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制约分析与治理策略

2011-08-15 00:53王明春王中坚
关键词:心态高校学生精细化

王明春,王中坚

(漳州师范学院 政治法律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制约分析与治理策略

王明春,王中坚

(漳州师范学院 政治法律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良好执行心态至关重要。职业倦怠、认知偏差、行为偏好均是影响执行成效的制约因素。坚持和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应积极培育教育管理主体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执行主体心态;职业倦怠;执行力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其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复杂性、创造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如何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了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源于企业管理并成为世界管理领域主流管理思想的精细化管理思想逐渐为企业之外的人们所关注。所谓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为基本特征,通过改造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1]西方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这一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尝试将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某些观点和理念与学生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即坚持“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以人为本,真正瞄准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进行细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细心的服务,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扎实、做出成效。[2]坚持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确保把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清晰、条理清楚、环环把握、有机衔接,增强对服务对象的精确把握和对服务成效的细致检验;确保把思想政治教育做精、做细、做实,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种崭新的探索和思考,它的本质在于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思想,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粗放型、笼统型、经验型管理弊端,实现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管理低效的尴尬局面,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笔者十分期待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认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并不是自然生成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实践中必然涉及到执行力问题,即这一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还在于这一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多大程度上被执行以及被执行的效果如何,换句话说,为了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取得成效必须保证这一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有效执行,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3]因此,如何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得到高效、有力执行便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实践中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有效执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执行主体的心态无疑是影响主体执行力的关键要素,也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何以强调执行主体心态的重要性

1.就执行过程一般意义而言,执行主体的良好心态是确保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心态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其外化表现为人的精神状态。就心理状态而言,主要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信念、思维、情绪、意志等内化的心理特征;就精神状态而言,心态主要体现为心理特性外化的人的激情、态度等外化的精神面貌特征。[4]心态要素是决定执行主体在执行活动中力量大小和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心态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系,甚至是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实践行为的一个动力源。[5]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人的心态往往决定着人的某种行为的强度和持久度。一个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积极乐观的人往往在执行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对执行目标的认同和对执行过程的掌控,表现出更高的执行意愿和效率。试想一个精神萎靡、悲观消沉、急躁粗暴、毫无信念的人,无论其能力多么出众都不敢奢望其工作能带来多大的成效。政策执行过程经常出现的“政策走样”、“政策偏离”等政策执行困境无不与政策执行主体的不良心态戚戚相关。

2.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而言,执行主体心态对执行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精细化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执行主体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精细化的内容却早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精细化绝不是对传统工作内容和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传统工作内容和事项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入。与过去粗放型、经验型管理相比,精细化就意味着细化、规范化、制度化,执行主体的随意性空间缩小,执行主体面临的执行强度加大,工作量程度越高、角色冲突越多,情绪体力耗竭程度越严重。从一定程度上说,精细化管理使高校学生工作执行主体面对更多的压力源,更易诱发不良心态,换句话说,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和积聚的执行主体的不良心态和消极情绪。假设执行主体不具备健康心态,那么随着精细化进程的推进,我们非但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提升,而且很有可能引发更多、更大的矛盾和困境,适得其反。

3.就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过程而言,同样需要关注执行主体心态的重要影响

本着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立在执行主体秉承脚踏实地的良好心态扎实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个常态化的管理过程,管理的常态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持执行主体持续的工作动力。如果只是依赖一时的偏好和冲动,精细化管理工作很可能走过场、表面化,最终归于失败。无论如何,就执行的最高层次而言,只有实现执行主体的自发执行,才是执行力提升的真实确证。因此,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必须始终关注和培育执行主体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三、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有效执行的主体不利心态分析

1.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是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用以描述从事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所导致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6]美国学者玛勒诗(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7]高校学生工作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高层次、高要求的服务性助人工作,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自然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所谓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职业倦怠是指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通过三个核心成份表现出来。

(1)情绪衰竭。高校学生工作主体情绪衰竭表现在精神上即指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热情丧失、活力缺乏、高度紧张、失望挫折的精神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工作低迷、缺乏耐心、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行为倾向。

(2)去个性化。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去个性化表现在精神上是指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对象,心态冷漠;表现在行为上厌倦工作,敷衍应付、抱怨工作,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愿意多接触学生,不愿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失去生活的激情和工作的动力,与学生互动存在障碍。

(3)低个人成就感。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低个人成就感指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评价趋于负向消极,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感觉无助,自尊心下降,工作无力感增加,丧失工作成就感,自我评价消极,对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2.认知偏差

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对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和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毕竟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对于来源于企业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是否真正适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应用等问题都处于摸索和确证阶段,现实实践操作中仍然有许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效具有滞后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仍然处于观望和考察的阶段,这为当下人们判断和评价创新模式及其成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认知偏差,客观上造成观望和疑惑的心理感知,进而影响精细化的推进进程和实际成效。其次,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存在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地点、工作量的不确定性,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基本已经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意味着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精力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有的工作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能否欣然接受并持久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值得观察。

3.行为偏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初始阶段,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尚未建立并内化为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行为准则。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将显示出对己所熟悉和习惯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模式的行为偏好。更重要的是精细化管理模式特别是评价和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在精细化管理模式占用高校学生工作主体更多精力、损害其利益的心理感知下,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表现出排斥和应付心态并纷纷选择规避这一管理模式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模式。切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必须扭转和纠正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行为偏好的制约影响。

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不利心态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进程的首要障碍因素。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需要努力消除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不利心态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冲击。

四、治理策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良好执行心态的培育

1.加强教育,科学认识精细化管理内涵,增强执行主体心理认同

针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带来的工作负担加重的担忧,有必要在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群体中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科学认识精细化管理内涵。要通过教育使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认识到坚持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并不简单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细化和量化,从而将它认定为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额外负担。实际上,精细化意味着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意味着将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从过去繁重而低效的工作困境中解脱出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换句话说,若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等目标,精细化管理必然产生更高的效率,从而减少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工作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初衷并不是要增加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负担,而恰恰是要有效减轻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负担。科学认识精细化管理内涵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群体增强执行过程的心理认同,减少执行过程中的怀疑、否定和拒斥,对工作做出积极的心理评价和行为反应。

2.完善机制,稳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执行主体心理效能

首先,完善工作机制,缓解工作压力。科学定位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角色和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消除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职业倦怠的前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产生的职责不清和压力过大是导致学生工作主体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下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角色不明、职责不清而存在的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负荷过大、压力过大的问题,否则,随着精细化工作强度的加大,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很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对精细化工作表现出反感进而敷衍应付。为此,必须规范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工作职责,防止把精细化简单化为“细”化而不“精”化,避免把精细化过程仅仅理解为是加量、加压的过程。实际上,精细化的推进逻辑应是在“精化”基础上寻求“细化”,从现实实践来看,也只有在“精化”基础上才能实现“细化”。为此,可以借鉴外国高校经验,针对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业辅导等专业性水平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设立专门的服务性机构来承担,这样既减轻了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工作压力,又保证了工作的效果;同时要规范精细化管理学生事务、完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使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其次,完善考核机制,端正工作态度。在规范精细化管理工作基础上,为有效推进精细化工作还必须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端正工作态度。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精细化考核机制需要注重指标量化和责任明化,杜绝工作扯皮推诿和玩忽职守,克服责、权、利不清导致积极性受挫而带来的情绪倦怠。另一方面,考核结果必须注意与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待遇、考评和奖惩等方面紧密结合,提升精细化管理工作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和分量,克服可能出现的排斥和敷衍的工作态度。

再次,完善发展机制,激发工作热情。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针对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规划滞后导致职业发展忧虑。由于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忙于事务性工作,学术水平、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方面上升空间相对狭窄,社会评价度不高等原因致使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角色失位,自尊心受挫、自我价值效能低、职业归属感不高。坚持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必须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从制度和资源上给予规范和扶持,扩宽发展方向,畅通发展渠道。建立合理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发展和晋升体系,设立专门晋升渠道和发展比例,畅通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在校内外之间的流动渠道,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高校学生工作主体队伍发展平台。

3.优化环境,积极搭建精细化管理平台,增强执行主体心理调控

首先,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工作成就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初衷是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成效,又如何评价实践成效高低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精细化管理内涵,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工作效果评估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并侧重定量分析的基本原则,科学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多角度反映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工作成果,提高个人成就感。二是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成果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承受力和延续力。评价指标要求过高往往使执行主体“力不从心”以致被动执行,效果可想而知。而要保持高校学生工作主体持续的工作动力,可以考虑建立常规化精细化工作成果展示,建立精细化工作成果培养奖励机制,设立精细化工作奖励基金和发展基金,鼓励在精细化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且深受学生欢迎的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使其获得职业的胜任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提高职业认同、激发工作热情。

其次,优化工作平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要鼓励支持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展研究,提升精细化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工作论坛、网络博客、精细化案例研讨会等途径交流精细化工作经验和技能,不断开创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工作新思路,切实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正面激励,不但让高校学生工作主体从荣誉激励、晋升激励中获得满足,更从成就激励和学校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理解、尊重、肯定和关心中获得满足,满足高校学生工作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从根本上克服职业倦怠。

最后,优化工作培训,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培训主要要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二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心理调适能力。针对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提出的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的培训机制,提高综合素质,减少因工作能力不足导致的消极体验。同时,对于工作中的消极体验,应加强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心理调适能力,引导他们通过个体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就能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有效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避免沮丧、愤怒、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让自己学会释放压力。[8]

[1]温德诚.精细化管理—执行力升级计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

[2]中共福建省教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通知 [EB/OL].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5/379_76874.html?uni=a2f1 2fd2-b280-4aac-9161-3b50dfb8f2b6.

[3]王福生.政策学研究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67.

[4]莫勇波.政府执行主体的不利心态及政府执行力:制约分析与治理策略[J].理论导刊2007(4):19-21.

[5]周永亮.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5.

[6]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7]Maslach C,Jackson 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99-113.

[8]贾菁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8):77-88.

G641

A

2095-0683(2011)03-0162-04

2011-05-04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执行力研究”(JBS10135)阶段性成果。

王明春(1979-),男,福建南平人,漳州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讲师,硕士;王中坚,(1975-),男,福建莆田人,漳州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 刘正花

猜你喜欢
心态高校学生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还是“看掐架”心态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