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2011-08-15 00:46曹红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多义义项范畴

曹红艳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曹红艳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一词多义的成因,并从范畴理论、框架语义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了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多义性;范畴;合成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结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周围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一些词语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一些事物,并且新旧词义并存,这就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一种多义聚合现象,指的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相互联络的意义。在现代英语中,绝大多数词语为一词多义。有些词有两种或三种意义,而一些最为常用的词则有上百种意义。也正因为有了一词多义现象,我们的语言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二、一词多义的成因

一词多义的形成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词义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变化的原因时,更多地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是他们只是外部因素,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长时间以来,不断有语言学家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解释多义词的产生根源以及多义词的产生原因。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生存空间中的事物总是层出不穷而又相互关联的,人们总是有序地、渐进地认识相关相似的事物并参照原有事物特性以解释新鲜事物特性,有序地、渐进地命名相关相似的事物并借用原有事物名称以兼指新鲜事物,从而使认知和命名更加富于经济性和启示性,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与功用。[1]也就是说,人们在其生存空间中,不断感知新鲜事物并获得体验,自己产生联想和比较,展开隐喻类推行为,在参照原有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心灵概念并对其进行命名,使这一新事物进入主体的认识图式,参与民族人与生存空间的互动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就此止步了,因为人的每一行为方式和每一心理活动都取决于人的状态及环境,所以,这一认知活动是动态的,无止境的。

在人与生存空间的互动过程中,事物由于会与各种不同的他种事物发生关联而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人们由于会有各种不同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认知方式,这些因素都能促使词语形成各种不同的词义引申轨迹和一词多义面貌。[2]

三、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经过人类的认知手腕,如隐喻、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3]接下来,我们就从范畴理论、框架语义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三个方面来探讨一词多义现象。

1.范畴理论框架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人们把世界上相同的或相识的事物从认知上归纳在一起,并赋予同一语言符号,这就形成了范畴,其过程就称为范畴化。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认为,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有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公认的必要的标准往往是不充分的;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范畴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成员的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成员;反之,则越接近边缘成员。[4]

Taylor是认知语言学家的代表之一,他认为词义属于语义范畴,词的不同义项就是相应范畴的不同成员。成员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基本的认知原则为理据。下面我们通过讨论动词kill的义项来说明语义成员之间的联系。

a.The Black Death was a disease that killedmillions.(黑死病是一种夺取过千百万人生命的疾病。)

b.Toomuch garlic killed the tasteof themeat.(太多的蒜破坏了肉的味道。)

c.He killed the treeby spraying it tooheavily.(他给树浇了太多的水,把树浇死了。)

d.He kills timeevery day down at the park.(他天天在那边的公园里消磨时光。)

e.Thatmistake killed his chances.(那次错误毁掉了他的机会。 )

f.His jokenearly killedme.(他的笑话真是笑死人。)

g.They killed the motion when it came from the committee.(他们否决了委员会提出那个提案。)

a句中的kill是原型义项,表示“杀死,杀害,夺取生命”的意思。但并不是所有义项都具有这些特征,有的只具有其中一部分,如d句中只具有“消遣、消磨”的特征,b句中的kill连“消磨”的特征也没有了,引申为“破坏”的意思。a句和g句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kill的各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Taylor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非有一个共同的意义特征,而是通过意义链相连,相邻的义项享有共同的特征,不相邻的义项语义差异就相对较大。意义链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是意义延伸的发源地,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的。

在传统范畴理论看来,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某个范畴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违反了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被剔出这一范畴成员的地位。 而近代哲学家 L. 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他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进而Labove和Rosch在家族相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成为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根据原型理论,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即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不一样,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

2.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在语言学界最早引入 “框架”一词并倡导框架语义(Frame Semantics)理论的是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菲尔墨(Fillmore,1968),他把“框架”定义为是能与典型情境相关联的“语言选择系统”。框架语义学认为:要想理解词汇意义,语言的使用者必须在大脑中构建一个词汇在语言或言语中存在的背景和动因的概念结构,而形成一种意义框架,这种框架可以是任何一个概念体系,但体系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必须相互关联,也就是说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为前提;谈及框架内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框架内所有其他概念。事实上,框架语义还包含语义框架、原型背景框架、视角转换和句法框架等。根据语言学家们的前期研究,词汇对应多个具有等级关系的框架,只有构建了框架与框架之间的网络联系,才能揭示词汇之间的本质关系。

对于一词多义现象,框架理论学者认为,框架是一种多维的概念结构,由一系列概括性概念范畴组合而成,而这些范畴有各种相应的详细说明,概括性概念范畴也被称为概念槽(slot),详细说明也被称为填充项(filler)。概念槽和填充项的可变性都会引发多义现象:首先,一个框架内的不同概念槽凸显程度不同,会引起对同一个框架的视角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词义;其次,框架内同一个概念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填充项,不同的词义因此产生。[5]

一般说来,人与人之间在个人经验、社会文化地位和民族文化属性方面的距离越是接近,他们在认知框架体系方面的差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人对同一表述的接收与理解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同一个表述在不同人的记忆中激活了并不完全相同的框架。这种框架方面的差异在单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明显存在,在翻译这种跨语言交际中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3.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概念合成理论的英文术语为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 《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合成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 I(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mental space)、输入空间 II(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 (targetmental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

概念合成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行的产生来源于语言意义潜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丰富性,它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而概念合成正是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一词多义不是某个词的特性,而是概念合成过程的副产品。概念合成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的发展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通过选择性投射,原本只适用于某一输入控件的词语表达可以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用来描述合成空间里的对应物,这样,现有的词语就可以表达合成空间里的新意义。

(2)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语言表达可以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新表达,因为这一结合来自整合空间的层创结构。

(3)概念合成为一词多义提供了一个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上,多义性的显著程度递增,而显著程度是由特定框架在各种约定俗成的理念、语境和文化中的有效性决定的。[6]

利用现有的词汇表达新意义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范畴扩展。例如:“虚拟世界”一词是由计算机程序空间和人类生存空间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词组合成的,把这两个空间中的相关投射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合成空间。这个空间既提取了两个输入空间的某些特性,又有本身的一些特性。根据原则(1)和原则(2),这个合成词语可以非常贴切地应用于合成空间;根据原则(3),“虚拟世界”这个词汇已经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几乎不会被人们意识到,因此显著程度很低。

总之,概念合成理论的观点认为,语言的表达形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概念系统是无限的,建立概念合成网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语言多义性就是矛盾解决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并以此形成了人类的基本思维,以及各语言间互译性的认知基础。[7]一词多义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多义性无处不在,它是联系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普遍性特征,我们应该把一词多义现象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加以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内部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给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1][2]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9:127-140.

[3][6]赵艳芳.认知言语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6.

[4][5]李福印.认知言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4-222.

[7]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H136

A

1671-2862(2011)02-0056-02

2011-03-10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20037)。

曹红艳,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互译。

猜你喜欢
多义义项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Enhanced Precision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