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问题与策略

2011-08-15 00:44刘优良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化国有企业

刘优良

(武警指挥学院,天津300250)

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问题与策略

刘优良

(武警指挥学院,天津300250)

我国学界对组织虚拟化的理论探讨已逾10年,但其应用实践至今并没有成为国有企业组织创新的一种主流形式。一些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进程已经开展但缺乏深度和广度,仍没有堪称成功的典范。在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组织虚拟化进程的同时,对其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可为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组织虚拟化;国有企业;组织创新

20世纪90年代,一项从计算机产业界引伸而来的新技术——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创新浪潮方兴未艾。人们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企业正在掀起一股虚拟化的浪潮,进行分散化、裁员、建立联盟以寻求技术与组织的创新。”[1]组织虚拟化策略以IT网络为技术支撑,以项目选择为轴心,以企业之间信用为纽带,旨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具备充分的弹性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企业可以由此适应多变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符合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基本价值理念。因此,从理论角度分析,引入该理念并加快其进程显然有助于企业组织创新;同时,企业组织虚拟化包括的市场自由竞争、企业组织质量与效率等诸多元素,可以作为弥补目前传统企业组织管理缺陷的一种新的实践策略。

一、组织虚拟化为国企创新提供了良好前景

实际上,企业组织虚拟化包括两种紧密结合又相互区别的表现形式,即作为名词,意味着组织存在形态的虚拟化,即虚拟化组织。通过电脑信息技术网络的连结,企业组织结构转变为不具有实体形态的趋势,即虚拟企业等虚拟型组织;作为动词,表示形成虚拟,企业可通过一个包含产品与服务、资源和知识的三维结构来使用该策略,使本企业利用虚拟策略获得竞争优势。

环顾宇内,DELL、AMAZON、CISCO以及早期的IBM、NIKE和MOTOROLA等,依靠组织虚拟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世纪伊始,我国国有企业取得相当显著的成效的同时,其组织变革规划和实施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批评人士指出,“大多数变革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只有非常少数企业在局部的范围内取得了短期的进步”,“许多企业还尝试从信息化方面实现突围,引进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固化管理流程,希冀借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但其结果也是喜忧掺半,甚至形成了“IT黑洞”。[2]因此,从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学习组织虚拟化策略并在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实践中加以应用,似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当时我国企业要求与国际接轨,采用组织虚拟化策略进行企业组织创新的呼声甚高,对企业虚拟化综合研究,包括其名词属性和动词属性,也即虚拟化策略、及虚拟化策略下应运而生的虚拟企业等虚拟型组织的尝试性研究也随即展开。尤其是我国一些非国有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开始了组织虚拟化进程的尝试,对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虚拟化是企业组织再造的一种发展趋势和一种企业管理策略,不仅能推动政府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能推动企业内部更新观念,完善组织管理。企业组织虚拟化甚至被寄予很高的期望:“新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技术在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必须解决知识创新和技术优势把握的问题,而这一任务依靠传统的企业内部研发一体化形式或者外部市场获取市场形式都是不够的,虚拟企业刚好成为最有效的形式”。[3]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组织虚拟化为国有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前景,一些国有钢铁和电信运营企业开始了组织虚拟化的探索。

二、组织虚拟化应用于国企创新的问题及其原因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例如宝钢、中国移动等一些国有企业通过组织虚拟化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其全球竞争力的形成和壮大。但同时有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在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的情况下,无论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不容易确认组织虚拟化在国有企业中本土化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益,给其定性和量化很难,尤其是将其组织虚拟化和其他的组织创新策略的成效区分开来很难。模糊处理的结果就是,尽管我们几乎都对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进程前景持乐观态度,而且许多国有企业在做组织虚拟化的工作,但比较国外企业和国内非国有企业的整体情况而言,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实践仍停留在一种局部的、分散的尝试阶段,具有倡导意义的成功典范很难确认。同时,自始至今,我国企业组织虚拟化理论研究也莫衷一是,难以形成一种权威的、兼顾中国国有企业特色的组织虚拟化理论和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模型。在理论界,更有人主张企业组织虚拟化仅是一种组织创新的策略,否认虚拟化的名词属性,进而否认虚拟化的产物——虚拟企业等虚拟组织的存在。N.文卡特拉曼(N.Venkatraman)和约翰.亨德森(John C.Henderson)在其《虚拟组织的结构》(Strategies for Virtual Organizin)一文中表明,“我们反对将虚拟组织视为一种不同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型、分权型和矩阵型组织),相反,我们把它看成适合于上述每一种组织的策略”,[4]受其影响,国内有学者也进一步认为:“企业主管不要试图使自己的企业变成虚拟企业,因为它不存在。企业利用虚拟策略取得成功的原因不是作为名词的虚拟组织或称虚拟企业,而是虚拟组织的动词属性即虚拟化过程,这一过程可视为一种策略”。[5]目前,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理论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也还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看出它的实际效果。对此,人们也表现出谨慎的肯定:“尽管虚拟企业的特征已有许多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精彩描述,似乎已经尽善尽美,然而按照这些特征所设想出的虚拟企业与现行的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6]甚至有学者对此发出警示,提出“实际操作中企业虚拟化经营也存在一些或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也需有清醒的认识,尽可能趋利避弊”,诸如“各方利益目标的差异性、文化冲突、缺乏社会的信任机制”[7]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进行科学实践和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究造成当前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不明朗局面的根本原因。

(一)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尚没有对组织虚拟化的定义、涵义、理论框架、运作模式等形成系统、准确、一致的论述。我国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方面的研究远未形成一种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概念模糊,没有理清形式虚拟与内容虚拟、动词性质的虚拟和名词性质的虚拟之间的差别等。目前,尚没有一种管理方面的理论能为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动因做出完善解释。国有组织虚拟化研究和实践,只好从管理科学的其他分支寻求理论支持,但无论我们是用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是用交易费用等主流企业管理理论来解释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动因,显然都是间接的、分散的,也就缺乏说服人们或倡导企业直接实践这一理论的权威性。首先,企业无论国有与否,竞争战略理论备受国有企业推崇,但相较国外企业、我国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从国外导入的理论必然缺乏对中国特殊性的深入了解,其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必然会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在“2004年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Michael Porter Strategy Forum 2004)”上,迈克尔·波特在中国应如何活用波特的战略模型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坦言自己对中国缺乏了解。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一书中也认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只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而忽视了产业竞争的动态特征。组织虚拟化是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用竞争战略理论完善地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动因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其次,以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盖伊·哈默(Gary Hame)为代表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每个企业无论中外、大小、成败,都有核心能力,即企业的独特之处。所不同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优势之本,还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用核心竞争力来解释为什么国有企业要进行组织虚拟化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显然还没有明晰、准确、充分的研究。再次,对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首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国有企业的出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等问题似乎都可以用其来解释,但我国有些化工、制造等超大型国有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其组织虚拟化交易费用的动因分析,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因此,现在的一些主流企业管理理论似乎只能部分说明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动因,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切合中国国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组织虚拟化的理论。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给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实践带来很大的迟延效应。

(二)创新思路不够清晰。我国一直或主要是试图用非国有企业的模式来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想用普通法人或普通公司的模式在国有企业中进行组织虚拟化的创新,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改革思路。我们对国有企业作为特殊法人的细分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通的公司制法人企业并不适合于所有国有企业,特殊法人企业才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8]在组织虚拟化的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弄清其分类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国有企业包括属性不同的三种类别:一是政府企业(State Enterprise),又叫国有国营企业(State-owned and State-run Enterprises);二是特殊法人企业(Public Corporations或 Special Public Legal Entities);三是股份公司企业(Joint-stock Companies)。这三个不同类别决定了其对待组织虚拟化的不同做法。过去一段时期内,很多国有企业为赶时髦,大谈组织虚拟化,过高估计了企业吸收、利用国内非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成果进行自身组织创新的速度和程度。我们一味借助于非国有企业的组织虚拟化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属性的三类国有企业一概而论,采取等同于非国有企业的组织虚拟化策略,却期望尽享组织虚拟化所带来的裨益,难免会剑走偏锋、南辕北辙。

(三)虚拟进程负面效应。组织虚拟化进程暴露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有:第一,企业组织虚拟化并不必然带来丰厚的近期利益回报,企业有时候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例如,全球著名的电子商务先锋、组织虚拟化典范亚马逊书店(Amazon.com),其财务分析报告表明从成立之初曾连续多年未见盈利,从1995年到2000年亏损情况逐年扩大,到2000年达到1411.27万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国内组织虚拟化程度较高的8848网上商城(8848.net),2000年的财政亏损便达1.5亿元,并最终宣告公司失败。第二,组织虚拟化也使企业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组织虚拟化进程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存在短期性以及员工工作地方的分散性和成员的复杂性,使其企业文化形成困难加大,效果降低。第三,企业诚信问题将更加突出。虚拟化过程中,对企业诚信是一个新的考验,诚信问题往往影响了虚拟化的直接成果。相对于传统的组织模式,目前组织虚拟化缺乏更加积极、主动和完善的社会监管机制的情况。组织虚拟化是一个先进性和复杂性并存的过程,国有企业并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可见,虚拟化自身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许多研究结果为组织虚拟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佐证。借助非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试验的成绩,我国国有企业的虚拟化策略将深入进行。我们可以预料的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组织虚拟化仍将属于正在探索的新事物,在实践中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难。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发展受阻,难以成为国有企业组织创新的一种主流模式,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组织虚拟化并非兴利去弊的惟一选择。对世界各国的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创新都与企业是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企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都是诱导企业激烈竞争的一个根源,国有企业虚拟化策略在组织创新以促进企业之间良性竞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并不十分显明;其次,国有企业组织改革无疑会侵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比较国有企业虚拟化而言,组织创新机制多元化,采取较为和缓的组织创新制度更容易为人接受。另一方面,企业虚拟化理论及其制度模型远未成熟。早在1991年,美国艾科卡(Iacocca)研究所为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研究报告,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企业等组织虚拟化策略构想,即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动态联盟,以便能够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制造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此后,威廉·大卫德、迈克尔·马龙(William Davdow,Michael S.Malone,1992),约翰.伯恩(John A.Byrne,1993),普瑞斯(1995)、安索尼和吉尔斯(Hodge、Anthony、Gales,1996)、阿波格持、麦克法兰和麦坎尼(Applegate,McFarlan,McKenney,1996) 杰辉恩(Je-huen,1997)等人在关于企业虚拟化理论问题上论断颇多,但基本停留在单纯述评的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人们很大程度上只是通过参照企业传统组织模型猜测和推断,从而提出了相对详尽和连贯的关于企业虚拟化模型,但缺乏可行性论证。我国国有企业一味将国外企业和国内私有企业虚拟化策略不加区别、盲目模仿的做法肯定不行,国有企业是否能组织虚拟化、怎样虚拟化的研究有待深入。因此,无论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制度模型构建的现实可行性角度来讲,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释疑来消弭人们的顾虑。

三、我国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简明策略

国有企业组织扬长避短、坚持创新的同时,对其组织创新虚拟化策略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也需不断深入,不仅需要从非国有企业、国外企业的实践、和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吸取营养,而且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加强组织虚拟化的理论研究和操作性强的模型建设,“围绕着新产品或新经营机遇的产品过程在全球范围内来动态建立虚拟组织机构进行产品的经营、开发、生产的敏捷虚拟企业(Agile Virtual Enterprise,AVE)而建模”。[9]从我国国有企业虚拟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果关系的辩证来看,组织网络化是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创新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必然的行之有效的万能准则,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些符合逻辑的简明策略:

1.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应适时适当。虚拟化作为一种国有企业组织创新可供选择的策略,是顺应时势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组织创新的手段,理应受到重视并积极实践。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国有企业先行试点,不蜂拥而上,不急于求成,也不拖延懈怠,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力争试验一个成功一个,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2.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应区分属性。首先,对政府企业,只能是借助组织虚拟化的某些积极因素,作为推动其组织创新的一个非主导方法,进而推动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其次,对于特殊法人性质的国有企业,则可以将组织虚拟化作为有限的创新途径,推动“准公共产品”或某些特殊的私用品加入适当的竞争因素,提供更好更物有所值的特殊产品。再次,对于股份公司性质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的组织虚拟化等一系列创新策略,制造竞争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

3.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应注重扬弃。在企业组织虚拟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国外企业还是国内的非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对国有企业来说,都有个本企业化的问题,国有企业要避免水土不服,就必须扬弃,对之进行全面分析、消化、合理取舍,再加入本企业特色,以便形成科学的组织虚拟化策略并以此指导企业实践进程。

4.国有企业组织虚拟化应建立机制。具体的一个国有企业如何虚拟化及其虚拟化策略下如何组建虚拟企业等虚拟组织,都需要以形成本企业的某些优势为目的:“虚拟企业是战略与结构的有机结合,突出的是技术联盟,要求各个企业有核心技术,企业优势有互补性”。[10]组织虚拟化策略贯彻执行以体现其优势,国有企业组织机制是保障;同时,从管理技术的角度上看,虚拟化是种柔性技术,“但是在重视技术方面研究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要发挥柔性技术的潜力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它需要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之相结合”。[11]企业管理的柔性技术特质表明,国有企业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完整的机制予以确认其组织虚拟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为其具体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体制等方面的保障,使得组织虚拟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1]Chesbrough,H.W & Teece,D.J(1996),When is Virtual Virtuous?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4,No.1,65 -74.

[2]韩晓光,牛秀云等.国企组织变革的讨论[J].中国劳动,2004,(7).

[3]韩晶.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创新的新思路——虚拟企业[J].现代管理科学,2003,(3).

[4]N.Venkatraman,John C.Henderson.Real Strategies for Virtual Organizing[J].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1999.26 -35.

[5][6]吴锋,L.K.Chu,李怀祖,韩新民.虚拟组织化进程——信息时代企业主管制胜的策略[J].中国软科学,2000,(10).

[7]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J].经济师,2001,(9).

[8]于立,马骏.特殊法人企业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1).

[9]张大勇,徐晓飞,王刚.敏捷虚拟企业建模:现状、趋势与问题[J].制造业自动化,2003,(12).

[10]郑东强,朱世和.虚拟企业综述[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2,(6).

[11]王瑞旭.柔性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J].科学管理研究,1995,(6).

责任编辑:肖 琴

F2

A

1009-3605(2011)01-0070-04

2010-10-20

刘优良,男,湖南汨罗人,武警指挥学院学员十四队、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PPLG)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及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虚拟企业虚拟化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虚拟企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对基于Docker的虚拟化技术的几点探讨
H3C CAS 云计算管理平台上虚拟化安全防护的实现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存储虚拟化还有优势吗?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构成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