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2011-08-15 00:51杨丽君朱晓慧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语篇关联话语

杨丽君 朱晓慧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100144)

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杨丽君 朱晓慧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100144)

随着人们对认知过程认识的加深,对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探讨如何掌握阅读技巧,而是想探讨整个阅读过程,从而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找到一套能提高理解能力的更有效的对策。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已成为旨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融汇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联理论;认知;英语阅读教学

引言

阅读理解一直以来都被强调为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阅读似乎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借助于概念意义的语言知识不难理解明示信息,对于暗含话语信息的理解往往感到很难,这是因为语篇不是独立句子的任意堆砌。它不仅包括个体语句的含义,而且涵盖了他们之间因相互关联而产生的所有未明确表达但对完整理解必不可少的隐含意义,是文本这一载体所表达的各种显性或隐形意义的总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推理能力在突显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的今天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心理学和认知学的发展,研究者不断地对阅读理解进行探究。他们发现阅读并非只包括文本的解码,最重要的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的以文本语境为背景的互动。本文试图以关联理论为框架,探讨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教学的启示。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在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旨在将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发展为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何自然1995)。两位学者提出,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自然语言时,不自觉地利用示意,即明示(ostension)和暗示(implicature)——推理(inference)这一认知心理过程,即说话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听话者则挑选关联程度最大的假设作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的意图(Sperber&Wilson 1986)。该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韦汉,王志军2001)。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无意识都在寻求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受话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受话者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他只用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解释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受话者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解释,该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语境越大,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大;语境越小,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就越小。在交际中,对另一方信息量最大、最有帮助的就是最佳关联,即,当语境最大,处理努力最小是所达到的效果。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Wilson 1986)。

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既然要确定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得出语境隐含,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境是关联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境”最早是Malinowski提出,他认为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指的使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语境几乎可以囊括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逸闻趣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阅读理解毫无疑问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书面交际活动。它同口语交际活动一样,须遵循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因而关联理论也适合于阅读理解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只有当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互动,阅读才能算是完成了一个成功的交际。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尽可能进行关联性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从而理解作者意图的语用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在篇章中获取作者表现在文字上明说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作出语境假设,并选取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阅读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关联性,尤其是最佳关联的途径。前面已经陈述过,最佳关联是信息量最大的语境效果。Wilson也曾经说过:“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可以解释最佳关联的信息”(Wilson 2001:8)。读者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寻找最佳关联,以求更好的理解文本信息,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最佳互动;再次,我们也可以说阅读也是一个在语境背景之下的推断过程。任何一段文本都有言外之意和言内之意。两种意思之间存在的“沟”就是通过推断来填补的。通过推断,我们超越了文本的言内之意,挖掘出了言外之意,完成了与作者成功的交际。Wilson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

(1)If you a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we’re offering a thousand a week.(Wilson 1994)

这是一份某公司张贴在伦敦地铁站的广告,对此我们会有两个解释。(a)我们能提供一份周薪千元英镑的工作;(b)我们公司每周有千份工作提供给你。其实两个解释都正确,然而根据语境,即伦敦地铁站,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似乎第二种解释更为合适。推断其实就是读者根据语境,利用现有的或已有的信息来猜测作者言外之意的过程。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由于语篇产生者受到语篇的体裁和写作意图的支配,往往出现“信息空缺”,从而增加了语篇理解者寻找关联的难度。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寻找关联的程度又增加了一层。这是因为语篇产生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他认为语篇接受者共同的且无须赘言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省去,他的意向读者则会在交际中根据某些信号的提示自觉地填充文化空省(cultural default)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作出适当的语境假设,从而找到关联,不用太多的处理努力就可以选择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但是对于异类文化的读者来说,处理起来就要困难得多,那是因为原作者的意向读者一般不包括外国读者,特别是异类语言文化的读者,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会在阅读中遭遇困难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有极强的解释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关联理论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提高其语用识别能力呢?

三、关联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运用关联理论理解语篇中词汇的含义

在英语学习中如果过分地依赖词典释义,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特别是一些隐含有特殊语用关系的词,这是因为英语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作出有效的推导。如下例:

Truth be told,the next administration won’t inherit a basket case.The nation’s output of goods and services is increasing,albeit slowly;unemployment isn’t falling much,but it isn’t rising,either.

如何理解第一句话呢?“basket case”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第一句话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每个单词的意思也都可以查到(basket case指四肢残缺的人,不能正常工作的人或物)。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意义加起来理解成“下届政府不会继承一个残废”显然是不通的。

关联理论认为,当话语中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产生互相作用时,就会获得新的语境效果。但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上下文,便不难导出“basket case”这个词的含义了。因为紧接着新出现的信息是“国家的总产量尽管很慢,但是还在增长,失业率虽然并未大幅度下降,但也没有回升”,这表明整个国家目前状况还是乐观的,并不是一团糟或不能正常运行。这样一来,可以看出新出现这一信息是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从而加强了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那么我们便容易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应是“下届政府并不上接一个烂摊子”。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与语境结合,如果产生的信息与句子的字面意义和语境分别提供的信息都不相同,就产生语境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仅仅了解词汇的辞典意义是不够的。辞典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给出词的所有可能的意义。词的真正意义必须在语境中才可能体现出来。所以应该引导学生不仅要弄清话语的字面意义,而且更应该注意话语与语境结合所产生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语篇的内容。

2.引导学生建立语篇最佳关联

在讲授篇章时,要从写作的角度讲授阅读,首先要进行体裁分析。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了体裁的存在,形成了语篇“图式结构”,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风格的选择。由于体裁分析既涉及到文本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因此体裁教学法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建构过程及图式结构。使学生在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以往语篇模式的基础上增强对语篇的理解并提高阅读速度。在分析段落时,还要学会分析作者每写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好的语篇,每一句话都有目的性,每一句话都服务于主题,是作者为了避免其目标读者群可能产生的误解与质疑而精心安排的。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确定中心句或者是一段语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其次要弄清中心句以外的句子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写其他的话,使学生能够明确语篇中哪一个句子提供了主要信息,哪个句子是为主要信息提供解释和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提问或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习任务等教学措施以帮助学生获取最佳关联的信息。

3.丰富跨文化知识,填补信息空缺,提高运用能力

关联理论强调交际双方之间的共知和互明关系,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又与他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习惯衍生出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话语表达方式。因此,在跨文化阅读中,读者一方具备跨文化知识尤为重要。缺少跨文化知识,缺乏对那些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的了解,在进行跨文化阅读时,就做不到将被作者省略的那部分信息进行填充、延伸或重构,就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备的相关语境。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系统地对一些文化知识加以介绍。在特定的语篇、语境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特定文本的相关背景知识,例如该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对象等,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所用,帮助他们对文本有一个综合性的把握和认识,尽早获得最佳关联,同时也可避免出现断章取义或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在课后,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以增加对各种语境的认知敏感度,丰富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知,供以后想象、联想、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达到对各种语境都有有效正确的诠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有极强的解释力,并对阅读理解教学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教师如果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该理论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

Sperber,D.&Wilson,D.(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Wilson,Deirdre(1994).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In G.Brown,K.Malmkjar,A.Pollitt,Willams(ed),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Wilson,D.(2001).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199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韦汉,王志军(2001).关联理论与控制性阅读模式[J].外语界(4)。

2010-11-22

猜你喜欢
语篇关联话语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