育的部分质量问题。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很多年,其内涵也很丰富,但其直观的表象却很单纯,那就是,毕业生拥有社会竞争力才是硬道理。因此,建立“导师工作室”,从技术专业角度来构建相对内聚的学生群体,形成“班导师+导师工作室”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是一种具有明显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于2009年9月在全院开始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该制度是在学校“班导师”工作制度基础上,结合土建学院实际情况发展而来。其核心内容为:由资深专业教师成立一系列特色工作室,经过“双向选择”吸纳学生进入导师工作室学习和实践,一直持续至毕业。与以自然班级为划分的“班导师”工作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专业性和连续性。经过近二年的实践工作反馈,证明了该制度能有力的促进学院的各项工作,尤其对学生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对学生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

1.1 形成了多维度的学生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本学院现有在校生1014人,三个专业,33个班级。配置专职辅导员4人,班导师25人,工作室导师29人。“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在不打破原有年级和班级的基础上,实现由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的交叉配合管理。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管理以辅导员和班导师为主,学业指导、课程配置、就业考研指导由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共同完成,有机的将学生的管理分为了“纵”“横”两个层面,形成了多维度的矩阵管理组织保障体系,从而有效覆盖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全部内容。从人力资源配备角度来看,辅导员人均管理254人,班导师人均指导41人,工作室导师人均指导学生35人,极大的充实了学生工作团队。

1.2 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的实施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会途径,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对学生而言。实施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将辅导员、班导师职责与工作室导师的专业指导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便于及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促进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在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下,一名专业教师可能身兼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两职,面对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已,改变对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自我培养和再教育,提高科研水平。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互动的,师生的思想、智慧相互交流和启迪,从面有力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对学校而言。在高校学分制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的所学课程、上课时间和地点无法相同,面对个性化培养方案,班导师的工作难以象以往一样开展。工作室导师能够发挥其在专业上的优势,向学生介绍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了解学生的特长、专业爱好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科学地配置专业课程,减少了学生盲目摸索,培养学生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在工作室中,师生的交流涉及学习、生活、理想、未来等各个方面,导师用自已的言行影响学生,解决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很容易形成有继承性的优良学风传统。同时,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导师有目的、系统性的科研培训后,完全有能力从事基础科研工作。在完成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导师能充分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客观条件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比传统普遍采用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导师可依据自己的课题更具体的为学生讲解科研基本过程以及细节,这更能让学生感性的熟悉学术研究的一般模式,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增强其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施行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以来,整个学院的“四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各种指标数据都有很大提升,同时,学生的违规处分事件明显下降。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获奖情况:2007年111人,2008年130人,2009年163人次,2010年189人次。其中,2010年有16人次获国家级大赛奖励,9人次获省级大赛奖励,26人次获大连市级大赛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是“综合育人”的结果,但导师工作室制度在其中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1.3 有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化

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协助党组织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加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由于导师工作室成员打破了年级界限,高年级的党员也能够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入党时也能更充分的征求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及广泛的群众意见。

1.4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由优秀人才构成的导师队伍往往拥有不可比拟的社会资源,在“全程化就业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他们也将责无旁贷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连续三个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在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直接推荐下有42人与国家大型企业如中铁、中建、中交集团等单位签约。占整个就业意向人数的16.7%,对毕分工作的推进效果相当明显。

1.5 有利于精细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导师和学生经常一起相处,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等,可以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工作室导师及时与班导师、辅导员三方密切配合和沟通,使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了坚实的第一手资料,能协助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协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动。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

2 施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施行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挑战,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正确处理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之间的关系。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处理“班导师”、“工作室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首先必须要明确三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多是集体指导,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本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工作室导师对学生进行具体专业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制度的优越性。

(2)导师选拔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过程中应加强双方的了解。导师的选拔除了满足一定的业务要求外,还应注重为人师表、责任心方面的考察。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配到各个工作室。根据工作室运行的状况,定期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微调。

(3)需要建立建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我们在实行班导师加导师工作室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师生配比,以免出现导师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准确评估导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薪酬激励。

(4)制度的组织管理强调各部门的协调。该制度的施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保证学院内的统一领导,继而还需要各部门之间保证充分的协调配合。才能体现出制度的业务效应,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3 结语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实际上是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一种积极尝试。其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掌握职业技能”,其效果就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实践体验的提前”,制度不但对学生工作推动作用巨大,同时也能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继而还能为科研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支持和补充。虽然才短短的一学期施行时间,制度的诸多细节部分还正在持续构建中,但它已经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只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该项制度必将成为高等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发展过程中最优秀的成功案例之一。

[1]胡绍元.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8-111.

[2]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2):1-3.

[3]潘卫华.新形势下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黑河学刊,2008(6):102-103.

The Improvement of“tutor+tutor's workshop”System for Studens Affair——A case study of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CHEN Rui,PIAO Jing,TAN Hui-min,WANG Yan,LI Jian-xi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Basing on the working system of tutor in our school,incorporat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econdary institute,according to working demands of students as 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s,the system of“tutor+tutor's workshop”has been developed in practice.The system improvements for students`affair briefly and the key issues arousing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 have been discussed.

tutor;student affair;tutor’s workshop

G642.0

A

1009-315X(2011)03-0319-03

2010-11-15;最后

2011-05-05

陈瑞(1974-),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刘敏)

猜你喜欢
导师辅导员制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