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视角看温庭筠 《菩萨蛮》中的“小山”及欢情

2011-08-15 00:45王世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闺怨温庭筠小山

王世立

(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

别样视角看温庭筠 《菩萨蛮》中的“小山”及欢情

王世立

(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

温庭筠的 《菩萨蛮》历来有不同的解法。词中的“小山”除了可以理解为前人指出的屏山、枕山、小山眉等物象之外,还可以理解为对女子发髻形状的比喻。另外,通过细读文本可以感觉到,词中的情感基调并非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闺怨,相反很可能传达的是女子一种喜悦和欢乐的心情。

温庭筠;菩萨蛮;闺怨;喜悦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 《菩萨蛮》

温庭筠词的代表作《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不同解法,但分岐主要集中在“小山”一词的解释上面,并出现了诸多解法。对于此词的情感倾向,诸家并无异议,一般都认为此词是写闺怨,是典型的花间词风的代表。然而,如果抛开传统观念,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些不同的体会。现将个人读此词的一些感受呈诸于方家,以期丰富对此词的理解。

首先,对于“小山”的理解。我认为传统的说法,如“屏山说”、“枕山说”、“小山眉说”等,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温词本身就具有一种朦胧之美,其词中的意象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小山”一词的理解,也不必攻讦他说以自立新说,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如果按文学审美的陌生化效果而言,我初读此词第一句的第一感觉是:一位女子慵懒地躺在床上,头上的发髻波浪起伏,像重叠的山峦一样,而金属饰物在发丝间或隐或现。因为古时女子头发很长,尤其是到晚唐五代时期,女性更是头髻高大,两鬓蓬撑如翼,所以睡觉的时候,头上总是要插一些发钗、发簪之类的饰物,把头发盘绾成松髻,从而保持固定的形状。而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完全披头散发,到第二天清晨再次完全梳理。

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将女子发型比喻成山峦起伏也并不少见。如辛弃疾词《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中写道“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就是将山峦比喻成女子的发髻。还有如明代女词人叶小鸾词《浣溪沙》 (曲曲阑干绕树遮)中也有“楼外远山横宝髻,天边明月伴菱花”的句子,这里的宝髻,本是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发髻,王勃《临高台》诗中有相关描写“为吾安宝髻,娥眉罢花丛”,但在这里同样用来形容山峦。

这样,将“小山”理解为对女子发髻形状的比喻,似不无道理。后来,偶读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中得知沈先生也有相似之论,不同在于我是站在审美直觉的角度,而沈先生是站在历史文化考证的学术性角度。由此可见,此论并非异想天开。

其次,就此词表达的情感倾向而言,我觉得不必一定要认为此词表达的是一种闺怨的情调。温词的《菩萨蛮》十四首,都是以女性作为抒情的视角,在这些词中,闺怨的情调一般表现比较明显,然而情感基调也略有不同,此词便是一个特例。如果说其它十三首表现闺怨的情调比较明显的话,那么这一首我们读起来似乎没有太充分的证据说它一定是表现女子伤感的情绪,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该词表现是女子一种喜悦和欢乐的心情。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并非刻意去标新立异,而是基于文本的细读,基于自己最初的审美体验。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情景:一个清晨,闺房内静谧而温馨,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安祥地躺在自己的绣床上独寝,她可能正陶醉在自己温暖的梦乡里,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词人用他手中的笔生动地描摹了未醒之时女子的这一睡态。第一句将女子的发型及头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头上的发髻像重叠的山峦一样高低起伏,鬓角自然地贴在如雪的脸颊上。第二句意象绵密,但说到底,只写了两个事物,即女子的鬓角和脸颊。“云”修饰鬓角的形态,薄而轻;“香”和“雪”着重刻画女子的脸颊,分别从嗅觉和视觉感官上传达出女子的年轻貌美。如果单纯从外貌描写的角度来看,这样描写也不脱南朝宫体之窠臼,然而温词的巧妙就在于能将各种静态的意象用一些美妙而传神的动词串联,从而造成一种动静结合之妙。此句中的“度”即为一动词,着此一字,女子的鬓角与脸颊之间便有了一种呼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具有动感的,由此句子所呈现的不再是一幅静止的淑女图,而是一段动态的视频,里面有无穷的想像空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便是女子醒后的梳洗打扮描写了。初看来,这两句本无太多的歧义,传统观点也将这两句看成是表现女子伤感情绪的铁证,其依据便是全词中唯一可以算作是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懒”、“迟”二字。何故呢?想必是女子因内心怀人怀事,而导致早晨起来无心打扮,中国古代自古也有“女为悦已者容”之说。然而我初读此句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产生如读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时那种体会,易安词自不必说,“慵”字是其离愁之苦的直接体现,况且还有“生怕离怀别苦”等句作为明证。而温词并没有出现明显表现主人公愁苦心情的字眼,这样就给我们解读温词中“慵”、“迟”二字提供了一些别的可能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词中的“慵”、“迟”,是否是女子喜悦心情的写照,而并非传统的闺怨之说呢?

判断这种假设是否成立,首先便是对于“慵“、“迟”二字的理解。字面理解二字并无困难,问题在于女主人公为什么而慵懒,为什么而“梳洗迟”呢?心情不好,或者忍受离别相思之苦,自然非常合理,然而女性的心理又是非常特殊而细腻的,她们有时表现出的慵懒并非全是心情不好的写照,有的时候甚至是喜悦或幸福、优越感的流露。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屡见不鲜,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就写尽了杨贵妃得宠时饱含幸福的慵懒;还有如李清照词《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则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纯真、活泼的性格及对幸福生活的感受生动展现;再如《牡丹亭》写杜丽娘游园之前细心而缓慢的梳妆活动,也是将贵族女子的那种不必为生计发愁的优越感与幸福感展现出来,诸如此类还很多。由此看来,古代作品中,描写女子慵懒困倦之态并非一定是其忧愁的体现。就此词而言,女子之所以“懒起”、“梳洗迟”,很可能是因为无生计压力,而对美好生活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如果说通过上片的阅读,我们对于词中表现的喜悦之情只是一种猜想,仅凭“慵”、“迟”二字的理解似显证据不足的话,那么下片的描述则为这种猜想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先看“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这是女子的照镜图,也是女子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其喜悦心情的最直接体现。类似的描写在古诗词中也并不少见,如汉乐府《木兰辞》中写木兰从军归来时,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表现了木兰从军归来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心情。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的代表,其词最能体现女性的真实心理,在她的《丑奴儿》中写道“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表现了夫妻恩爱时,对镜弄妆的喜悦心情。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更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之句,与此温词中的“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两句极其相似,只不过前者的对镜是潜在的行为,而后者是显现的,但都是对镜戴花,且都有对自己的容貌极为自信,与花儿一比高下的意味。这些都是对女性照镜细腻心理的描摹,是她们喜悦心情的写照,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同时也道出了她们此时的内心是多么的欢悦。只有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或者对目前生活无比满足的时候,女子才有如此心情去仔细的对镜戴花。如果此时心中带有苦闷和愁绪,是绝无这种闲情逸致的。李清照的“任宝奁尘满,日上帘勾”(《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生动一例,镜匣子已经尘封已久,丈夫不在身边,除了无穷的牵挂和离愁之外,还有哪有心情去“对镜贴花黄”啊!

那么,女子因何而喜呢?“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二句作出了解答。原来女子所喜并非仅仅是自己美丽的容颜,而是心中那个他。当她梳洗完毕,开始一天的女工之时,所临的刺绣之“帖”,原来上面是一双鹧鸪鸟图案,可以看出,所绣罗襦,并非为自己,而是为心中人,在刺绣的活动中,寄予了自己对意中人之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到此,女主人公的身份我们可以推定,她很可能是一位新嫁娘,或者一位待字闺中,但早已芳心萌动的贵族女子。

看来,如果我们假定了全词的情感倾向,即喜悦之情,依据文本的细读,则完全可以讲通,且并无太多附会之处。当然,如果我们依从传统的闺怨之说,同样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明证,同样文理通达。在我看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还是在于温词的特殊性。温词的最大特点,我认为是不确定性,这其中包括意象不的确定、主题的不确定、主人公的不确定、地点的不确定等等,这使得词有一种朦胧美。正因为朦胧,其词的审美空间反而增大,不同身份、经历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通过其词找到自己的审美愉悦,才会出现该词理解的那么多分歧。尤其是对于这首词,几乎没有明显地表现情感倾向的词语,所以对于此词的理解,我们产生分歧也不足为怪,当然也不必求同,这正好诠释了温词的审美包容性。本文并无驳他说以自立之意,而是为鉴赏温词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事实上,以往的作品鉴赏,我们有太多的先入之见,有太多的人云亦云,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自己对作品的审美判断。其实鉴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对作品都有一种最初的理解和感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种刹那间的感悟,这样才能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兆鹏.唐五代词汇评(唐五代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贺春健]

I207

A

1671-6531(2011)09-0005-02

王世立,男,湖北江陵人,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闺怨温庭筠小山
小山小水
《寻找獾小山》围炉点评
寻找獾小山
李小山: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诗的倒装(外一篇)——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
新闺怨
诗的舞蹈(外一则)——温庭筠《商山早行》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吴藻词研究
考场上的免费『枪手』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