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的就业社交能力

2011-08-15 00:46刘晓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大学生

刘晓筝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1464)

浅谈大学生的就业社交能力

刘晓筝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1464)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免要发生人际交往,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他们的社交能力是个考验。因此,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有必要掌握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互容原则、礼貌原则。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助于他们事业的成功。为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广泛学习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培养有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多方面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社交能力。

大学生;就业;社交能力;人际交往

你擅长和陌生人交际吗?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以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体会、经验和实例在内心评判、分析一下自己是否具有适应环境、融入社会的社交能力。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合作。因此,搞好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免要发生人际交往,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他们的社交能力是个考验。因此,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有必要掌握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原则,把握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度”,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分享资源,以便他们尽快融入团体、社会之中,提高其就业成功率。

一、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原则

第一,互惠原则。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下,人们的交往动机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大多注重实际,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可以在精神(如尊重、信任、赞扬、认可等)或物质(如金钱、权力、地位等)方面有所收获,以满足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需要,互惠互利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取决于对方能否给自己提供帮助以及自己能否给对方“满意”的回报。如果有一方感到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对方都不能使自己有所收益时,双方之间的联系就会减少,关系就会淡化甚至终结。

第二,互容原则。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存压力大,在进行人际交往时要以宽宏豁达的态度理解、体谅别人。只有尊重、信任、喜爱他人,包容他人个性的不足;对于他人的长处和成绩,由衷地给以赞扬和肯定;以自己的宽容和谅解,包容他人的伤害和过错;虚心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取长补短;真诚待人,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三,礼貌原则。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不管人们来自哪个国家,具有什么文化背景,一个人只有尊重别人,礼貌地对待别人,才会获得对方的好感,得到对方的配合和帮助。因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时,要遵循礼貌原则,尽量少表示有损他人的意见或态度,尽量多表示使他人受益的意见或态度;要尽量少贬低他人,尽量多赞扬他人;要尽量减少与他人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与他人的一致性;要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好感。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缺陷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大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高等院校中,与社会联系不多,生活范围相对狭小,但同样也离不开与人的交往。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完成思想、心理、能力、才智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最初都建立在单纯的情感好恶的基础上,对喜欢的人交往就多,关系较密切。反之,就疏远,来往较少。随着大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深入,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保持情感基础上的人际交往的同时,注意发展在态度、价值观与奋斗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渴望结交能够与之在文化层面和精神世界交流的朋友。总体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内容方面更多的是进行思想交流、价值观碰撞,而较少涉及个人的物质利益问题。可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明显地具有高层次性、无利益性、单纯性等特征。

大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和谐。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使得容量有限的高校校园日益拥挤,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日益狭小,他们在教室、寝室、校园内的无意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等小事也经常发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本来相互退让、道歉,就没事了。但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一方面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有了交友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是自尊心较强的群体,为了维护各自的自尊,大学生们互不相让,由此引发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人际冲突。究其原因就在于当代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在人际交往时,不知道换位思考,缺乏包容心。

三、多途径提高大学生就业社交能力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从小受父母呵护,在高考这根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挥下,为了考上好学校而埋首读书,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忽视了对其在能力、生活、情感和做事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因此,造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两种不正确的观念。其一,认为这个世界上坏人多、好人少,在与人打交道时,总存在一种提防心理,对人对事总往坏处想,疑心重、心胸狭隘,为人处世优柔寡断,缺乏责任感。其二,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不高,在待人接物时较少考虑事物的结果,不会分析具体的人和事,经常遭受挫折,甚至屡屡被人欺骗。这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改变自己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要利用各种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验和感受生活,开拓眼界,丰富社会阅历,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多看伟人、哲人的传记,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求职就业时要认识到世界上既有好事也有不如意的事,社会上既有好人也有一部分害群之马,要正确地看待别人,看待社会。

第二,广泛学习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当今世界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人们的社交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不懂外语的人是无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不了解社交礼仪的人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使自己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而一个知识面宽广的人,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可以在交际中表现自己,充实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他们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交际范围,广交朋友。因此,大学生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对方的尊重和信任,提高自己的威信,才能帮助老朋友并吸引更多的新朋友,从容应对求职就业中的人际交往需要。

第三,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对自己的体能、智能、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地位和责任、义务等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评估,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求职就业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和单位,而不同的单位和人群的社交文化和环境均不相同。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就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环境的社交文化。为了将自我尽快融入到就业单位、人群的社交环境中,大学生既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潜能,又要认识到单位、群体的作用,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使自己表现得自尊而不自傲,自爱而不自卑,自律而不自弃;行为举止落落大方,言谈热情诚恳,能够顺利被新的单位和群体所接纳。

第四,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培养有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大学生都是接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较高修养的人,面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人际交往的矛盾和摩擦,既要讲原则又不能斤斤计较,要与人为善,宽宏豁达,要讲友谊、讲谅解,学会换位思考,以他人之乐为乐,以他人之喜为喜,不记小事小非,化解矛盾,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睦。大学生要以诚实、真挚的态度对待就业问题,以获得招聘单位的信任和理解;要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人际交流是双向的,只有相互交流,彼此沟通,才能达到认识、了解对方的目的。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注意聆听招聘方的发言,有针对性地回答对方的提问,适时表现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增进对方对自己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第五,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如果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就会感到有一种存在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紧张,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失落感和压抑感。由此可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培养健康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在求职就业时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要埋怨生不逢时,不要归罪于机遇不好,而要努力拼搏,正视现实,适应并改变环境,要多与人交流沟通,收集有助于自己就业的信息。

四、结语

大学生求职就业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进行人际交往。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良药利于病,益友利于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助于他们事业的成功。因此,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的高校毕业生,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社交魅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一个受社会、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

[1]左小彩.青少年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调适[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8~211.

[2]华玲.浅析地方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0,(18):69~79.

[3]吴军.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9~60.

[4]丁颢,杨阳.高校大学生情商培养刍议[J].今日科苑,2010,(18):100.

[5]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2):10~11.

[6]杨艳明.关于当代大学生如何步入社会的若干思考[J].沧桑,2009,(3):183~184.

[7]杨明.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3~55.

[8]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2):88~164.

G473

A

1671-2862(2011)02-0089-02

2011-02-08

2010年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02300410279)。

刘晓筝,女,河南开封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大学生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会学习”策略探索
运用传统游戏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