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我国城市发展策略分析

2011-08-15 00:52黄萍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黄萍

(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我国城市发展策略分析

黄萍

(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以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发展探析为立足点,通过分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提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我国城市发展策略。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作为独立的主体,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家和区域之间竞争主要表现在城市层面上。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呈现重化工工业化的典型特征,这就意味着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例过高而产生了位居世界第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高能耗、高污染为基础的“高碳经济”与城市发展如影相随并日趋严重,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化的瓶颈。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6月15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显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实现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要。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要义——建设“低碳城市”,显然是在新背景之下的创新发展方式,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模式下探寻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以期指导实践显得意义重大。

一、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能源白皮书》首倡低碳经济概念下的城市发展

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探讨即被注入了新元素。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而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步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哥本哈根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部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但由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理论也在以上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尝试中进一步深入。

(二)节能减排拉开我国低碳城市设计的序幕

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2006年节能减排实施,开启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序幕。目前国内对低碳经济理论内涵的理解还处于萌芽阶段,建设低碳城市还处于初步探索与尝试的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相关研究文献有: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与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尤其是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5省(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8市(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获准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各地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二、我国发展低碳城市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对低碳城市发展内容缺乏统一性认识

低碳发展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的内容应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有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并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低碳城市发展。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在统一性认识指引下有的放矢: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三大支撑力量。其中,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二)低碳城市发展呈现各地盲目跟风之势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低碳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有的城市完成了低碳发展规划,但更多的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看,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滞后,在建设中已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城市把低碳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噱头,造成了投资浪费和产能过剩;有些城市急于求成,在缺乏全盘思路的情况下就草率采取行动,导致整体发展的不协调;还有些城市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建设低碳城市,各地要在求同存异中遵循基本原则理性规划建设。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事实上,我国发展低碳城市尚存在困难和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保增长是当前首要任务,节能减排仍居其后,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经济转型的影响使其耐受力脆弱。在我国发展低碳城市,必须符合国情、省情,理性分析影响低碳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切忌盲目跟风。

(三)当前低碳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较受忽视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然而,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当前限制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客观存在且较受多方忽视。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长期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且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短期内很难改观,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排放亦会增加;其次,重化工业的高碳性与低碳城市发展矛盾尖锐。我国重化工业发展迅速,水泥、钢材、电镀等高耗能行业含碳量极高,给低碳城市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再次,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低碳城市发展的严重障碍。建设低碳城市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真正的实现低碳城市发展还需要很多科技的支撑,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氧化亚氮的分解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

三、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强化低碳城市规划与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一,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其二,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其三,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四,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其五,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其六,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积极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当前我国推进的“在城市采矿”、“再制造”等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应通过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达到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构建城市智能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第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第二,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第三,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倡导城市低碳生活与消费

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还需要在鼓励绿色出行、节约粮食等方面作出努力。中国在粮食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讲排场、讲面子、铺张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开展全民节粮活动十分必要。应当通过鼓励发展快餐业,提倡分餐制,推进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丰富菜品设计规格。近年,私人小汽车在中国过度发展造成的恶果,已有目共睹。国情、国际形势决定,中国难以复制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昨天。为此,在中国应当限制私人小汽车,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指人们外出时,尽可能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比如骑自行车等。

(六)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

政府的作用是创造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包括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标识,以及监督检查等,以弥补“市场失效”。企业是经济的主体,会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也会对技术研发发挥积极作用的,应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应将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中——制定并切实执行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实行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国家法律和行业法规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各个行业和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源效率标准,建立各行业、企业碳排放标准。在行业、企业之间逐步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行业节能减排。

[1]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3]戴星翼.论低碳城市的推进架构[J].探索与争鸣,2009,(12).

[4]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