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句式辨述

2011-08-15 00:52李元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复句例句句式

李元芝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龙岗分校人文系,广东深圳 518172)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中提出,“一…就…”句式的意义一般是“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1]但前后两个动作或情况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一”和“就”两个副词在这一格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句子表达重点的标志。

一、“一…就…”句式的真正意义

王弘宇的文章《说“一A就C”》(以下简称王文)中举了一个外国留学生说的句子:“下了课以后我一去食堂就吃午饭。”[2]并认为外国留学生没有中间项的概念,只记住了“紧接着发生”,而“去食堂”和“吃午饭”虽然紧接着发生,但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项,是不宜使用“一…就…”格式的。留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我一下课 (不做其他)就去食堂吃午饭”。此时,在“下课”和“去食堂”之间可以有中间项,如问老师课上的问题,回一趟宿舍等。就此王宏宇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就…”格式不是表示顺序的两项紧接着发生,而是表示本不相邻的两项紧接着发生,跨越中间项是“一…就…”格式表示的真正意义。对此,我们提出异议。“下了课以后我一去食堂就吃午饭。”与“我一下课就去食堂吃午饭。”之间的区别并非第一句没有跨越中间项而第二句跨越了中间项。殷志平在《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中提到:“一V1”后出现的“V2P”着重指明通过“一V1”感知到的事物,该事物在“一V1”完成前说话人并不知晓[3]。在此我们进一步提出:在“一…就…”格式中“一V”分句出现后,听话人并不能根据前分句明确地感知到说话人在后分句所要表达的内容。“下了课我一去食堂”,当此前分句出现后,听话人通过预测很容易得知后分句要表达的内容是“吃饭”,而“我一下课”之后,听话人并不能预测和感知到说话人要表达“就去食堂吃饭”的内容。因为“下课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如去超市买东西,回寝室洗衣服,去图书馆看书等等。“一…就…”格式的意义是“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这当然不错。这个“就”处于“一V”之后,它的作用是表示紧相承接,同时兼有强调作用。刘诘生在《“一V是NP”句式》的文章中指出,“一…就…”格式的前后两分句虽然表示紧承相连,但二者从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4]。听话人对说话人要表述的内容只有在整个“一…就…”句式完整地表达之后才会清楚地理解,而在前一分句出现后不能预测后一分句的内容。如果可以预测则不能使用“一…就…”格式。例如:

(1)我一去浴池就洗澡。

(2)我一去电影院就看电影。

(3)我一洗头发就用洗发水。

上面例句完全可以写成:

(4)我去浴池洗澡。

(5)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6)我用洗发水洗头发。

语义完整且自足。

二、“一…就…”句式的表达目的

王文认为:如果没有中间项的概念,就变成了时间上的顺序相接。例如:

(7)一听就明白。

(8)天一亮就离开。

前后两分句之间确实在时间上顺序相接。

但这种说法显然还不够周全。例如:

(9)一谈起来就滔滔不绝。

例 (9)所要表达的是“谈起来”就“滔滔不绝地说”,其中间无跨越阶段。但它不是时间上的顺序相接,而是空间上的顺序。所以,我们以为,“一…就…”格式侧重表现的不是时间观念而是空间观念。空间上从“一”到“就”的目的是表达“就”后的内容是听话人无法预测的,是新的信息。请看例句:

(10)她一进门就哭了起来。

(11)一上场就碰了个倒好。

(12)衣服一脏就被她拿去洗了。

例 (10)“她一进门就……”后面的内容听话人无法进行预测。殷志平指出:从“一V”的角度看,“V2P”表达结果或进入的状态,表示通过一定的动量完成结束了某一动作行为或者获得了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状态[3]。“她一进门就……”后的结果或达到的状态可能性很多,如:

(13)她一进门就往床上一躺。

(14)她一进门就晕倒了。

(15)她一进门就打开了电视机。

……

例 (11)“一上场就……”可能表达为:

(16)一上场就紧张得不得了。

(17)一上场就受到热烈欢迎。

(18)一上场就迎来了阵阵掌声。

……

例 (12)“衣服一脏就……”可能表达为:

(19)衣服一脏就不想再穿了。

(20)衣服一脏就给扔掉了。

(21)衣服一脏就被他塞进洗衣机。

……

但是表达自然现象或社会规约的句子,“就”后的结果或达到的状态人们往往可以预测。例如:

(22)水一到100度就沸腾。

(23)一到18岁就有选举权。

……

这类句子与真理性知识和社会的约定俗成相关。

三、B项的冗余

就“一…就…”句式,王文提出:绝大多数用例,B项是隐含的,但我们不难把它补出来。例如:

(24)他一听 (未经过中间阶段)就急了。

(25)它们一落到地上 (未经过中间阶段)就化了。

(26)一上船 (未经过中间阶段)就把你的药扔海里去了。

邢福义先生的文章《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说:“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观点,而主观观点才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5]。正是根据邢文的这段话,王文认为,根据常理,以上例句主观上跨越了一个通常应有的中间项。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句中“他一听”与“就急了”,“它们一落到地上”与“就化了”,“一上船”与“就把你的药扔海里去了”之间通常应有的中间项是什么呢?既然“一…就…”句式直接反映格式选用者的主观观点,那么不同的使用者会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我们很难硬性规定通常应用的中间项。另外,“B”的隐含与否与“一…就…”句式的表达关系不大,“他一听 (未经过中间阶段)就急了。”这种补与不补并无多大区别,没有“B”项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完整地表达信息。

四、“刚一X……就Y……了”的语义关系

王文认为“刚一……就……了”格式,一定是表示单纯的紧随关系,即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种动作或情况,两个动作只有先后关系,没有其他关系。这并不完全符合汉语事实,存在着某些特例。根据邢福义《前加特定形式词的“一X就Y”句式》一文,“刚一X……就 Y……”一般反映一次性的已然行为,即某个时候,刚一X就Y。但如果同样的行为在同样的情况下多次反复,每个时候都如此,就会变成带规律性的现象[6]。“刚一X……就 Y……了”有时也可以表示对反复多次成为规律的行为的总括,句子里一般要有“每”字,例如:

(27)每天清晨,溯源阁刚一开门,便迎来了不少顾客。

(28)每当任命刚一宣布,就有人巴结送礼给他了。

(29)每每两个人的眼锋刚一碰,就像受惊的黄羊,猝然分开了。

以上叙述说明,“刚一X……就Y……了”句式并非一定表示单纯的紧随关系,还可能表示规律性的倚变关系。

五、“一…就…”句式的本质

孔令达在《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一文中指出,状语定语在句法结构中属于次要成分,虚词则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但是它们在言语交际时却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有时是新信息的载体,是句子的表达重点[7]。在这个时候它们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很多句子正是依靠它们的存在而得以成立。在“一…就…”句式中,“一”与“就”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就”是新信息的载体,其后的内容标志为新信息。如果“就”后内容根据前部分叙述可以得知或预测说明“就”后非新信息,此时使用“一…就…”句式就有失妥当。孔文进一步指出,新信息的有无和信息量的大小制约着句子能否自足。“就”后如果出现了新信息,句子可以自足。请看例句:

(30)他见酒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睡。

(31)他一急起来就把要说的话全忘了。

(32)她一听就倒在床上哭起来。

“就”后的新信息及信息量是“一…就…”句式得以成立的关键。

王文反复强调“一A就C”格式表示的真正意义是“前项未经过通常应有的中间阶段就与后项相接,即“一A(未经过B)就C”。实际上这种表达并未揭示“一…就…“格式的本来面目,“未经过B”不是“一…就…”句式的本质,这也是王文中错误的实质所在。

经过上述辨析,笔者认为“一…就…”句式表示的真正意义是前后两个动作或情况紧承相连并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即前一分句出现后不能预测后一分句的内容,只有在整个“一…就…”句式完整地表达之后才会清楚地理解。“一”与“就”在句式中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其中“就”是新信息的载体,其后的内容标志为新信息,“就”后的新信息及信息量成为“一…就…”句式得以成立的关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王弘宇.说“一A就C”[J].中国语文,2001(2).

[3]殷志平.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中国语文,1999(2).

[4]刘诘生.“一V是NP”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5]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J].中国语文,1991(1).

[6]邢福义.前加特定形式词的“一X就 Y”句式[J].中国语文,1987(6).

[7]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5).

猜你喜欢
复句例句句式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特殊句式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