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与翻译教学

2011-08-15 00:51刘世芝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语义

刘世芝 洪 君

(1.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204;2.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33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必然受到特定语境的制约。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很多学生在进行翻译时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不同语境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语境”以及“语境对语义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强调。

一、语境的界定

所谓语境,简单地说,就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孤立的话语无法让对方理解,任何交际都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进行,因此,不存在脱离语境的交际。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叫做“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所谓语言性语境,指交际过程中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不仅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而且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指交际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亲疏关系、职务高低、文化素养、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场合,以及与话语同时出现的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

二、翻译的界定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奈达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用近似、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文体上的对等”(赵颖2010:3)。奈达把翻译分为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而功能对等则注重读者的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和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由此可见,翻译始终立足于语义,也就是语义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而不是形式,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就是基于语境层面而言的。

三、语境对翻译教学的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在运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际时,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何况作为外语而加以研习的英语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自然就更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旦脱离特定的语境,学生的言语行为和语言规范之间就会产生矛盾,结果,其语言能力的迁移就无法形成。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分析,从而忽视语境以及语言功能的实现,最终导致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欠缺。先请看一句汉语:“我叫他去。”对于这句话,几乎100%的学生理解为:“去”为动词,“我叫他‘去’(而不是叫他到这儿‘来’)。”因此英语译文应为I want him to go.但是,根据不同的语境,也可以把“去”理解为语助词,口头表达时要弱读,意即“我去叫他”。此时,译文应为I will go to get him.再请看一句英语:“He loves her more than you.”针对该句话,也要考虑交际行为所发生的语境。如果对话中的you为男性,那么此时的you便看作主格,其后省略了do(即 love her),因此,译文应为“他比你更爱她”。然而,假如对话中的you是女性,此时的you则须看作宾格,前面省去了he loves,这时,译文应适当地调整为“他爱她胜过爱你”。由此看来,不同的语境,其语义自然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一定要在译文里体现出来,否则,就难以实现翻译的目的。为了确保学生正确地理解原文,并且恰如其分地提供译文,应该将英语教学和英语的特定语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翻译教学来讲,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提供、设计鲜活的语境,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在翻译实践中感悟、分析、重组源语言信息,将原文风格及其所包含的意义真实地再现出来。彼得·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Newmark 1982:113)。由于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语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原语的语境缺乏了解,那么就会导致理解失误,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译文走样。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教师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适时地对学生给予强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在翻译实践中绝不可以流于表面上的理解,而要对原文所处的语境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确保理解正确,最终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如实再现,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四、语境视角下的翻译实例剖析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孤立的话语无法让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因此,语境对语言的语义和语言风格都会起着制约作用。因此,为了说明准确理解“语境”对翻译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原文并准确地将其翻译成汉语,英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他们创设各种各样的语境,并且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他们观察各种语境,把语言教学跟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想象并领悟各种语境,深刻透彻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义,从而进行完整而又正确的表达。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强调,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语境与语义及其翻译之间的关系,实现语境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并进行大量的训练,然后通过仔细推敲、悉心衡量,进而深刻领会,最终给出恰当的译文。

德莱顿在其著名的文章“论翻译”中曾提到,Example will be stronger than precept(举例比谈规则更有说服力)(蔡华 2006:73)。下面就以实例说明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

(一)语境直接影响译文的措词风格

通过前文描述可知,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同的语境,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语境变化的敏感度,使之心领神会,并随各种变化而调整译文措辞。例如:

①-Mr.Zhang has entered the cave.

-What shall we do if anything happens to him?

对于该句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定要考虑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特别要根据其不同身份进行措辞。如果交际双方为普通百姓,那么可以较为通俗而且口语化地译为“要是他出了什么事,我们该咋办?”如果交际双方略有文化,译文措辞就要稍作改进,适当调整为:“万一他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办?”但是,如果言语表达比较讲究,或者是处于正式场合,那么译文措辞就要进一步调整为“万一他遭遇不测,我们该怎么办?”

②-It’s a long time since I saw Wang Hai and his girl friend.

-They got married last month.

在把这组对话提供给学生时,很多学生会通俗地翻译为“他们上个月结婚了”。这样翻译当然正确,但是,如果教师给予适当暗示,适当考虑一下“they”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所处的场合,或者考虑其文体风格,也许很多学生会给出这样的译文:“上个月他们俩缔结良缘/盟定终身/共偕连理 /永结同心”(金圣华2011:76)。通过经常性的语境提醒或暗示,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习惯,针对不同语境或风格,给出更为精彩的译文。

③-It’s said that all the staff in this company will get 50 thousand dollars as a bonus on New Year's Day.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在让学生把后者的对话翻译成汉语时,几乎90%以上的学生给出的译文都是:“它太好了不可能是真的。”虽然基本意思不错,但直译的痕迹太过明显,让人感觉表达生硬模糊。为了改进译文,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在语境上仔细琢磨,使得汉语表达更加贴近生活。如此,才能给出较为理想的译文:“这个消息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哪有这等好事?”

(二)语境直接制约着语义

不同的语境,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自然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领会原文,并随语境的变化调整译文。例如:

1.语调重音的不同直接影响语义

①Shall we go by bus or by train?

这个疑问句看似非常简单,可是在学生的译文中,起码有90%的学生如此理解:“我们是乘公共汽车还是乘火车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一看到or就会想到选择疑问句,即Shall we go by↗bus or by↘train?首先承认,学生的理解和译文完全正确。但是,由于我们这里探讨的是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因此不得不考虑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在实际语境中,如果提问者用的都是升调,即:Shall we go by↗bus or by↗train?那么此句就属于一般疑问句,因而其相应的译文就是“我们乘公共汽车或火车去吗?”不过,能够想到这一层语境并且提供这种译文的学生实在很少。

②-Why did your brother eat nothing at the dinner party?

-His object is not to eat.

需要让学生了解的是,由于答语中not所起的作用不同,语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not用来否定系动词is,那么译文就应是“他的目的不在吃饭”,这也是大部分学生所提供的译文。但是,如果not读得较重,而且是用来否定其后的不定式to eat,那么恰当的译文就应为“他的目的在不吃饭”。

③They are entertaining women.

如果教师不提供语境,那么学生对本句的意思就很难确定。如果教师给出一个特定的语境,说明该句话用以回答“What are they doing?”那么,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句中的entertaining应为entertain的现在分词,意为“招待”,译文就应该是“他们正在招待妇女。”如果提供另一种语境,表明该句话用来回答“What are the women?”那么此时的entertaining则为动名词,用来修饰women。译文应随之改为“她们是招待女郎”。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并不能总跟学生在一起,因此,学生要学会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究和摸索辨别不同语境。

2.交际双方的身份和亲疏关系直接影响语义的变化

①-Could I come with you,Mum?

-Be good,Tom.I will be back soon.

对于本对话中“Be good”的理解,80%以上的学生提供的译文是:“很好。/很优秀。/干得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对语境的领悟不够透彻。这里是母子之间的对话,就要适当考虑这种特殊身份的表达方式。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关注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感知交流对象的不同身份和亲疏关系,从而选择恰当的词语,给出比较合适的译文。在本句话中,交际对象是母亲对儿子,那么适当的译文为:“乖!/放乖些!/听话!”如果换作其它交际场合,而且交流对象是成人,那么恰当的译文就应为:”好好干!/好自为之!”

②-He does not like you.

-So what?

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翻译“So what?”,80%以上的学生不能提供合适的译文,主要原因是在很多教科书中学生很少见到,因而不能正确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So what?”可以根据本组对话语境理解为“那又怎么样?”当然,如果换作其它语境,那么就要根据对话双方的身份或亲疏关系等,相应地翻译为:“那又有什么了不起?”、“那又有什么法子呢?”或者“你无聊不无聊?”等等。

③-What a delicious meal!I didn't know you are so good at cooking!

-Nonsense.

语义的选择取决于特定的语境,对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时常提醒学生。就本组对话中的“Nonsense”而言,通常应翻译成“胡说”。但根据本组对话中说话者的身份和说话的时机,我们可以看出后者说的“Nonsense”很可能只是谦辞,因此,不能草率地译成“胡说;胡说八道”,而应译成“哪里,哪里”或“过奖了”才符合该语境下的特定含义。

再比如:

-Since she left,I have done the cooking and baked the cakes,but mine are never as good as hers.

-Nonsense,my dear,I don’t think Helen’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

在这句对话中,nonsense的意思也不可以翻译成“胡说,胡说八道”,而应理解为“哪里的话,没有的事”。根据本对话的具体语境,全句应译为:“哪儿的话,亲爱的。我觉得你做的饼和海伦做的饼一样好吃。”

3.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直接影响语义的变化

①Today is Sunday.

就本句话而言,100%的学生认为太简单了。的确如此,据字面意义,译文应该是“今天是星期天”。但如果置于特定的背景中,就会赋予另外的意义,可能是一种邀请或建议:“今天是星期天,让我们到公园去玩吧!”也可能表达一种埋怨或责难:丈夫答应妻子在星期天帮忙做点家务,星期天到了,丈夫睡到很晚还没起床,妻子很生气,于是对丈夫说:“Today is Sunday!”另外,还可能意味着妻子对天天伏案工作而忘记休息的丈夫所表现出的关心和疼爱:“Darling,today is Sunday!”

②John is like a fish.

教师要提醒学生的是,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语境是理解的基础。针对本句话,考虑到不同语境,可能会有好几种解释。假如约翰正在游泳时说这句话,就可能意味着“约翰很会游泳”。如果是在宴会上说这句话,可能就意味着“约翰酒量很大”。如果在其他场合,还可能意味着“约翰冷漠得像条鱼”。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须建立在特定语境的基础上。

③Mrs.Brown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在进行翻译时,学生应该铭记:语境决定语义。针对本句话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如果布朗太太不能生育而感到遗憾伤心,从而不愿谈及该话题,那么本句话就应翻译为“因为布朗太太不能生育,所以她从不谈论孩子。”但是,假如是布朗太太有几个孩子,只是由于这些孩子调皮、捣蛋,或者给家庭声誉抹黑,使得她无法忍受而不愿意谈及他们,那么该句的译文应为“布朗太太不能忍受这些孩子,所以从不谈论他们。”

4.语境的改变使得短语产生歧义,从而改变语义

①He is well-known for his long face.

就本句话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能容易理解。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那么就可以翻译为“他因脸长而著名”。但是,如果换一种语境该如何翻译,就应视语境而定,因为“long face”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师可提供特定语境给予暗示,“His life is full of misery.So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long face.”此句中的“long face”意为“愁眉苦脸”,此时的译文就应为“他因闷闷不乐而著称”。

②He turned out a beggar.

如果缺乏语境,很多学生看到该句就会感到头痛,不知从何下手。针对本句英语,若要给出正确译文,关键要了解“turn out”这个短语。如果turn out意为“驱逐,逐出”,那么恰当的译文为“他赶走了一个乞丐”。如果turn out意为“结果是……,原来是……”,那么就要翻译成“他原来是个乞丐”。到底该短语为哪一层意思,就要取决于不同的语境了。

③She brought you up,didn’t she?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由于语境的变化,句中短语“bring up”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指在他人引导下,来到了一个难以寻找或一般人员不得入内的地方,该短语意为“引领,带……上来”等,那么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她带你上来的,不是吗?”如果是在亲人相认、家庭教育或其它类似场合,其意则为“抚养,养育”等,那么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是她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由此可以看出,语境对理解起着制约作用,并最终左右着译文的正确与否。对此,教师应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强调,让学生心领神会,注意观察。如果是单句翻译练习,则要发挥想象,创设不同语境,确定其不同语义,从而给出恰当的译文。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境在翻译中对理解和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原文必须依靠特定语境,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充分再现原文的语境内涵,从而使译文读者切实领会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为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敏感性,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重视语境的创设,善于识别不同语境带来不同内涵。只有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语言才更为生动,更为真实,恰当的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通过对不同特定语境的模拟,可以让学生产生较为真实的感受,并且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如此,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表达能力方可渐渐地得以提升。

参考书目:

Newmark Peter(1982).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

蔡华(2006).翻译研究的回归——评《名家 名论 名译》[J].上海翻译。

金圣华(2011).齐向译道行 [M].商务印书馆(2)。

赵颖(2010).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导读 [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语义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语言与语义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