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和教育观念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08-15 00:48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河南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结题课题成果

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 李 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田俊峰

高校教师科研和教育观念分析及对策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 李 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田俊峰

现在,我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已排名世界前3位,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总人数位居世界第2。从数量上看,中国已是科研和高等教育大国,然而从质量上看,我国的科研和教育教学创新实力仍处于国际落后水平。

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和教育教学创新质量,学者们给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如做学问不要急于求成,科学研究允许失败,允许科研人员有一定的选题自主性;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采用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的办法评价学术成果;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等。但上述措施都仅从外部原因着手,没有分析内因——观念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错误的观念会束缚教师的创新实力。目前,高校教师对科研和教育教学有一些观念性的错误,如没有切实注重知识的厚积薄发效应、学科间的交叉互补效应和人生观的助推效应等。本文,笔者分析了这些观念性错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急功近利,忽视知识的厚积薄发效应

哲学观点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科研和教育教学创新都需要一定的前期积淀,应该切实注重知识的厚积薄发效应。然而,高校里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观念和现象,一方面,是迫切地渴求原创知识,甚至培养本土大师;另一方面,是研究活动不能持续地进行,积累的质量不高,知识不系统。造成此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客观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时间往往被各种活动挤占,教师本人常常处于不研究状态,也就不能持续地、系统地积淀知识,因而也就很难在原创性上有所作为。而且,由于受结题期限所扰,教师没有充分时间作出高质量的科研和教改成果。针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改革资助方法。

(1)对于应用研究或攻关项目,可以规定其结题期限,因为这类课题的理论难点已被前人解决,没有不可逾越的瓶颈。

(2)对于基础研究项目,可以适当简化申请程序并省去中期汇报,避免教师将精力浪费在繁杂的外部事务上。而如果不能按时结题,可以允许延长结题期限,让教师不受结题期限所扰,有条件静下心来慢慢积累,切实发挥厚积薄发效应。

2.主观上,教师往往不情愿研究那些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的课题。因为这些课题不易结题,研究周期太长,常常是十年甚至数十年后才能得到物质奖励,不足以满足教师的现实物质需求;而现在的各种物质奖励政策则要求教师短期内就要有相当数目的科研成果。如此一来,教师自然情愿选择难度较小的课题,凭一两年的积淀就能出论文和成果,而这样的论文往往质量较低。针对此,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1)应向教师提供精神支持。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对于应用研究,或者对工农业应用起支持作用的、研究基础较好的基础研究,仍可发布选题指南。第二,对于基础研究,可以鼓励教师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题,不再发布选题指南,并且鼓励教师选择感兴趣的又较少有人研究的高难度课题。因这类课题的现有成果凤毛麟角,这就要求降低申请者已有研究基础的标准,扩大资助人数,以提高研究的成功率。

(2)应向教师提供物质支持。为什么教师会抛弃了兴趣和信仰而纯粹为了物质利益去做科研和教学?因为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教师的待遇总体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待遇更低,教师只好先本能地解决物质需要。又因为物质奖励和科研成果挂钩,于是教师只好用学术成果换取物质利益。另外,高等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能够发现学生的爱好,因材施教地将其爱好变成切实的长处。然而,现在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因为教师的精力被严重分散了。所以,要改变教师急功近利的科研和教育观念,必须全面提高教师待遇,解决他们的物质需要,让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甚至可以让教师成为高收入群体,有了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教师会更专注地投身于科研和教学。

二、学科孤立,忽视学科交叉

1.高校业绩评价重量不重质,导致教师只注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浅尝辄止,没有融合和借鉴,学科孤立。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各学科间存在融合和互补效应,研究方法也具有相似性。然而,高校教师的观念却与之相左,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较少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只是简单地在熟悉的领域做研究和教改工作,因此容易出论文;要么就是哪个领域容易出论文,就研究一段时间,一旦触及研究瓶颈,没有论文可写,就改换其他领域,浅尝辄止,谈不上融合和借鉴,造成视野狭窄,没有新思想,使论文深度不够,缺少原创性。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之一是科研成果评价过多地注重数量,忽视了质量,迫使教师削足适履,做学问不博学、不重质量,而是朝着论文多、影响因子高、课题经费多、获奖级别高努力。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业绩评价方法。

(1)对于应用研究的评价,因其涉及领域较窄,成果显而易见,现在的量化指标可以使用。

(2)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一方面,其成果往往是公式、方程、方法论等,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面上仅仅是一个公式,其实公式后面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力学、天文学、微积分、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其成果也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专业人员的应用研究才能转化为明显的工农业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研究,量化评价还催生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少遇到失败研究,事实上,基础研究不可能都成功。原因很简单,项目结题采用量化指标,即使研究失败,主持人提供一些有联系的论文,也可以草草结题。因此,对这类成果评价不能采用量化指标,必须完全采用同行评议的办法来杜绝高产量下的假繁荣。此外,由于科研的不可预见性,经常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所以面对研究失败,可以允许主持人变更课题,课题经费仍可继续使用。

2.高等教育同样存在错误观念,主要是专业和课程设置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全面,视野相对狭窄,不利于深度发展。因此,要切实改革教育模式,为低年级学生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实行通识教育。

(1)高校要以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重点进行学科建设,引进人才时注意学科平衡,从而为本科教育提供强大的、风格各异的师资力量。

(2)对于基础研究,鼓励教师根据本人长处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以确保各学科平衡发展,防止研究趋同化,而不是让教师削足适履,放弃专长,按学科建设方向开展科研和教学;对于应用研究,为了解决工农业实际问题,仍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三、忽视人生观对科研和教育的助推作用

正确的人生观对教师取得学术成果会起到助推作用,淡泊名利和上善若水应该成为教师的人生观。教学上更应看重淡泊名利,因为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等教学成果能够两三年内就显现出来,但最主要的教学成果——毕业生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只能待学生毕业10年、20年甚至50年后才能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育者将眼光放远。高尚的道德能够为教师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让教师的视野更广、眼界更高。然而,这一点已经被不知不觉地忽略了,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道德对科研和教育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因而容易被忽略;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道德的载体,但是,部分人认为教师只是谋生的职业。因此,国家应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巩固其道德根基。

综上,为提高科研和教育创新实力,笔者提出下列对策:为了取得高质量成果,允许延长结题期限;鼓励教师根据个人兴趣开展科研和教改,对于较少有人研究的课题,要降低申请者已有研究基础的标准,并提高受资助的教师人数,以提高成功率;成果评价完全采用同行评议方式,杜绝使用量化指标,如果研究失败,允许变更课题,课题经费仍可继续使用;让教师成为高收入群体,学术成果和物质奖励不能过多挂钩;确保教师研究的多样化,防止研究趋同,学科建设要确保各学科平衡发展,并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猜你喜欢
结题课题成果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