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视角

2011-08-15 00:54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伊莎贝尔意识流亨利

丁 璞

(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艺术大师,是西方传统小说通向现代小说的重要桥梁。他是一位多才多产的作家,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批评理论、随笔、书信等。在长达50年的写作生涯中,亨利·詹姆斯共创作了近22部长篇小说和112部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叙述技巧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他的小说主要代表作品有《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金碗》、《奉使记》等。

一、女性视角的源起

女性一直是亨利·詹姆斯关注的焦点之一。詹姆斯一生没有异性伴侣,终身未婚,是一位专业独身作家。但是他对女性的关注却不因为异性伴侣的缺失而减少。亨利·詹姆斯本人的性别意识对于他的国际题材小说中的女性群体有重大的影响。正如美国评论家弗雷德曼说:“要考察詹姆斯的性别意识,也就是考察他所说和所做的一切。”[1]180他对女性的命运是同情的,在他的生命中对他影响深远的有三位女性:表妹敏尼尔·坦普尔、亲妹妹艾丽丝·詹姆斯、女作家安费尼·伍尔逊。

1.表妹原型。1860年亨利·詹姆斯一家从欧洲旅行回美国,在罗德岛的纽波特安家,一直住到内战爆发。在这一阶段里,詹姆斯与失去双亲的敏尼尔·坦普尔四姐妹生活在一起。其中,敏尼尔·坦普尔深受詹姆斯兄弟的垂怜和爱慕,是亨利·詹姆斯终生为之倾倒的女性。1870年,年仅24岁的敏尼尔·坦普尔患上肺结核不幸去世了,这对詹姆斯兄弟打击非常大。半个世纪后,亨利·詹姆斯在《子弟事略》中写道:“她的死标志着完结。它使我们(威廉和我)感到了我们青年时代的终结。”[2]250

青少年时期的爱恋是让人难忘和影响深远的,虽然敏尼尔·坦普尔在现实生活中离开了詹姆斯,但她的死亡也启发了詹姆斯小说创作的灵感,詹姆斯让表妹的原型继续生活在他的小说作品中。表妹的死亡,让詹姆斯对自由、道德、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小说中表妹的原型,是一位渴望生活中的一切又被残酷剥夺生活权利的原型。在以表妹为原型的小说中,总是有一位青年男子站在一旁对她怀有好奇心的关注,并给予同情和理解,这位青年男子就是亨利·詹姆斯。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就是亨利·詹姆斯表妹坦普尔的原型,只是詹姆斯改变了坦普尔没有发现自身生活之前就死亡的悲剧,而是巧妙地将不治之症转移到小说中的观察员表兄拉尔夫的身上,让宽宏的拉尔夫生了表妹坦普尔的病。他让表妹的原型在小说中,避免了病痛的折磨,自由地选择生活。詹姆斯对待敏尼尔·坦普尔的爱恋,正像他在小说中塑造的观察员表兄拉尔夫对表妹伊莎贝尔一样,对爱情的态度是还没有开始就放弃了,永远只是站在一边静静地观察。

另一部作品《鸽翼》中的女主人公米莉也是表妹坦普尔的原型。米莉继承了大笔遗产,正当享受人生的时候,却患了肺病,并且时日不多了。小说中,亨利·詹姆斯赋予了米莉家财万贯和对生活的渴望与激情,弥补了坦普尔生命中缺少的。米莉在得知生命即将终结时,要满足自己的宏伟心愿,要在病魔夺走生命之前最大限度地在最短时间内享受生活的激荡。于是,米莉深深爱上了美国记者丹歇,企盼从丹歇的身上找到爱情。虽然,她的渴望和追求遭到了蓄意的欺骗,但是米莉还是像鸽子一样,展开飞翔的羽翼,以自己的道德和良知感动了丹歇。《鸽翼》中,米莉是詹姆斯献给喜爱的表妹敏尼尔·坦普尔最好的礼物。[3]546

2.关注女性。亨利·詹姆斯有三个兄弟和一个妹妹艾丽丝·詹姆斯,从小妹妹和他一起在父亲的带领下巡游欧洲,学习知识和高雅文化。妹妹的身体不好,常年病痛缠身,中年时查出患有乳腺癌,晚期一直卧病在床。亨利·詹姆斯对妹妹的病情一直很关注,并且主动把自己每年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收入让给妹妹,直到妹妹去世才划归自己的名下。艾丽丝·詹姆斯也是一位女作家,她支持美国女权主义运动,是美国新女性时代女性代表作家之一。在小说创作领域,艾丽丝·詹姆斯对男性权威进行抨击,向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提出了挑战。她与同时代的新女性作家一样,用小说宣传自己的女性观,为女性划出自己的领土。詹姆斯兄妹之间经常写出自己阵营的作品并相互宣扬。艾丽丝·詹姆斯把哥哥带进了女性主义的王国,让亨利·詹姆斯切身感受到了女性的心灵力量。

与大多数同时代的男作家一样,亨利·詹姆斯对女性主义运动是持观望态度的。亨利·詹姆斯不是一位彻底的男权主义者,他理解、同情女性的命运,对女性身上的优美良知和道德充满了赞赏。在他的国际题材小说中,女性始终是关注的对象,女性形象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亨利·詹姆斯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詹姆斯认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男女的差异性被抹杀了,不能作出“性”的区分。詹姆斯认识到美国有两种“性”的存在:创业的男人、关心美国问题的女人。[4]詹姆斯与女性主义作家一样,也试图为女性划出自己的情感领域,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于“女性”世界。詹姆斯的通晓情理、同情女性、对命运的深思等情感支配着他的内心生活和创作灵感,这正是建立在他对女性认同的情感之上的。

詹姆斯的小说大多围绕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婚姻问题展开,同时期的评论家有人抨击亨利·詹姆斯太女人气了,然而实质上,关注女性、让女性成为主角恰是亨利·詹姆斯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理解的延续。

3.异性伴侣。亨利·詹姆斯一生未婚,他是一位柏拉图式精神恋爱者,与生俱来对“性”生理力量十分恐惧。在各种关于亨利·詹姆斯的传记中,有的说他在早年遭遇的火灾中丧失了性能力,也有的认为他的性取向是男性。异性伴侣对于詹姆斯来说,是既渴望又莫名惧怕的。

亨利·詹姆斯在50岁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小说家安费尼·伍尔逊十分仰慕他。伍尔逊擅长于写乡土小说,她对詹姆斯的作品十分推崇。詹姆斯温文尔雅的气质吸引了伍尔逊,让她对詹姆斯产生了爱慕。基于共同的爱好,他们一起旅行,浏览名胜古迹。詹姆斯的态度很模糊,让人捉摸不透,他对伍尔逊暧昧不清。这让伍尔逊在感情上寄予了希望之后,又处在漫长的等待中。詹姆斯成为了她心中的精神寄托,但两人见面的机会很少,在一个冬天里伍尔逊跳窗自杀身亡了。伍尔逊的死亡可以说是爱情单相思积怨而亡,也可以说是詹姆斯有意无意的暧昧让她走上了绝路。

小说《丛林猛兽》(1903)可以看作是詹姆斯对伍尔逊的忏悔。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爱情悲剧,英国青年马丘在意大利邂逅了巴特兰小姐,两人情投意合,马丘对巴兰特小姐也有好感。但是马丘总是预感自己的生命中会出现一件可怕的事情,于是,对巴兰特小姐保持了距离,不愿意对巴兰特的感情做出及时的回应。十年后,巴兰特小姐病故他乡。马丘在巴兰特小姐的坟前祭拜,当他看到了坟墓旁边一位正在哀痛亡妻的丈夫时,痛苦感袭上心头,马丘恍然大悟:“丛林猛兽”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自己一直惴惴不安惧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正是他对爱情的犹豫不决错过了与巴兰特小姐的爱情,马丘扑上巴兰特小姐的墓碑上嘶声恸哭。马丘的伤痛也映射出詹姆斯内心深处的隐痛,他对异性伴侣的缺失始终是心存遗憾又无力追回。

亨利·詹姆斯从三位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女性身上学会了更进一步对女性群体的理解与爱护,这也是他能描写众多女性形象并赋予女主人公美好心灵,并且形成了小说中独特女性视角的原因。

二、女性“意识中心”——从传统走向现代主义

亨利·詹姆斯热衷于在小说作品中描写女性,女性的独特视角在他的匠心独运下,成为了“意识中心”要体现的主要面。以女性的意识活动为主,詹姆斯让女性的自主意识成为小说的主导。詹姆斯这种从外部情节的描写转向人物内心的描写,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詹姆斯被尊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奠基人。

1.女性“意识中心”。在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之前,传统小说基本有两种叙述,一种是全知全能型叙述,另一种是自传体叙述。全知全能叙述,指作者描绘小说的一切客观事物,人物内心由他来分析,各种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由他来说明。这种直接的叙述方法往往破坏了真实感,干扰了小说人物自身发展的逻辑。自传体叙述,用第一人称“我”的观察来进行叙述,也容易混淆“我”与作者的关系,影响小说的真实感。经过长时间的小说创作实践,亨利·詹姆斯慢慢摸索出一套新的小说叙述技巧,他主张小说家退出小说,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严密构思并控制全局,作者不宜表达自己的喜好,而是退居幕后,间接控制,从而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真实感。

詹姆斯对叙述故事的方式与角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创造了以小说中某人物为意识中心的叙述方式,整个叙述线索来自作品中的某个角色,一切叙述描写都从这个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出发。亨利·詹姆斯创立了新的叙述方式——“意识中心”,而大部分“意识中心”集中在女性身上,如《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金碗》中的梅吉等。詹姆斯放弃了作者的全知全能,选定小说中感受力强的女性伊莎贝尔、梅吉等充当叙述人,从她们的角度描绘作品中的一切事物和人物。

在小说中,这样的叙述人就是“意识中心”,她可以是某个人物,也可以是一般见证人,也可以不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但她好比是一面反映现实的最明亮的镜子,深入人心。詹姆斯选择一个中心意识作为透视点,完全取消了作者评论,故事的进展依赖叙述者个人的不断推进。小说中不是先有故事情节再有人物,而是先有人物,随着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再来演绎故事,结局由人物确定。

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其实就是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心灵的画像,伊莎贝尔的意识在小说中就如一面透视镜,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它来认识事态和人物真相的。如梅尔夫人在相当长的篇幅内总是处于后台,人们意识不到她在行动,觉察不到她的阴谋。事情顺其自然地在发展,伊莎贝尔认识了奥斯蒙德并对他一见倾心,对他的女儿帕茜也顿生怜爱。姨妈和表哥对伊莎贝尔婚姻的劝诫,都毫无作用。伊莎贝尔与奥斯蒙德如期举行了婚礼,并结婚生子,可惜孩子夭折。他们日常的生活虽然不太默契,但日子总算还过得去。直到有一天夜里,伊莎贝尔一个人闭门反思自己的婚姻,梅尔夫人与丈夫亲密交谈的影子掠过她的脑际,成为她注意的对象。这一切都发生在小说第42章,这一章是亨利·詹姆斯描写女性“意识中心”最突出的一章。过了五章,梅尔夫人突然成为危险人物,又过了两章,伊莎贝尔茅塞顿开,看清了梅尔夫人的真面目,是她把自己嫁给了奥斯蒙德。伊莎贝尔的意识填补了梅尔夫人长时间没有露面而在读者头脑中留下的空白,带领读者去了解真相。

小说中人物的感受力的程度是不同的,詹姆斯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到一切人物的意识中,而是集中在那些感受力强的人物的意识上。女性的意识是丰富而细腻的,亨利·詹姆斯抓住了女性的心理特征,以点带面推进詹式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成分。

2.从传统走向现代。“意识中心”的描写手法让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从传统小说描写外部世界,转向了描写人的心理世界。“意识”是詹姆斯一直推崇的,他认为意识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苦难。1883年詹姆斯写给朋友格雷斯·诺顿的一封信中提到:“意识是一种无限的力量,尽管有时候似乎全是对悲惨的意识,然而,它(意识)使自己一浪接一浪地扩展,这样我们就永远不停地感受它。”[5]189

詹姆斯相信意识的扩展和深化是生命过程的目的和追求的收获。詹姆斯在小说中,对人物心理意识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通过女性“意识中心”的描写,揭示了人们的内心真实世界。

亨利·詹姆斯的“意识中心”小说被尊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小说创作技巧变革的年代,他的小说创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意识中心”的创作手法回避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作者的直接介入,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向了人物主观世界的描写,同时詹姆斯的心理小说作品也区别于意识流小说作品。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典型代表形式的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意识流”一词最早由亨利·詹姆斯的哥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提出。这段对意识流的最早描述原刊于1884年《心灵》杂志:

意识本身并非是许多割裂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锁链”或“列车”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恰如其分。……我们就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6]252

在小说创作领域的亨利·詹姆斯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他在1884年《小说的艺术》中指出作品的真实性存在于生活给观察者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中,真实性就是作家对他所看到和观察到的生活的再现。因此,通过把人物的意识成分作为衡量人物真实的最终标准,詹姆斯将现实主义的基础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一年,威廉·詹姆斯首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一概念,兄弟对意识的看重,对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影响,从理论到实践上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7]83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分析,然而这种内在心理的描写与意识流小说是不同的。詹姆斯开创的“意识中心”叙述方式,追求人物内心的精细刻画,但是在描写人物意识的时候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例如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意识活动富有理性思考的元素,符合人物正常思维逻辑。但是在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中,人物的意识却是混乱、无序的。例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女主人公莫莉的意识活动是散漫无章的,他将各种印象、回忆和感觉融为一体,不自觉的潜意识显得模糊、感性和瞬息万变。但是,詹姆斯和乔伊斯在小说创作中都退出了读者的视线,让小说人物的意识与读者直接交流。相对伊莎贝尔,莫莉的思维杂乱更显人物的真实与自然,少了作者加工的成分。

另外,在詹姆斯的心理小说中,选择“意识中心”的视点大多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通过一个集中的视点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如《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金碗》中的梅吉等。意识流小说中的视点却不局限于一个并在不断的更换之中。如伍尔夫《达罗威夫人》中的叙述视角并不局限于一个人,以达罗威夫人的心理结构为主,展示了达罗威夫人、史密斯和彼得的三股意识流。在小说中,街上汽车发出的巨响、飞驰的救护车、奔跑的孩子等都能成为转换叙事视角的契机,引发小说人物意识的相互转化或者自我变化。不断变化的叙述视角也是意识流小说区别于詹姆斯心理小说的表现之一。

心理现实主义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对象,即心理现实化与现实心灵化之间的有机统一的特殊对象。[8]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起到了从传统小说过渡到现代小说的作用,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人物心理反映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心理内容的描写必须与客观相结合,在创作中追求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主观心灵世界的有机统一。心理现实主义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手段来揭示人物内心隐秘世界。詹姆斯在心理小说上的尝试与创新对意识流小说家的影响是深远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詹姆斯心理小说的影响是这样评价的:“他给了我们一个如此确切的世界,一种如此清晰而奇特的美,使我们不能就此满足,而是要带着这些非凡的感觉进一步实验,来理解越来越多的东西,并且要从作者时刻在场的没完没了的指导以及他们的种种安排和忧虑之中解脱出来。”[9]157

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亨利·詹姆斯起到了从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桥梁作用,他是传统现实主义向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10]他发展了小说艺术,把小说写作从一般性的讲故事、娱乐训喻读者提升到严肃的艺术创作高度,他对“意识中心”的关注以及把传统小说叙述从情节决定中解放出来的探索,使他成为现代小说的先驱。

[1] J·nathan Freedman.亨利·詹姆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伯通,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4] 黄立华.亨利·詹姆斯和西奥·罗斯福的性别观[J].池州师专学报,2004(6).

[5] 方德林.美国名家书信选集[M].张心漪,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6]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柳鸣九,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9]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 丁璞.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伊莎贝尔意识流亨利
双胞胎幼崽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22个“生命之吻”
找找看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大公鸡亨利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找找看
依莎贝尔·普瑞斯勒:这一世,只需负责貌美如花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