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1-08-15 00:46毛素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河南发展

毛素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浅析河南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毛素芝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在和谐中原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以其担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居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本文在探讨河南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树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观、促进河南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对策。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首先可以促进河南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高等教育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经济发展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为其科学研究提供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体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条件。河南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表现在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的并重,统一性要求与多样化发展的统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有利于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则有利于少数拔尖人才的培养,引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统一性有利于促进人的共性发展,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则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完善。最后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各种矛盾的迫切要求。随着河南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快速扩张,积累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如规模迅速扩张与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只有在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才能逐渐解决。解决高等教育积累的矛盾,推动河南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应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把发展的着力点和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以满足受教育者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一、树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观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就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内部和外部诸要素的和谐而达到高等教育价值最大化,调控高等教育与社会诸要素以及内部的关系,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三大功能,承担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它自身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人才的规模、质量,以及科研的水平对于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没有社会个体内在的和谐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基于社会个体而联系扩散的社会和谐。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是和谐社会个体培养的重要摇篮,是和谐社会建设领导者的主要摇篮。高等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和谐发展思想观念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从业者没有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是难以想象的。

二、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树立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观,就是要树立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并以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主动适应并推动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实现向教育本原的回归,弥合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价值、人类与自然的裂缝,谱写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优美旋律。

1.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素养,为建构和谐发展的社会培育合格人才。同时高等教育能提高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水平,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人文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

2.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追求,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斤斤计较,在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使命的同时还不断强化履行涵养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就在于实现向教育本原的回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真正危机是教育目标上的过分功利化倾向,肩负着神圣育人使命的高等教育被卷入物质主义的漩涡,导致了教育的庸俗化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全面降低。

3.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像其他事业具有功利性目标一样,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直接有效服务的任务,使受教育者为未来职业作准备,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比这更崇高更伟大更本质的任务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提升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尽管二者不存在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但是,就它们的地位来说,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任务更为重要,正是这一使命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4.“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教育公平有三层含义,即教育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首先是起点公平即教育机会的平等,也就是指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如何,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现实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彻底解决因财产状况不同而遭遇不同的际遇。其次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是根据学生由于先天性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且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客观方面是指同类学校的教育物质条件大体一致,师资力量水平与学校类型、级别相符合。最后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得到全面发展。这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是一个递进的关系。高等教育应当使人人能够享有与当时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资源,入学、毕业资格和获得社会的认可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准,而不应以学生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为准。

三、河南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还较低,面临着构建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重任,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使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河南高等教育必须适度扩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能力,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重要支撑。

1.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08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7.02%,全国为45%,河南每万人口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为88人,全国为122人。根据这样一个现实发展水平和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河南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将适度扩大,这就需要加快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办学容量,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在公共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作为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2.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讲究质量、注重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走质量规模兼顾、质量优先的路子。提高质量,就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发展农业、资源、能源、环境和师范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河南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应用类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自觉设立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增加应用学科和理工科的比重,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理工科和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力资源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优秀人力资源的集聚、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培养、吸引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高素质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扎实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完善精品课程学科布局,尽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推进实践教育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3.加强产学研结合,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是河南的重要科研基地,河南省内国家级重点学科全部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主要建在高校,为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舞台。高校科研应当根据河南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积极寻求重大课题的研发和联合攻关,加强和社会、企业的联动,提升河南优势产业,助推新兴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的能力。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人才培养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看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是否一致。经济社会的需求丰富多彩,高校也不能千篇一律。各高校必须准确定位,善于利用自己实力最强的师资、实验设备,集中人力、物力,形成学科专业和科研方面的优势、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和服务经济社会的主要方面。同时发挥社会、人文学科优势和人才、知识、信息密集优势,深入研究现代化建没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河南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高等教育,既依托于经济基础,又有赖于上层建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众多领域的深层次矛盾,触及社会组织与群体间方方面面的利害得失。“和而不同”,并不是要回避我省高等教育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立足于发展来解决各种困难,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唯有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硬道理,而发展本身正是“和五味谐八音”的对立统一过程。只有这样,河南省高等教育才能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并凸现其效果,开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的广阔发展前景。

[1]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求是,2007,(14).

[2]袁秀瑜.关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理性思考[J].大众商务,2010,(4).

[3]家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四个系统分析[J].教研探索,2007,(3).

G642

A

1671-2862(2011)02-0095-02

2011-02-08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金资助项目“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B174)。

毛素芝,女,河南扶沟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郑州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河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