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1-08-15 00:51刘保明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刘保明

(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0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保明

(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011)

从我国情况来看,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民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都将难以为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良好状态也将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相应的调整,该弱化的要弱化,该强化的要强化;必须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一、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表征上主要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实际上是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世界经济下滑与我国发展方式落后交织而成的。就正在进入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而言,很可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深度调整期,一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二是包括全球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我国要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从持续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支撑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又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在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却较为低下,资源消耗程度比较高。虽然我国有较大的降低资源消耗的潜力,但真正把降低潜力变为现实的艰巨性要远大于改革开放的前20年。要缓解乃至解决新世纪我国持续增长和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三)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分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相当严重。一是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趋势,全国范围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污染与破坏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污染。二是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久远、更难预料的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加重。三是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复杂,风险更加巨大。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环境。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从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比较薄弱。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全部弱化和淡化,而是要弱化和淡化那些不适应和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职能。我国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就得益于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的有力有效。相形之下,同样属于行政管理责任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则相对不足,显得较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加强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管理,如竞争失范无序,重大事故频发,违法违规排放,城乡、地区差距拉大,以及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薄弱环节。

二、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的涵义比经济增长要更为丰富和深刻,它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经济进步的一整个过程。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涵义的不同,进而可以区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或范畴,比经济增长方式更为深刻和丰富。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结合、消耗并产生效益的具体方式;而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经济结构、影响生态环境、进行收入分配、表现生活质量等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总体方式。

所谓转变,是指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一定水平向另一个水平的演进、变迁或过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推进中国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指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公平、提高生活水平质量等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变。具体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从突出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持续稳定适度增长转变,二是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三是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四是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五是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向产业结构优化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又是和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联系着的,是广义发展方式这个更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多重角度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认识和把握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复杂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艰巨,除了由于它包含的很多任务本身就非常复杂艰难,还由于它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了“加快”二字。从全国来看,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也难以为继。从国际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与发展方式有关,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式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仍将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重点思考和破解的难题,而破解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为这是关系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现在已经具备了转变发展观念的有利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作了全面的阐述,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把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并把它贯彻落实在实践之中。

三、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按照中央的要求,未来十年我们要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依据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处理所有制问题。公有制并非就是社会主义,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有制经济也未必一定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公有制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办事,这种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并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使社会变“资”了。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必须转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职能,该弱化的弱化,该强化的强化。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职能要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一方面要果敢坚决地减少和弱化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同样要果敢坚决地健全和强化适应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管理职能,两者不可厚此薄彼,忽视和偏废任何一方。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小政府、弱政府,并把“小政府、大社会”固化为典型的政府模式,这种认识不利于政府职能的改革。政府的大小只是表象,政府的强弱是更深层、更根本、更基础的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经济社会正在调整变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和完善,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都很重。这样的国情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政府管理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加强有力。

(三)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就是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就是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战略重点,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而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前提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侧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下,要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促进即期消费增加。还应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包括稳定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等,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四)必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的作用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从主要方面看,节能减排,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安全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状况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各个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的组合是否有效,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如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是否协调,经济发展规模和成果是否扩大,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是否公平。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投资消费关系失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过去不合理的状况转向更加合理的状况,而最根本的改变,还是要落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和普惠全民上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真实积累和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经济发展方式越合理,人民得到的实惠就会越多。

D616

A

1671-1262(2011)01-0040-03

2010-11-06

刘保明,男,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副巡视员,《前进论坛》杂志社副社长。

张焕金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