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的汉英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2011-08-15 00:52于晓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原诗全诗语篇

滕 梅,于晓霞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在中外翻译史上,翻译标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这一特殊文体,又该运用怎样的翻译标准呢?诗歌可译但是难译。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于诗歌翻译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的翻译标准是诗歌翻译理论的重要表现。从严复的“信、达、雅”[1],傅雷的“神似”[2],钱钟书的“化境”[3],到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4],再到刘重德的“内容上忠实、语言上达意、风格上近似”[5]等等,不同说法、不同侧重点的诗歌翻译标准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国语言和汉语诗歌有深入的理解,需要保持原文在思想性、音乐性、语言性等方面的艺术风貌。好的诗歌翻译能够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能在译语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6]。

一、语言的三大功能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语言功能概括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在目前所有的语言运用中,概念功能是一种意义潜势[7]。语言的这一功能就是用概念内容的形式把我们的经验编码。它主要包括“及物性”和“语态”。及物性就是子句意义中的概念功能。它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类过程由一个动态动词、一个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来表示。心里过程表示诸如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里活动。它牵涉到两个参与者:感觉者和被感知的对象。关系过程分为“归属”、“识别”两类,前者指某个实体具有何种属性或归属于何种类型,后者表示两个实体间的统一性。言语过程是交流信息的过程。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微笑、哭泣之类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或有某事发生的过程。

人际功能是充分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的和个人的关系,包括讲话者进入语言情景的形成[7]。人际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语气表明讲话者选择了某种言语角色,同时也赋予了听话者一种言语角色。语气由两部分组成,即主语和限定成分,主语可以是名词、名词词组,或者从句。限定成分是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它们是动词词组的一部分[7]。

语篇功能是指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将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统一的语篇,这种机制使实际的言语区别于一系列的随意的句子[7]。尽管两个句子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有可能完全相同,但就语篇功能而言则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语篇功能满足了使实际应用中的语言前后相关联的要求,使实际的上下文具备一定的结构,从而使实际的语篇区别于语法或者词典中的一个个孤立的条目,它提供了一系列潜在的可用的意义,使语言结构的组成成为可能。

二、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对原诗的分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居秋暝》风格淡雅,情景交融,最能代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其原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

从概念功能来看,全诗描绘的是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一派清新自然的景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涉及了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全诗由“空”字入笔,透露出一种空灵之美。“空山”是偏正补语,既点明诗作所描绘景物的地理位置,又点明景物的地理环境[9]。通过“空山”、“新雨”、“秋”等概念表现了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色调明朗,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月”、“松”、“泉”等名词概念和“照”、“流”这两个动词概念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意境美,而且烘托了诗人的理想境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对仗极工整,诗人还用了“喧”、“归”、“动”、“下”四个动词,把环境写活了[9]。此处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增添了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自我心灵的剖白。“留”与开篇首字“空”遥相呼应,凸显可“留”于“空山”之意,使得全诗意境、结构更趋于完美,从而用自然美来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9]。

从语篇功能来看,全诗共四十个字,所用词性比较单一,可分为四类。十三个名词:山、雨、天气、秋、月、松、泉、竹、浣女、莲、渔舟、春芳、王孙。八个动词:来、照、流、归、动、下、歇、留。四个形容词:空、新、明、清。两个副词:后、晚。一个连词:随意。全诗主要是通过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来传递信息,只有一个连接词“随意”,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动静的穿插描写展现了此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从人际功能来看,尾联的语气好像是在规劝,其实是诗人的自勉,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全诗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三、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两个译文

译文一:

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

Among pine 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

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Still here's the place or you to stay.

译文二:

After rain the empty mountain,Stands autumnal in the evening,

Moonlight in its groves of pine,Stones of crystal in its brooks.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girls bound home,Lotus-leaves yield before a fisher-boat.

And what does it matter that springtime has gone,While you are here,O Prince of Friends?

(一)从概念功能角度分析

译文一: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存在过程)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物质过程),Among pine 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物质过程)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物质过程),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物质过程)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物质过程),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物质过程)Still here's the place or you to stay.(物质过程)。该译文共46个单词,所用词性可分为:15个名词,6个形容词,9个动词,4个副词,2个介词 ,3个连词 ,1个定冠词。全诗将“moonbeams”、“pine trees”、“clear water”、“crystal stones”、“Bamboos”、“Lotus”、“washer-maids”、“fishing boat”等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写空山雨后的秋晚景象,清雅喜人,构成一幅中国古典山水写意画。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按照英文语篇连接的特点,用介词和副词将地点和空间关系表达出来。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译文二:After rain the empty mountain,(存在过程)Stands autumnal in the evening.(物质过程)Moonlight in its groves of pine,(存在过程)Stones of crystal in its brooks.(存在过程)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girls bound home,(物质过程)Lotus-leaves yield before a fisher-boat.(物质过程)And what does it matter that springtime has gone,(物质过程)While you are here,O Prince of Friends?(物质过程)。如果将两篇译文从功能语法角度互相比较并与原诗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其异同之处。原诗有一个存在过程和七个物质过程,译文一也恰好有一个存在过程和七个物质过程。而译文二却有三个存在过程和五个物质过程,这与原文的结构和形式不一致。译文一与原文在意境和表达上相一致,从这个角度看,译文一胜过译文二。

在具体名词和动词概念的翻译上,译文一用“fresh”,“bare”,“permeates”,“peer”,“flows”,“washermaids”,“stirs”,“wades”,“pass away”等词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镜般的纯美诗境。而译文二则用“empty”,“stands”,“brooks”,“yield”,“gone”,“washer-girls”等词 ,平铺直叙原文的内容,意境全无,使人感受不到山雨初霁、幽静闲适的意境,由此看出,译文一更贴近原诗,且更能烘托出原诗的气氛。

(二)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

其一,在用词多寡和诗歌的形式上,原文共40个字,5种词性。译文一有46个单词,7种词性;译文二有53个单词,10种词性。由此看出译文二比原诗语篇繁冗,词汇、词性偏多,而译文一在篇幅和词汇上基本保持了与原文的一致,也由此体现了诗歌翻译的“形美”标准。

其二,词义的选择。对“空”字的处理上,译文二译成“empty”,原诗的意境全无,且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山上空无一物。而译文一译成“bare”,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对“流”的处理上,译文二没有译出这个动词,使得动感全无。译文一译成“flow”,使人感受到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萨特对语言、词句与意义的关系做过精辟的论述:“排列在一本书里的十万个词尽可以逐个被人读过去,而作品的意义却没有从中涌现出来;意义不是字句的总和,它是后者的有机整体”[10]。从这一点看,译文一比译文二更胜一筹。

(三)从交际功能角度分析

译文二平铺直叙,篇幅冗繁,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译文一由于选词准确传神,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营造出一幅秋季雨后的优美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高洁情怀,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心态。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无论是从概念功能,还是从语篇、交际功能而言,译文一相比译文二而言,在信息量上与原诗基本一致,既表现了原诗的意境,也传达出原诗的神韵和美感。译文一准确把握原诗的精华,以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段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因此总体而言,译文一比译文二更胜一筹。

四、结语

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诗歌翻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该不断推动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诗歌及其译文进行分析是诗歌翻译研究的一个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功能语法不仅可以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助于英汉对比研究的深入进行。

[1]严复.天演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田金平.论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的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6-97.

[3]郑延国.钱钟书译艺举隅[J].上海科技翻译,2001(1):42-45.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79:79.

[5]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84.

[6]杨大亮,武敏.从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本分析诗歌翻译的标准和流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9-111.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25-328.

[8]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9]林峥.诗中有画心志高洁——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6-38.

[10]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82.

猜你喜欢
原诗全诗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峨眉山月歌
劝学
改诗为文三步走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