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偏瘫患者252例康复治疗临床观察

2011-08-15 00:45陈文龙
山东医药 2011年52期
关键词:步行偏瘫肢体

匡 霞,陈文龙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一门发展中的医学,现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法,治疗重点已从急性病痛逐步向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转移。我们在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加用了正规康复训练,且与中频治疗相结合,观察了252例患者肢体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住院患者252例,全部经脑CT证实,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发病4~7 d后开始治疗;脑出血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男77例、女51例,年龄42~70岁,其中脑出血46例、脑梗死78例、脑外伤3例、脑瘤术后1例;对照组124例,男74例、女50例,年龄41~70岁,其中脑出血42例、脑梗死80例、脑外伤2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推拿,治疗32~47(38±5.1)d。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电脑中频治疗。康复治疗:采用物理治疗(PT)和作业治疗(OT)。由同一医师进行功能评定,针对功能障碍程度、种类、部位,确定康复治疗目标,2周后同一医师进行第2次功能评定。偏瘫上下肢功能、下肢步行能力康复训练内容:床上摆放良姿位,被动活动关节,肩胛带的活动,活动度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度;健患侧翻身练习,桥式运动,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力训练,非治疗时间坐位训练,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训练,步态训练。PT、OT 1 次/d,45 min/次,每周5 次,总疗程15 ~60 d。电脑中频治疗时间:2次/d,20 min/次,10 d为1疗程,间隙2~3 d可进行第2疗程,据病情选择1~8号处方。治疗组治疗30 ~45(40 ±4.5)d。

疗效判定标准: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上田敏法对偏瘫上下肢功能综合评定,并评价偏瘫下肢步行能力,以完全恢复+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肢功能提高(3.0±0.1)级、下肢功能提高(2.9 ±0.2)级、下肢步行能力提高(2.0 ±0.4)级,对照组分别提高(0.5 ±0.4)、(1.0 ±0.1)、(0.5 ±0.2)级,P均<0.05;治疗组上肢功能治疗总有效率78.9%(101/128)、下肢功能治疗总有效率79.7%(102/128)、步行功能治疗总有效率76.6%(98/128),对照组分别为 60.5%(75/124)、60.5%(75/124)、56.5%(70/124),P 均 <0.05。

讨论:康复治疗是以医学为主的多种手段,设法使患者受限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使他们能够重返社会,过一种接近正常或比较正常的生活,方法较多,主要有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等。及时地进行以运动再学习等神经促通为主的运动治疗方法,有利于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传入活动,以及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传出性运动,促使大脑皮层功能重组,最终促进运动功能的重新恢复,以利于恢复肢体的随意运动,克服偏瘫后肢体出现的异常模式。

通过对252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观察,我们发现康复治疗组上下肢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后恢复好于对照组。目前主张尽早介入康复锻炼,国外主张生命体征一平稳就开始进行。我们体会,急性期开始在床上训练,如肢体功能位的摆放,为后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但不宜过度训练和搬动;一定要有正规的康复师,包括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在康复前集体进行功能评价,找出每一个患者的问题所在,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迟缓期患者强调正确姿位、被动活动和主动—被动练习、翻身、侧卧起坐为主;痉挛期强调痉挛的放松练习,抗痉挛手法及非痉挛肌肌力练习和诱导分离运动的训练;整个训练期间,教会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以便在非治疗时间也能得到部分训练,同时也减少因护理不当导致的患肢再次损伤;将心理治疗贯穿整个过程,以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可建立起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衶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侧的功能。康复治疗配合电脑中频治疗疗效更满意。

猜你喜欢
步行偏瘫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从步行到奔跑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