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论语》中子路的多维形象*

2011-08-15 00:54马巧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侠客夫子子路

马巧玉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试析《论语》中子路的多维形象*

马巧玉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语》一书中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而子路的形象更是大放异彩。子路不同于孔门其他弟子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形象中包含了一些异于儒家学说的特质。

《论语》;子路;多维形象

《论语》一书共有二十篇,其中十四篇四十章都涉及到了子路。子路跟随孔子多年,圣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身上的许多陋习,但子路和其他的孔门弟子相比,其形象中仍包含着许多另类的特质。子路的一些言行不仅冲撞和冒犯了孔子,似乎和儒家学说也是背道而驰。下面我们就象欣赏一面多棱镜一样,试着从几个角度多维地透视子路的形象。

一、忠谏“素王”的谏臣形象

孔门弟子中找不到第二位像子路那样敢摆脸色给老师看的弟子。“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一向被学生们毕恭毕敬地奉为圣人的孔夫子,因为子路不悦,急得指天发誓,以示清白。“孔子被逼得没办法的时候,也只好发誓表白自己,和今天的人一样,神态可掬。”[1]“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2]儒家对于师生礼节要求是十分严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3]其他的弟子都在遵守着这些礼仪,独有子路率性而为。

另一次“子路不悦”,是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还有一次子路义正严词地劝谏孔子是“佛肸召,子欲往”。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对以上两章的的评点是相同的:“孔子教人以‘经’,自己却行权不已。难怪子路不高兴……这几章描绘具体,相当真实,足见孔子亦常人;说了真话,经不住问,只好勉强说些道理。”而《论语集解》中说:“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子路昔者之所闻,君子守身之长法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终不可变而事之终不可为耳。一则生物之仁,一则知人之智也。”比较两种解释,便可看到今人对孔子人性化的分析和宋代理学家对孔子竭力圣人化的粉饰。然而两者都忽略了这两章中真正主角——子路。子路在这里无视师道尊严,犯颜直谏的形象颇类似于先秦那些大无畏的谏臣。并且事实证明,子路对孔子的劝谏对维护孔子的政治节操,避免孔子卷入政治斗争漩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由于子路的劝阻以及其他原因,孔子两次都没成行,但是仍然有人拿这些事情做攻击孔子和儒家学派的证据。即使两千年后,郭沫若还在说:“佛肸要找老师去帮忙,老师也很想借这个机会去行道,‘我难道是个硬壳葫芦儿?只能挂着做个摆设,不能吃的吗?’急于想用世的孔夫子的心境,真是吐露的淋漓尽致。这样袒护乱党的行径,连子路都不大高兴的,公然逃脱了儒家后学的掩饰而收到了《论语》里面,实在是值得争议的事,而且同在《阳货篇》里还有公山弗扰的一节……”[4](P71)

子路之所以在老师做出错误的抉择时,不留情面地跳出来指出,除了他本身性格上的坦率,伉直外,还有他对自己老师的深深爱戴和耿耿忠心。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正因为担心夫子会因为一着不慎而使其圣人形象蒙上污点,所以子路才会从众弟子中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塑造出了《论语》绝无仅有的一位忠谏“素王”的谏臣形象。

二、儒家学说的诘疑者形象

《论语》中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一些隐者对孔子的负面评价几乎都是通过子路而留存下来的。

先是子路宿于石门时,晨门评论孔子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然后是孔子使子路问津时,耦而耕的长沮、桀溺,在得知子路是鲁孔丘之徒后发表的一通言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再后来还有那位荷蓧丈人,他当着子路的面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虽然孔子和儒学在后世被不断粉饰和神化,达到超乎想像的至高地位。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孔子和他宣讲的学说并没被很多人接受和赞许。“据鲁史记载,在春秋的 242年间,诸侯列国的军事行动就有 483次,一次次的兼并战争,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出现了骇人听闻的‘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悲惨景象。”[5]当时许多有才智的人面对频繁的战争杀伐和生灵涂炭的现实,他们选择了退隐山林的道路。这些人崇尚无为、自然,出世以求保全自身的清白,同孔子的积极进取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孔子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

当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时,与孔子宣讲的儒家思想相冲突的声音一定会不绝如缕地传到孔子和其他弟子耳中。张居正说:“盖春秋之时,天下无道,贤人隐遁,而孔氏之徒独周游四方,欲以行道济世,故动而见沮如此,可以观世矣。”[6]

《论语》中除子贡听到有人诋毁孔子的话,直接把别人驳斥得哑口无言外,就只有子路把那些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反对和嘲讽的话语直接转述给自己的老师。“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而不见答,反被其讥讽,于是还以二人之言告于孔子”。[6]甚至当别人问及孔子的情况时,他都保持沉默。“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急的孔子自我表白道:“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路为何既不像其他弟子那样听到风言风语时保持沉默,又不像子贡那样勇敢地袒护自己的老师?他果真是快人快语、胸无城府吗?还是他对孔子的未置可否另有隐情?

“弟子们对孔子之道有时也产生怀疑,甚至不认同。”[7]“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曾给孔子提过意见和对孔子的言行表示过不同意的态度,如宰我、冉求、子路等。但次数最多的是子路,如宰我一次,冉求二次,子路六次。提意见时所用的言辞最不客气的也是子路,如孔子在谈正名时,子路竟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另外,在表现出不同态度后,使孔子受到很大刺激的也是子路。”[8]我们从《论语》中不难找出一些子路与孔子思想不合拍的蛛丝马迹。《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记载,当孔子和弟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没有粮食吃,以至于许多弟子虚弱的无法站起来行走。随行的子路面带愠色地去见孔子,问道:“君子亦有穷乎?”看到追随老师辗转奔波的同门们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生命垂危的境地,子路简直动摇了对夫子的信心。

如果我们客观地对子路进行分析,他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怀疑是情有可原的。子路来自社会下层,被称为“卞之野人”。他比孔子仅小九岁,拜孔子为师时已经成年。社会底层的出身和丰富的阅历必定会让子路比颜渊这样父子两代都是孔子弟子的学生更辩证、更全面、也更深入地审视和思考孔子及其宣讲的学说。

孔子对子路没有脱尽身上的驳杂是有些不满意的,他曾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他又说道:“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尽管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下,儒家思想已浸润了子路的身心,但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着下层人民的血液,所以他能够始终清醒而又客观的聆听不同的声音,并及时反馈给自己的老师。他也会不加掩饰地表达出自己对老师及其学说的疑惑和不满意。这份散发着乡野、民间气息的淳朴和率直,正是子路形象中难能可贵的地方。

三、尚勇重义的侠客形象

李白的《侠客行》中写道:“千金重一诺,五岳倒为轻。”《论语》一书中最具侠客性格的非子路莫属。侠客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然诺,“子路无宿诺。”侠客最重要的品格应是勇敢,《论语》中唯一一位“问勇”的弟子就是子路。《论语》中唯一一位自恃勇敢的弟子也是子路。一次孔子盛赞颜渊,子路听了很不服气,就提醒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盖负其勇,意夫子行军必与己同。”[6]孔子曾经在情绪比较低落时感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夫子的感叹中包含着对子路的深深嘉许,他心底还是认为在众多弟子中,子路的勇敢和忠诚是值得在最失意时信赖和托付的。

子路除了像其他弟子一样跟随着老师学习,更像是夫子的贴身保镖,在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保护着老师的生命安全。“自汉武帝崇儒术黜百家以后,孔子虽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他的生前其实是并不怎么得意的。《庄子·让王篇》说他:‘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无禁。’《吕览·慎人篇》亦有此说,注云‘籍犹辱也’。足见孔子在当时,至少有一个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杀他,任何人都可以侮辱他。”[4](P73)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子路以他的侠肝义胆护佑在老师身旁。子路死后,孔子悲伤欲绝,发自肺腑地感谢子路:“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9](P2194)

子路之死也是一位侠客的悲剧。卫国发生内乱时,子路在外,但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想法,他勇敢无畏地奔赴最危险的地方。为其主冒死拼杀,殉道尽忠。

侠客不仅重诺尚勇,而且还讲义气。子路身上充满了这样“侠”、“义”的气质。颜回和子路各言其志时,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朱熹《论语集注》解释道:“子路勇于义,观其志,岂可以势力拘之哉?”李泽厚注解道:“子路的回答再一次显示了那重然诺,讲义气,悲歌慷慨的豪勇气概。”张居正则讲评道:“盖子路勇于为义,识见高明,不屑为鄙吝之事,故其言如此。”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9](P(3181))司马迁盛赞的这种重然诺、尚勇力、轻生死、讲义气的侠客形象在《论语》中的子路身上不是已经初见端倪了吗?“子路的身上体现出人类天然本性和人类文明的融合和排斥 ,也是民间侠文化对正统儒家文化的相融相斥。这样的排斥和融合 ,让子路的形象更加复杂化 ,人们对子路的关注和喜爱 ,实则体现出人们对刚柔并进的完美人格的一种追求”。

四、结语

子路没有像颜回那样毕恭毕敬地把孔子看成圣人而“不违如愚”,也没有像子贡那样将孔子视作“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他用同辈弟子的身份、用贫民的视角、用伉直而又磊落的性格,忠实地追随着孔子,勇敢地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子路用他超越了儒家形象之外的多维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温暖的真诚,可爱的憨直,值得尊敬的质疑和令人感佩的侠义。通过对子路形象的多维分析,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子路 ,也使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和鲜活的孔子。

[1]李泽厚.论语今读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6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

[3]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

[4]郭沫若.十批判书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5]杨树增.先秦诸子散文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

[6]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皇家读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92.

[7]罗安宪.中国孔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35.

[8]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8:56.

[9]司马迁 .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I025

A

1006-5342(2011)07-0033-02

2011-05-18

猜你喜欢
侠客夫子子路
夫子的挑战
挂羊头卖狗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客李白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