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互动关系的探讨

2011-08-15 00:52张国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体育大学生

张国林

(武夷学院体育部,福建武夷山 354300)

自然人向社会化的人转变是一个相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持续人的一生。大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个体独立生活的开始和向社会化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受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对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促进大学生个性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探索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互动关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发挥大学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1 高校体育文化和社会化释义

1.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1.1.1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1]。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肌肉运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1.1.2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是体现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健康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实现目标的主导因素;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包括体育课程、课余活动、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及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保障。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背景条件下由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出来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

2 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

2.1 高校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高校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会做合格的社会化人的中转站。学生通过在学校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吸取前人对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精辟总结,在即将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社会化人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品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完善人的社会活动,要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把大学生塑造成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2.2 大学生社会化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和环境中,把自己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小学生社会化最主要依靠的是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而大学生社会化最直接的作用体是校园文化和社会熏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环境”和“大气候”。就“小环境”而言,由于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开始一种全新的群体生活,那么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必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俗话说,环境改变人。大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环境的熏陶,必定会感受到群体对其产生的影响力,进而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从“大气候”来看,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社会风气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导向作用。因而,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3 大学生社会化是社会、学校与个体的相互促进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那么必然就会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关联,并且接受各种关联所产生的影响和熏陶。“个体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也就是说,只要个体与社会发生互动关系,不管个人喜不喜欢,社会化总会在他的身上实现”。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远离家庭的校园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也是学校与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两方面缺少任何一方,这种互动关系就不能成立,大学生社会化也就无从实现。大学生是社会化的主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但能按照社会的要求自觉地管理自己,而且可以起着“化”社会的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高校处于社会文化的较高层面,大学生生活在高校校园之中,既接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同时校园文化也需要他们去创造和传承。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高校体育文化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给大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大学生的社会化又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2.4 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物人到社会人是通过文化实现的。高校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着重要影响。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系统中最具影响力一种文化。对大学生的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范、体育意识等非智力因素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校园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对其提出的需求,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能够达到社会对其要求的期望值,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先进文化之一,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体育运动本身不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在体育竞赛中那种拼搏上进、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做好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2.5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人都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就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发展过程。他们每天置身于高校体育文化熏陶中,必然会促进个体的自然属性(如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也会受到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其社会属性 (如行为规范)的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转变不仅体现在自然属性上,也体现在社会属性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5.1 高校体育文化影响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

大学阶段不但是个体生理发育定型的最后时期,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塑造人格的最后舞台。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健康的体魄又是人格健全与发展奠定基石,对于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教育。应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坚毅顽强、坚定自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勇于奉献、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使学生在知、情、意、诸方面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

2.5.2 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社会角色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人在其一生中既要扮演子女,又要扮演父母;一个大学生在其老师面前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在其同学面前扮演的角色是学友,等等。高校体育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角色演练的平台,高校体育文化使大学生有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由于体育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以接触到广泛的人物,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渠道畅通,条件变化多端,角色扮演多样。而这些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角色比较相似;参加体育活动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这些规则或规范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规范相似。因此,通过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使人有机会体验和学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体育活动中的角色很多,如竞赛组织者、队员、教练、裁判、观众等,而这些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角色比较相似,如社会上种种竞争的人、单位成员或群体一分子、专家或领袖、法官或警察、消费者或公民、行政人员等。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自我定位,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选择角色目标。

3 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互动关系的实践研究

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社会化构筑了平台。实践表明,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快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大学生的社会化又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3.1 构筑大学生社会化的新平台

校际间的运动竞赛或校园开展的小型体育比赛会带来群体之间的竞争,这给大学生提供了团结协作的平台。由于存在群体间的竞争,自然就会促进各自群体成员自觉地同心合力,一致对外,以提高自己所属群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校园体育竞赛中,尤其是集体项目 (如篮球、排球、足球运动项目)的运动比赛对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一个群体中合作产生的巨大力量。因此,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对于个体而言,在比赛中既要能承受胜利带来的喜悦,又要能承受失败带来的压力,对人的心理耐受力又是一个磨练,这些因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7]。

3.2 形成体育价值观

从未来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中转站”,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他们即将走向社会,开始接受社会的考验和磨练。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将是他们今后个体发展的保证。在大学阶段培养的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意识,这对发展社会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增进人们健康,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反映了它由表入里的深层次的文化气息,对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互动关系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化也为现代高校体育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管理者应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争取建立具有优良体育传统的大学,搭建好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其健全身心、塑造人格,培养社会角色,促进个体社会化。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1-1271

[2]芦金峰,王玉滇.试论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J]1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4):4-81

[3]张艳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229-2301

[4]杨春玲.CUBA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8):57-591

[5]田俊涛.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研究[J].学术研究,2007(9):122-1241

[6]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1体育文化导刊,2007(1):68-691

[7]田俊涛.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研究[J].学术研究,2007(9):122-1241

猜你喜欢
社会化体育大学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