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学”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2011-08-15 00:51袁伟东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中山宪法

袁伟东

(民革黑龙江省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中山学”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袁伟东

(民革黑龙江省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实现民主、共和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山学”是对孙中山先生一生革命理论、实践的研究之学。深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破解当前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孙中山;人民;权利;政治体制改革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实现共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中山先生浩瀚的思想中,积淀了对中国破除封建、践行民主的真知灼见,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尤其是在革除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专制体制、实行宪政方面,中山先生的言论、实践、思想,无不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爱。

孙中山先生是从“医人”而走上“医国”之路的。早在1886年秋,中山先生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科学校学医,又于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并于1892年在澳门行医。从“医人”到“医国”,标志着中山先生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弃医从政,为民族的复兴、共和的实现而奔走呼号,为改变封建专制政治体制而披肝沥胆。

中山先生弃医从政受到当时晚清很多思想家的影响,也出于同各国的比较。郑藻儒、郑观应、何启等的著作给中山先生政治启蒙,他立志于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每年假期回家路过澳门时,常去拜访《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商讨学习西方、抵御外辱等问题[1]。他上书李鸿章,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阐述改革之必需,并提出“物尽其流、人尽其用、地尽其力”,力呈改革图新之利,并把希望寄托在当政者身上。“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是改造中国,故可名之为少年中国党。其党有见于中国之政治不合于时势之所需,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近之方法请愿于朝廷,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为专制及腐败政治之代。”[2]中山先生敏锐地认识到,中国之落后在于官僚腐败无能,而官僚腐败无能渊于制度。不改制度,中国便无进步可言。然而,腐败的政权让他失望,他“决计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3],从此走上“医国”之路。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中山先生同当时所有立志实现共和、宪政的仁人志士一道,推翻了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满清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彻底发生了变化。

中山先生的政治实践,为他的思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也为他立志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提供了动力,尤其是他后来为国家政权体制进行的政治设计,全面体现了他的民本理念,也是真正为民的理念。

政治乃一国之本,政治体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制度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那里?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保证人民能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行使宪法所赋予的应有权力,就是要让人民在国家发展、国家建设上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

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最好地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民有、民治、民享”是中山先生民权思想的基础,而“民有、民治、民享”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最本质、最朴实的写照。“民权便是人民去管理政治,——今日我们主张民权,就是把政权放在人民手中,凡事都应该人民做主,所以现在的政治叫民主政治。”[4]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民主政治是要扩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宪法》所明确规定的。人民的权利是多方面的,除了生存权外,还有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等。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因为目前宪法赋予人民的应有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人民的合理要求还不能得到切实满足,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要完善政治体制,使其能够有效地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得以充分运用。“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中共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扩大民主方面所要做的工作。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有制度的保证,让人民来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山先生非常重视保障人民的权利,把人民的当家作主权利视为国家的根本。他认为,无论是直接民权,还是间接民权,作为政治民主化的国家,国民皆一律平等。他更强调人民的直接参与:“无论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皆以人民所选出之公仆组织之。”“凡官吏之不称职者,经一定手续,经人民认为不称职后,即可罢免职。”“法律有经立法机关议决。而人民认为不适用时,得要求全体人民复决之。”“人民得应事实之要求,制定法律,公布实施。”可以看出,中山先生这些保障人民参与政治权利的做法非常实在和可操作。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直接关系民生问题。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但怎样为人民服务却一直是我们政治体制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也是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权与能分开,人民对政府的态度才能改变,如果权能不能分开,人民对政府的态度总是不能改变”[5]。中山先生的话道出了我们的行政体制的真谛。权能不分势必造成政府职能错位,势必造成人民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中山先生早就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领悟、去继承、去发掘。

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是政治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度量政治体制是民主还是专制的标准。监督权力需要制度,需要切切实实的方法,口头上说监督是无济于事的。人本性的内质就含有私欲,尤其是由于权力引发的寻租,会加剧人性的弱点,使其无限膨胀,这种弱点靠说教、自觉、感化去剔除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无法做到的。今天我们强调反腐败,却屡屡出现贪污腐化的官僚,而且官位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人民的监督是最有力和最真实的监督,但如何设计政治制度,让人民真正握有监督权并充分发挥出作用,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政治制度设计的关键。

“想造成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人民有了很充分的政权,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全,便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不能够管理。”[6]政府是为人民而建立的,是人民让渡自己的私权而形成的公权。政府本来自于人民,而为了人民,它完全应该归属于人民。

中共的十七大报告把法治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要求“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维护宪法尊严,一切违反宪法精神的行为都是对“以人为本”的背离。没有法治,就没有人权,没有人权,就无法实现“以人为本”。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最大的法是宪法,同时宪法还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还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因此,严格执行宪法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法治的基础和标准,而宪政就是一个国家实行宪法治理的过程。中山先生一生为宪政而奋斗,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他不惜牺牲生命。

政治和经济是紧密联系的,政治体制是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把政治和经济确立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进步,政治的进步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政治必然拖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只有政治和经济比翼齐飞,协调进步,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够实现。

民国初年,百废待兴。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上,而他的设计真正体现了“民本”思想,即一切为了还权于民,一切为了致富于民。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早已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今天按照胡总书记的“以人为本”来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比中山先生那时方便得多,容易接受得多。

“中山学”最重要的部分是政治。我们研究“中山思想”离不开政治,必须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其目的就是要用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来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毛泽东说:“不但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最忠实最彻底的实现者,”并号召“一切国民党员,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爱国同胞,都应该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7]

发扬光大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对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政治思想的精华。民族主义是中华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主义;民权主义是一切权力来于民众、归于民众主义;民生主义是民生为先、民生为本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最大的政治,也是“中山学”的核心,中山先生把它看成是中国民主、富强的希望,看成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政治成果,看成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武器,看成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方向

权力重要还是人民的利益重要?这是体制的根本问题,也是执政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权力重要,那么,在设计体制时,就要以权力为中心,就要一切围绕如何保住权力、巩固权力、延续权力来设计。如果是人民的利益重要,那么,在体制设计时,就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的需要,而一切违背、背离、损害人民利益的都将被排除,这里也应该包括权力。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人民面前,共产党没有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这和中山先生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只有一面旗帜,那就是“人民的利益”,如果违背这一点,就是违背了中山思想,就是违背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

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8]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中山先生在世时的社会已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却是鲜活的,他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习中山先生那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搞好“中山学”研究,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努力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

[1]侯杰主编.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405.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0.

[3]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86.

[4][5][6]中山丛书(第一卷).上海:上海文古斋书局,1927.108,108,205.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9.

[8]中国新闻网2005年4月30日.

D616

A

1671-1262(2011)01-0037-03

2010-08-21

袁伟东,男,民革黑龙江省委秘书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

吴艳春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中山宪法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历史上的“中山人”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