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机械发展的成效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2011-08-15 00:53余深艾
食药用菌 2011年5期
关键词:工厂化食用菌机械

余深艾

(福建省古田县城西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福建 古田 352200)

食用菌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十年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与措施。这为食用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机械设备所起作用的回眸,分析现有菌机设备在应用中表现出的弱点,提出推进机械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我国菌机变革推进菇业4次飞跃发展

我国食用菌生产源远流长,早在元朝 《农书》(1313年)就记载段木栽培法,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食用菌生产工具和机械设备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促进产业一次一次地飞跃发展。

第一次原木砍花栽培法的飞跃。“砍花法”所用的工具为斧头。人们用其把树木砍倒,并在树杆上砍鳞穴,靠空间孢子自然播种。随后又用锯把原木锯成段,用钻与锤在木段上打穴接种,形成 “段木接种野外菇寮栽培法”,成为我国香菇、黑木耳、银耳生产技术上的一次新飞跃。此法远传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至今仍在沿用。

第二次飞跃是代料栽培出现配套机械设备。段木栽菇耗材大,生产周期长,效益比较低。上世纪80年代,福建古田县菇农在生产中研究锯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获得成功,称为 “代料栽培法”。每100千克木屑,接种后当年可收香菇80~130千克,单产比段木栽培法提高10倍以上,生产周期由3年缩短为8个月。当时加工木屑的工具是手工斧头切片,通过水碓或石磨辗碎成屑,效率较低,以至于原料跟不上生产需求。在这关键时期,农业机械部门很快研发出一种木材切片机和木片粉碎机,工作效率高,有效地解决了木屑加工难题,使原料得到满足。

代料栽培的载体是菌袋,培养料需要装入塑料袋内,靠手工操作一个女工8小时只能装料100袋,工效甚低。应运相继研发的培养料装袋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配备6人操作,每台生产效率达800袋/小时。代料栽培的半机械生产设备,有力地促进了袋栽食用菌生产的飞跃发展。以香菇为例,此前我国年产量徘徊在4000~5000吨,次于日本、韩国。代料栽培法研发成功之后,产量猛增,1993年3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香菇生产会议,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香菇产量超过1万吨,名列世界榜首。食用菌机械是中国菇业发展的有功之臣。

第三次飞跃是外引 “太空包”由单体机发展为连续作业的流水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商人看好大陆资源、市场和廉价劳工,率先登陆闽南漳州,建起白背毛木耳集约化生产基地,引进了台湾“太空包”机械设备,实现了培养料拌料与装袋自动连续流水作业。而后,国内出现了 “厂、院携手”,如漳州市菌业机械厂家与福建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合作,研制 “太空包”配套生产线,成为食用菌机械化设备中的 “一代天娇”。随后,河南西峡、浙江庆元、辽宁大连等地农机部门,研发了许多配套太空包生产机组,包括灭菌柜、液体菌种培养器、接种机等设备,从而促使我国食用菌生产由单体机械操作,向培养料搅拌、装袋、灭菌、接种工序的连续性作业跃进。有效地避免了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培养基酸败,优化培养料基质,促进菌袋规模化生产的实现,加速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第四次是由半自动化转向自动化,实现工厂化周年生产的飞跃。近5年来,各地农机部门科研人员根据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方向发展的需求,研发了现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成套设备。如江苏连云港国鑫食用菌机械设备公司,率先研究成功GXZPL型全自动装瓶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具备自动送筐、装瓶、打洞压实和封盖等功能;同时研发出一种全自动控制设备,采用OMPONPL为控制核心,以光、电开关等为输入单元,以各种传动电机,气功元件等为输出单元,组成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操作控制,自动报警,自动复位,安全可靠。其生产能力达每小时1万瓶,为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白灵菇等名优珍稀菇菌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提供一套较为理想的装备,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据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会议报道,2007年全国工厂化生产有78家企业,2009年发展到246家,2010上升到400多家。

2 现行菌机制造业的薄弱环节

2.1 食用菌产业跨越式发展与机械制造业投入不成正比 党中央惠民政策的实施,给中国食用菌生产带来机遇。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663万吨,2004年发展到1160万吨,2010年已超过2000万吨,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可喜局面。面对菇业的跨越发展,菌机制造行业的投入明显不对应。从现有机械制造行业看,国内除了江苏省财政部门投入巨资,扶持发展现代化食用菌配套机械生产外,其他省、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南方食用菌产区的福建、浙江、湖北、湖南等省,食用菌机械制造企业在资金和人才上显得十分单薄,其产品大多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明显落后于形势。

2.2 菌机制造未能适应产菇主体的需求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生产主体在农村,其产量95%以上是由千家万户栽培者生产出来。目前我国农村从事食用菌操作人员的工资,已由过去的每天30~50元上升到每天100~150元,提高了3倍。因此菇农对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机械需求十分迫切。当前生产上最为棘手的是接种工序。就目前整个产业而言,99%的菌袋均为手工打穴接种,花工甚大。以黑木耳为例,菌袋在接种箱内完成手工打穴、接种、套袋3道工序,一个熟练工,配一个接种箱,一天仅能接种1000袋。如果生产10万袋的栽培场,在20天内要完成接种,需要配备5个接种箱,5人接种,20人传袋,需每天完成5000袋才能不误季节。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也有些厂家研制出小型接种机械,但接种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不能推广应用。这就成为制约黑木耳生产发展的技术瓶颈。因此菇农十分渴望农机部门能研制出一种适合农村使用的高效防污染的新型接种机。

从现有食用菌机械制造业看,适于农村大众化生产的先进机械,一问世就受到欢迎,很快推广应用。福建古田县文彬食用菌机械修造厂,研制成功一种 “自走式培养料搅拌机”,并获发明专利。该机长、宽、高分别只有100厘米、90厘米、90厘米,自重120千克,生产效率达5000千克/小时,比漏斗式搅拌机(250千克/小时)高20倍。菇农栽培1万袋茶薪菇的原料拌料时间只需1小时,且搅拌均匀,避免了因拌料时间拖延而引起酸变。且每台造价仅5000多元,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各国。

2.3 机械稳定性差,修理难 目前农村培养料栽菇,使用的主要机械是农作物桔秆切碎机。而现有的产品在应用中常出现喂料塞口而停机;或在切碎过程中混有整草输出,致使切碎料的质量不符合栽培技术要求。一些厂家出品的菇木切片粉碎一次合成机械,常因锤片飞刀硬度不够,经连续作业后出现刀片发热而失去功能。

农村栽种食用菌多在山区,而现有制造企业远水难解近火。机械损坏了自己无法修理,当地农机修理部门对菌机的性能不甚了解,配件又难以购买,因此在机械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只好停产,给生产带来影响。

3 转变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3.1 把握不可多得的机遇 “十二五”是食用菌产业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首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三农”,为菌业跨越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在食用菌生产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快由生产大国迈向强国的进程中,作为食用菌产业链中的机械制造业,也必然要相应地发展。要把握机遇,多方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加速发展,为食用菌生产跨越发展提供具有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菌机成套设备。

3.2 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从目前状况看,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的系列产品,多为原料切碎、拌料、装袋3大类。而大规模栽培的料袋灭菌,多采用砖切罩膜灭菌灶,料袋靠自然冷却,接种靠手工。这些设备虽曾在食用菌发展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现代食用菌产业已呈现向自动化、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秀珍菇等品种的年产量约15万吨,虽然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甚小,但由于工厂化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因而价格比常规生产的产品高出3~5倍。以 “贴绿标”的白色金针菇为例,工厂化产品300克小包装,每袋售价5元,消费者吃得放心,很受欢迎;而市场常规生产的同品种金针菇每千克只售4~5元,价格相差近10倍。

基于市场消费理念的转变,迫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工厂化方向发展。原有的一套生产机械设备必趋淘汰,菌机制造企业必须创新机械,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由小型企业转向集团化企业或组建机械制造合作社,以增强生产实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被迫淘汰。

3.3 立足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 从闽、浙、赣、鄂、豫菇业主产区机械制造企业看,经济实力多不够雄厚,注册资本多数为300万~500万元,最多的也未满1000万元;而且大多数是家庭经营的技术骨干“父子兵”。从目前发展形势看,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技术装备研发上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要解决科技人才缺乏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3方面入手:一是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挂钩;二是高薪聘请专业科技人员入厂;三是向科研部门引进成果,联建生产基地,联手研发新产品。

通过上述途径,多方争取科技力量,促进产品创新和企业技改深入,迅速把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目前广大菇区产业急需性能良好的接种机械,要求其结构精密,菌种入机不碎,接种过程净化无污染,操作速度每小时可达到1000袋以上,每台造价5000元左右。

3.4 改造现有机械部件,改善生产性能 目前大面积使用的农作物秸秆切碎机,包括果桑枝条、野草、稻草的切碎。对这些切碎机械重点要解决原料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粉碎料质差的难点。应对机械喂料口、出料口、主轴、锤片、飞刀旋转盘、离心吸料、链条紧张轮、变速传动等进行逐项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许多切碎机喂料滚压轮结构不合理,吸料离心风机常出现粘结堵塞,影响产量。要通过技改,使产品进一步更新,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吨料耗电,满足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基地原料加工的需要。

3.5 建立机械维修点,培训乡土维修员 随着食用菌机械产品不断创新和上市,用户遍及各地。机械维修是企业售后服务的一大任务,也是促使产品不断改进和优化的环节。维修点的建立,可与各地供销社的“农资农家店”结合,挂牌立户。对菌机维修员,当地政府应作为服务 “三农”办实事的项目之一,选派乡土人才进厂培训,建立联络点。

3.6 菌机与农机一视同仁,实行补贴政策 现有农业机械补贴及家电下乡补贴已列为政策,菌机补贴国家也已明文规定。但有的企业因担心开发票收税,而没有实施此项补贴,致使一些地区菌机补贴政策落不到实处。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菇农都能享受购菌机补贴;同时农机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为购买者兑现补贴提供方便。

猜你喜欢
工厂化食用菌机械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调试机械臂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简单机械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按摩机械臂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