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2011-08-15 00:50□文/刘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头寸流动性账户

□文/刘 岚 饶 磊

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文/刘 岚1饶 磊2

在我国,银行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无论资产规模还是业务交易总量都占有绝对的比重。研究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找出流动性变动规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银行;流动性;支付系统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突飞猛进,电子支付方式极大减少了现金、支票等纸基支付方式的时间和成本,非现金支付工具蓬勃发展。支付体系变革已经渗透到“流动性”的每个角落,这种渗透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单位,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

1、支付系统全额清算模式使银行流动性持有增加。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作为当前我国跨行清算的主渠道,其最具创新性的特征,就是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GS系统)被引入大额支付系统,替代了此前占主导地位的轧差净额清算系统(DNS系统),系统收到每一单笔支付指令后即按要求即时完成转账处理。而DNS系统在一定的时点对支付指令进行轧差,只对轧差后的应收应付净额进行最终结算。可见,RTGS系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比DNS系统更高。其全额清算资金的模式决定了直接参与银行必须持有充足的资金以便保障日间资金流动性畅通,增加了系统参与者的资金持有成本。由于大额支付系统清算资金是跨行支付的主要部分,在支付体系内引入RTGS系统后,存款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增势明显。随着资金清算量的增大,商业银行为完成支付交易,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余额必然进一步增加。但是,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其有动力减少超额准备金,导致清算账户头寸不足,延迟清算。同时,如果支付体系内多个参与者账户资金头寸都不足以支付应付款项,则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僵局。因此,将实时全额清算模式引入支付体系使得其流动性管理问题更为突出,管理和监督银行清算账户头寸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2、支付系统清算账户筹措资金渠道不畅。从业务操作上看,大额支付系统实行实时清算,禁止隔夜透支,资金调度机制不灵活,头寸调剂能力不强,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银行机构出现清算账户头寸不足的情况,按《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规定的途径筹措资金,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一是各银行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在头寸匡算、资金调度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迫于这种压力,参与者往往采取同业拆借方式,而不是选择从上级行调拨资金,增加了流动性管理成本;二是自下而上调拨资金的渠道,往往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需要。由于下级行备付金额度不会很大,又要保证同城清算的正常进行,可调度的头寸实际上很小;三是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资金拆借的资格和拆借规模都有严格要求,参加同业拆借市场的银行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身份,这就将大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排斥在外。即使具备资格的银行,在清算窗口开启时,也会因为同业拆借市场的关闭而无法筹措到资金;四是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筹措资金的门槛较高,耗时较长。人民银行信贷部门执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手续复杂,在清算窗口关闭之前很难办理到位。

(二)外在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阻止美国财政信贷体系的彻底崩溃,一系列旨在促进银行业安全性和稳健性的法律被国会通过。其中,《Q条例》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银行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这一限制直接导致了银行存款额的减少,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市场中的份额下降。为阻止这一趋势发展,1962年纽约的第一国民城市银行(花期银行)推出可转让定期存单(NCD)。这是一种有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和规定利率的可转让的存单,期限从14天到1年期都有。为方便存单流通交易,推出方为NCD提供了二级市场。作为一种定期存单,持有者可以得到利息收入,又享有资金的高流动性,同时还满足了银行对有确定到期日资金的需要。NCD的推出,立即吸引了银行中的大量无息存款,花期银行的流动性大幅上升。

这一事实说明,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着重要影响。新型金融工具的使用,使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负债融资变得容易,远离流动性不足给银行带来的窘境。当然,我国国情和美国有很大不同,我国活期存款一直以来都是付息的,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利息还很高,这固然使银行不缺流动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其经营成本,使得企业间接的融资成本很高,加重了企业生产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活期存款利率有了大幅下降,银行流动性并未因此下降,反而由于经济降温有了过剩。但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长远来看,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容小觑。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有关对策

(一)立足支付系统,解决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问题

一是提供融资便利,降低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成本。央行应借鉴国外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支付系统流动性管理机制,为银行机构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目前,应大力推动自动质押融资和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发展,开放银行机构分支机构的融资权限,适当降低自动质押日间融资业务利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银行机构主动启用自动质押融资和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防范支付清算风险,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以降低资金运营成本。

二是严密监测流动性变化情况,及时补足头寸。各银行机构应加强清算账户资金监测,设置专人专岗,实时监控清算头寸,净借记可用额度变动情况,合理运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建立清算头寸预警制度,设定清算预警线和净借记可用额度预警线,加大银行机构流动性监测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时点的监测,提高资金监测效率。

三是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各银行机构应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工作,树立大局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大额支付报备制度,对于在标准以上的大额支付,应由基层行逐级上报清算行,以便清算行匡算头寸。要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协调机制和资金调度沟通联系制度,各银行上下级资金管理、调度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充分沟通、及时反馈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头寸不足现象,提早做好资金调度的准备工作。

(二)完善有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外部环境

第一,严格落实有关现金管理制度规定,积极规范、创新非现金支付工具。企业单位要落实对现金使用的计划控制,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柜面结算监督工作,人民银行要切实强化现金管理和支付结算管理工作。积极优化并大力推广商业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的应用,改善信用卡的用卡环境,鼓励刷卡消费,规范网上支付和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规则。积极鼓励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的创新。通过深入研究,以电子货币为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和规范支付工具,为市场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服务。充分发挥个人结算账户的功能效用。鼓励和引导个人通过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办理汇款、代发工资等转账结算服务。

第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有序的支付清算环境。近年来,不少企业信用观念薄弱,逃废金融债务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企业利用合并、承包、租赁等改制方式逃废金融债务,使银行防不胜防,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亟须完善。首先,在建设完备的金融信用体系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将是整个社会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依法维护金融信用体系的重要保证;其次,人民银行要牵头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要不断强化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集中整合企业信用报告,以备金融机构、特定单位和组织查询和使用;再次,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各自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地方商业银行要按照上级行的要求建立独立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和贷款金额。此外,要积极推广创建信用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引导农民树立讲信用的观念;中介机构也要提高信用观念,特别是近年兴起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更要以信用为本,做好金融服务。

第三,筑牢支付清算监管体系,切实防范资金清算风险。支付系统是现代金融运行的大动脉,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为金融机构之间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的同时,也存在着引发金融市场风险的因素。由于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十分复杂,任何一个参与者发生支付危机都有可能引发系统的危机。加强对支付系统参与者清算账户的监控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参与者的清算账户不能及时筹措解决排队业务的资金或非清算账户不能及时筹措到同城清算的轧差资金,就有可能连累到其他参与者的清算,从而影响到整个支付系统的清算。因此,作为现代化支付体系的组织者,人民银行应不断完善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加强支付体系系统运行的管理,切实防范资金清算风险,建立以“安全、高效”为政策目标的支付系统风险监管机制,确保支付系统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要建立严密的支付制度体系,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依据,增强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促使金融机构切实强化流动性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2.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

[2]欧阳卫民.现代支付论.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1.

F83

A

猜你喜欢
头寸流动性账户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父亲的股票账户
香港国际投资头寸 (期末头寸)
香港国际投资头寸 (期末头寸 )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