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1-08-15 00:45陈跃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历史

陈跃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陈跃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毛泽东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形成了科学的群众思想。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研究毛泽东群众思想对于协调各社会阶层利益、正确处理干群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群众思想;现实意义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观点。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这一原理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科学的群众思想。毛泽东的群众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财富。在新的形势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群众的作用。群众的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的概念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他对不同时期群众的范畴做出了明确的论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中产阶级中的左翼力量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分子有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动力除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抗日的阶级、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1]

毛泽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和人们同历史任务的关系,对人民群众的范畴做出了不同的区分,即人民群众是代表历史进步方向、推动社会前进、承担历史任务的群体和集团,这些群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毛泽东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3]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根本力量,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4]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历次革命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不仅为部队输送了兵员,而且提供了战争得以进行的物力和财力。正是因为依靠群众,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国后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二)群众路线。毛泽东于1943年提出了群众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他指出,我们党和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人的言语行动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毛泽东强调,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群众生产、群众利益;党及领导者要首先组织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在增加群众的物质福利后,再逐渐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毛泽东不仅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而且很重视群众的精神方面的利益。

“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根本原则。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智慧之源,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他说:“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6]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新民主主义才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毛泽东指出,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引导群众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要相信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的智慧,必须反对包办和恩赐的办法,要尊重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倡导的工作路线,毛泽东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回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正确的领导方法,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指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要求和思想,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到群众中去”是指要把用来指导群众的实践,变成群众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这些方针政策,逐步实现实践的目标。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党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才能及时地改进错误,使实践顺利进行。

二、毛泽东群众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历史作用,对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和物质利益决定思想的原则出发,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者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唯心主义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原则出发,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作用,贬低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英雄史观相对立,它是一种群众史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人的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就理所当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人民群众不是消极的、非历史的因素,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实现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不管是任何革命或者是伟大的历史活动,只有代表群众的利益和唤醒群众才能成功。随着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斗争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是大工业生产中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只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消灭剥削,实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群众需要用理论来武装,只有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掌握革命的理论,使理论变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些思想把民众看做是治国安邦的根本,重视人民的作用,关注人民的利益。《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一个国家富不富,就看老百姓富不富,老百姓不富裕,君主也不可能富裕。孔子主张要惠民、养民,要重视民众的力量。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众置于君主之上。荀子用舟水来比喻君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指出了国家的存亡取决于百姓的力量。

秦汉以来,民本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民本思想作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毛泽东,继承了传统民本主思想的精华,站在群众立场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形成了自己的群众思想。

三、毛泽东群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汲取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毛泽东群众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思想的基础。在新时期,虽然我们党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是研究毛泽东的群众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毛泽东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革命作家和共产党人要代表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利益,既要代表占全国人口90%以上最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也要代表他们目前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阶层的利益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党要统筹兼顾,照顾到各个阶层群众方方面面的利益。一方面,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首先要代表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利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队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但是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不能变,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地位不能变。农民阶级过去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今天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滞后于我们国家整体的发展,这就需要党要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尊重、善待农民。知识分子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利益也要得到照顾。另一方面,要关注那些新的阶层的利益,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积极的贡献。同时要特别重视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党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密切联系群众,正确处理干群、党群关系。始终重视党群关系,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当前出现了一些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个别党员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官僚主义严重地阻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有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没有实干精神,平时热衷于制造所谓的政绩;更有甚者,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脱离了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缺乏群众的监督。消除这些现象,要心系群众,要认识到,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谋求利益的,一切工作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让群众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政策,要依靠群众,让群众来评判党员干部的工作,从而改变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说:“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0]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离开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任何时候,党都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总之,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关注群众的利益,不断向群众学习,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才能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1,P36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P103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P22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2,P189.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P1094.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P1096.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P89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P118-11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P104.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1957,P67.

陈跃峰(1979-),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1-01-10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历史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新历史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