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研究

2011-08-15 00:52何火萍罗海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原理规律哲学

何火萍,罗海滢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 (以下简称“05方案”)。“05方案”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新版“原理”课教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其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整体性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对教材的几点质疑

在“原理”课教学中,教材始终是讲课的主要依据。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汇集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平,它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感觉教材编写上还有一些局限。

(一)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过多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文科生还可以选修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等等 (各省情况不一样)。在本科“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教材内容与高中阶段所学有很多重复。以哲学部分为例,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物质、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实践;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矛盾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课教材的内容不过是重复学习高中政治课内容而已。

绪论中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笔者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补充了不少西欧的历史知识,但是课后跟学生交谈才知道高中已经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内容基本相同。另外,绪论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原理”课编写组专家对这部分的解读指出,这部分内容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来编写的,从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四个方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了科学概括,应该是比较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反映他们高中就已学过,并且他们高中《思想政治》课也讲到要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而这正是本科阶段“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从另一角度来看,在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例如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很显然是因为高中没有学过。所以,很多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觉得“原理”课程只不过是对高中所学内容的重复,这就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容易导致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排斥心理。

(二)教材体系不严密

“05方案”把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压缩为新版“原理”课,而在以前这是三门课程,分三学期来讲授的。所以,整合后的“原理”课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很多,但是规定学时为48-56课时 (我校规定该课程为54课时)。这就不仅造成内容多课时少,而且也导致教材编写在一些难点问题上没有展开,逻辑有点不清晰。

一是教材并没有很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如前所述,“原理”教材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着眼,又不受三个部分的局限,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材编写组专家认为,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彻底而严谨科学理论体系的界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说明。[1]因此,笔者在绪论一章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在突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同时,应以新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认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归宿;哲学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工具,其他两个部分是具体规律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然而,除了绪论这一章能体现出“原理”课强调的整体性之外,教材的其他章节没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

二是教材结构不够严谨。绪论一章重点内容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中第一部分是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由于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涵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所以教材也只能从不同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例如,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从它的阶级属性,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接着教材试图从狭义、广义上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下定义。但是觉得教材仍然没有说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是只是把各种的看法列举出来而已。二是即使列举了几个方面,也没有说全。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更能全面反映其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 (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 (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1]三是教材也没有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到底包括什么内容。绪论第三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教材编写专家认为,这部分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的科学概括。但是,这部分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即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这种理解思路是否正确?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有三节内容,个人觉得这种编写方法也造成教学上的一些困惑。第一节中物质概念与实践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社会的物质性跟后面第三章唯物史观是一个意思吗?如果是的话,那就是教材的重复问题了。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内容包括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和否定规律,辨证思维方法。第三节是关于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一种看法是,唯物辩证法不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因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哲学的研究对象,比如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化学的元素周期规律、生物学的遗传规律,等等。如果唯物辩证法不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而是关于人类思维的规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结出来的思维规律,那么为什么教材在讲规律、讲矛盾等等规律时,引用的事例大部分是自然界的本身运动规律,而不是运用逻辑思维的例子。另一种看法是,唯物辩证法也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规律,例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是不容质疑的。如果这两种看法都正确,即唯物辩证法既是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也是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那么怎样讲述才不至于困惑。

二、对策思考

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探索原理教学的内在逻辑。因为即使有了一本优秀的教材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照本宣科,相反,要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阐释教材的内容,实现教材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还须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

第一,明确教学重点。如前所述,“原理”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教材编写的首席专家逄锦聚提出,根本的出路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2]所以,教师要从“原理”课教学目的和要求出发,来确定教学重点,分清精讲略讲。

“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是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2]“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05方案”在谈及“原理”课的课程内容时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原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教材前三章,其中既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认识论,有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的根本立场,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最基本原理,还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后面四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示和应用。教学重点应该包括这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第二,理清逻辑关系。首先,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应该是从唯物史观到剩余价值学说,最后到科学社会主义。有了唯物史观,才有剩余价值学说;有了剩余价值学说,才有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逻辑主线,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要弄清楚它的逻辑线索。哲学部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块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来把这四个部分衔接起来。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世界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世界又是“怎么样”的,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对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的回答,就有了唯物论、辩证法;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就有了认识论的内容。另外,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则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分。因而,对于前面三章来说,可以抓住哲学基本问题这条逻辑主线来展开。再如,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唯物论的观点、社会实践的观点。这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教材没有展开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构成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一个本质区别。从教学角度看,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所以必须引入实践的范畴,进而探讨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3]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物质系统;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第三,开发教学素材。如前所述,“原理”课教材与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有大量重复的内容。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重复。在“05方案”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中,“原理”课是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教材内容相对理论化、逻辑性强、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多,使得“原理”课带有抽象性的特点。“原理”课的教学要求与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案例在本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很多人认为,“原理”课一个重要的讲授方法就是“原理+举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来对理论进行解释、说明,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给简单化、庸俗化、公式化,还有一个是教学案例重复的问题。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而言,教材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对于学生耳熟能详的概念、关系、原理,本科阶段的“原理”课要力求做到常讲常新,讲出新鲜的内容。

这就要求老师知识广博,博采众长。对于“原理”课老师来说,除了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中外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历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在第一章讲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时,如果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讲授,就可以讲出新意,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努力挖掘社会热点问题背后与“原理”课教学相关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看报纸,读评论,广泛阅读,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比如,在第一章讲到“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时,联系富士康跳楼事件来进行分析,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二)教学方法

除了从教学内容上来解决问题之外,还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增强“原理”课的实效性,可以采取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毛泽东曾讲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我们教研室开展了“原理”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并且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来打分,记入平时成绩。学生有的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制作成PPT,上台讲解他们所喜爱的思想家,补充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恩格斯的家庭环境、爱情、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有的学生选取小故事,甚至自己创作新剧本,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活中的恋爱问题、交友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对于这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一些学生表示课堂实践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原理”课。

(三)教学观念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这应当引起每个教师的思考和关注。就是说,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具体到“原理”课程,课程本身就比较理论化、抽象化,甚至有点枯燥。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心和解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提高实效性。[5]

[1]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9(5):57-61.

[2]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33-38.

[3]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22,159.

[4]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

[5]周济同志为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讲课[EB/OL](2007-05-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7/info28327.htm.

猜你喜欢
原理规律哲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菱的哲学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巧解规律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