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国语》否定副词比较研究

2011-09-08 03:27周广干
关键词:晋语国语用例

周广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左传》、《国语》否定副词比较研究

周广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否定副词;副词;《左传》;《国语》;汉语史

《左传》和《国语》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献典籍,两部专书语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两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两部文献出发考察否定副词,不仅可以全面细致地描述它们各自的否定副词系统,而且在描写和比较的基础上,可以从中总结先秦时期汉语否定副词的整体用法和体系,对考察两部文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一般的研究都将否定副词分为表示一般的否定和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本文同样采取这种分类办法,对其分别加以描写,并对二书中的否定副词进行全面的对比。《左传》中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共11个:不、非、弗、勿1、未、无1、匪、莫1、否、蔑、未尝;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副词有3个:无2、勿2、毋。《国语》中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有10个:不、未、非、莫1、弗、否、蔑、无1、勿1、未尝;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副词有3个:无2、勿2、莫2。

一、《左传》中的否定副词

(一)表示一般否定

【不】《左传》的否定副词中,“不”的使用频率最高。“不”在《左传》中共3632例,其中副词用法3534例,占“不”出现总次数的97.3%。“不”可以修饰多种谓词性成分,其中:

1.修饰动词谓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3141例,如:

(1)不抚民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踵楚,而疆埸无备,邑能无亡乎?(昭公二十四年)

(2)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隐公四年)

“不”修饰动词谓语时,动词后面带宾语的有1696例,占总数的54%,如例(1);不带宾语的1445例,约占总数的46%,如例(2)。

2.修饰名词性谓语,有时可以表示对判断的否定,有时是名词具有动词的性质,充当全句谓语。全书共181例,如:

(3)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哀公十六年)

3.修饰形容词性谓语,表示对事物性质或状态的否定,共154例,如:

(4)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

(庄公六年)

4.修饰代词性谓语,均为“不然”用法,可以看作是“不”和指示代词“然”的组合,共58例,如:

(5)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辟不敏也。

(僖公二十三年)

【非】全书共有256例,根据其出现的语境以及否定的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38例,如:

(6)天之所废,谁能兴之?子必不免。吾非爱死也,知不集也。(襄公二十三年)

2.用于形容词性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性质状态的否定,共12例,如:

(7)死而不义,非勇也。(文公二年)

3.用于名词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或判断的否定,共167例,如:

(8)公冉务人曰:“若君命,可死;非君命,何听?”

(文公十八年)

4.用于主谓谓语前,表示对所述事实的否定,共32例,如:

(9)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僖公二十八年)

5.用在代词性谓语前,表示对事实、人物或判断的否定,共6例:

(10)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成公二年)

6.“非”还可以单用,句末加“也”构成“非也”。仅1例:

(11)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昭公十三年)

“非”还可以与其他词类或其他副词连用①,此外,《左传》中的“非”还出现在一些特殊句式中,形成一些固定表达方式②。

【弗】否定副词用法共375例,一般用于修饰动词谓语,使用频率较高:

1.“弗”所修饰的谓词性成份中,后面名词性谓语仅见6例,如:

(12)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隐公七年)

2.除修饰名词性谓语外,其余均修饰动词性谓语,共369例。其中带宾语的,仅有6例,如:

(13)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不带宾语的有363例,占总数的98.4%,如:

(襄公十一年)

(14)请囚于费,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昭公二十五年)

3.“弗”字只能和少数词语结合成固定词组,比如:弗能、弗敢、弗得,“弗能”几乎全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特殊用例如:

(15)此余所能也。脾泄之事,余亦弗能也。(定公五年)

该例特殊之处在于:“弗能”后的动词或形容词不出现,可认为是一种省略。

【无1】《左传》中共有1174例,多用作动词,副词用法表现在:

1.“无1”表示一般否定,共138例,其中“无”所修饰的动词后面有宾语的76例,占该用法的55.1%,不带宾语的62例,占总用例的44.9%。以下各举一例,如:

(16)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成公三年)

(17)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昭公十五年)

2.“无1”作副词修饰名词性谓语,用例较少,如:

(18)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桓公二年)

3.“无1”修饰形容词性谓语也较少见,如:

(19)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

(文公十二年)

【未】表示一般否定,可以修饰多种谓语成分。共277例。

1.经常用在动词、名词、形容词性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还没有发生或状态还没有开始,如:

(20)五年,秋,郳犁来朝。名,未王命也。(庄公五年)

(2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僖公二十八年)

2.“未”还可以与部分动词或其他副词连用,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其中“未可”35例,“未能”10例,如:

(22)楚王方侈……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昭公四年)

(23)楚庄夫人卒,王未能定郑而归。(襄公九年)

【未尝】③用于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一直没有发生,共7例,如:

(24)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襄公七年)

【勿1】表示一般否定,共14例,突出的特点是“勿1”后的动词都不带宾语,如:

(25)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僖公二十二年)

【莫1】全书共123例,其中否定副词用法仅9例,如:

(26)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无咎与偃是从,父兄莫得进矣。(襄公二十七年)

【蔑】表示一般否定的用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常与“不”连用,共9例,如:

(27)臣出晋君,君纳重耳,蔑不济矣。(僖公十年)

“蔑”和“不”连用,形成惯用表达,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味,可以译为“没有不”、“无不”等。

2.“蔑”还可以用来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否定,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可以译为“(决)不、没”,有2例,如:

(28)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成公十六年)

【否】用为否定副词时的特点是:

1.“否”做否定副词,常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谓语的否定表达形式,同表示肯定的词语形成一种对举。“否”在这种结构中仍是副词,相当于“不”,只是省略了后面的谓语,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谓语。如:

(29)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僖公三十年)

在这种“V否”对举的结构形式中,“V”表示动词的肯定形式,“否”后实际上存在省略成份,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可以还原成“V否V”的形式。据考察《左传》中能用这一格式表达的动词是非常有限的。

2.“否”单独占据谓语位置,有时在主语之后,有时前面没有主语,但绝不是谓语,“否”在这种句法结构里实际上仍是对上文有关谓语的否定,如:

(30)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庄公三十一年)

可以看出“否”后省略了前文中出现的谓语动词“献”。

3.上述用法的“否”还可以扩展到与上一分句的对举当中,作为复句中后一分句的谓语的修饰成分,共5例,其中4例是“否”和“则”连用,例如:

(31)我德则睦,否则携贰。(襄公四年)

【匪】全书共12见,其中引诗11例,本文不计。《左传》中仅1例,相当于“不”:

(32)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僖公十五年)

《左传》中的引文多来自《诗经》。据此推断:“匪”是一个早已存在的否定副词,到《左传》、《国语》时期“匪”的使用已非常少了,后来逐渐废弃不用。

(二)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

【无2】“无2”表示劝阻或禁止,共133例,用法基本同否定副词“毋”、“勿”相同。表示劝阻、禁止时,“无2”修饰的谓语动词后面可以不带宾语,共38例,占该用法总数的28.6%;也可以带宾语,共95例,占该用法总数的71.4%。各举一例,如:

(33)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隐公元年)

(34)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僖公十二年)

【毋】副词用法共24例,用于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句子,还可以用在组合词组“毋乃”、“毋宁”中,各2例。如:

(35)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宣公十一年)

(36)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昭公十六年)

【勿2】否定副词用法共42例,其中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副词用法为27例。“勿2”所修饰的谓语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

(37)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襄公十四年)

“勿2”修饰的动词谓语也可以带宾语,如:

(38)子产与宋人为成,曰“勿有是”。(哀公十二年)

二、《国语》中的否定副词

(一)表示一般否定

【不】用于表示一般否定,是《国语》的否定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共1817例,占《国语》中“不”字所有用例(1895例)的95.9%。“不”表示对谓语的否定,可以修饰多种谓语性成分,如:

1.位于动词谓语之前,共1602例,如:

(39)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齐语)

2.位于名词性谓语之前,共36例,如:

(40)楚公子甚美,不丈夫也,抑君也。(鲁语下) 3.位于形容词性谓语之前,共161例,如: (41)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晋语八) 4.位于代词性谓语成分之前,这一代词为“然”,可以译为“这样”,共17例,如:

(42)阳不承获甸,而祗以觌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周语中)

5.位于数量结构之前,对其进行否定,有3例,如:

(43)针闻之,国无道而年谷酥熟,鲜不五稔。

(晋语八)

【无1】“无1”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一般性否定,使用频率较高,共86例,占“无”所有否定副词用法的52.4%,具体用法有以下几种:

1.位于动词谓语之前,对动作行为进行否定,共73例,如:

(44)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郑语)

2.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前,对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进行否定,有10例,如:

(45)为使者之无远也,孤用命听命于樊篱之外。

(吴语)

3.位于代词谓语成分“然”之前,表示否定,仅有1例:

(46)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楚语下)

【非】表示一般的否定,共152例,还可以表示对判断的否定,位于体词性成分之前。

1.修饰动词谓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24例,如:

(47)我逃死,非逃富也。(楚语下)

2.修饰形容词性谓语,表示对事物性质或状态的否定,共19例,如:

(48)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鲁语上)

3.修饰名词、代词等体词性谓语,表示对事件、事实或具体情况的否定,共72例,如:

(49)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鲁语上)

4.“非”表示对判断的否定,共37例,如:

(50)终君之重爱,受君之重贶,而群臣受其大德,晋国其谁非君之群隶臣也?(晋语二)

【弗】全部用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89例,其中所修饰的动词带宾语的仅3例,不带宾语的有86例,如:

(51)弗予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晋语三)

(52)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未】表示对叙述的一般否定,共31例,如: (53)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吾王叔,未能违难。(周语中)

(晋语四)

还可以表示事情没有实现,表示对已然的否定,共71例,如:

(54)未殁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晋语一)

【未尝】用于谓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一直没有发生,共7例:

(55)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吴语)

【勿1】表示对动作行为的一般否定,共6例,“勿”后动词都不带宾语:

(56)弗予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晋语三)

【蔑】位于动词之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5例,如:

(57)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晋语二)

【莫1】《国语》中“莫”表示一般否定仅1例,即:

(58)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楚语下)

【否】作否定副词,共10例,用法较特殊,基本与《左传》中的“否”用法相类。比如:

(59)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鲁语上)

(60)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晋语一)

(二)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

【勿2】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副词用法,共18例,如:

(61)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晋语一)

表示劝阻、禁止的“勿”所修饰的动词后面几乎都不带宾语,只有1例带宾语,即:

(62)已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予籴!(晋语三)

【无2】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副词用法共78例,占“无”否定副词用法的47.6%,相当于表示劝阻、禁止的“勿”,如:

1.位于动词谓语前,动词后面可以接宾语,也可以不接宾语,如:

(63)执政曰:“无从栾氏而从君”(晋语八)

(64)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越语下) 2.位于名词谓语前,如:

(65)夷请无筋无骨。(晋语九)

【莫2】作否定副词共7例,其中表示劝阻、禁止的否定6例,均见于《吴语》,例如:

(66)明日徙舍,斩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从其伍之令。”明日徙舍,斩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用王命。”(吴语)

三、《左传》和《国语》否定副词比较分析

根据前文对否定副词的用例、见次及基本特点的描写,本文用图表的方式呈现统计结果。

根据表1可以看出:

《左传》中表示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词共11个,比《国语》多出一个“匪”字,但用例很少。通过对比发现:“不”表示否定时,在两书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不过“不”在《国语》中表示否定显得更为重要;否定副词“弗”在两书中使用频率差别也比较大;未、无1、非、勿1、蔑、否、未尝在两书中使用频率相当;“莫”在《左传》中不见表示禁止、劝阻用法的例子,而在《国语》中几乎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用法;“毋”在《左传》中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用法,而在《国语》中不见用例。表示劝阻、禁止的副词,《左传》中仅有“毋”,《国语》中仅有“莫2”,而“无2”和“勿2”在两书中均有使用,是当时的常用词。“无2”在两书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表1 《左传》《国语》中否定副词见次、频率一览表

表2 《左传》《国语》中否定副词语法功能、分布一览表④

根据表2可以看出:

(1)两书中“不”后面都以修饰动词谓语为主,同时还可以修饰名词、形容词谓语,还可以修饰代词作谓语。在两书中“不”的用法、频率、语法功能等方面基本相同,只是用例数量方面有差别,“不”在两书中都是最重要的、运用最广泛的否定副词;

(2)“非”的语法功能也是比较复杂的,用法比较灵活,可以修饰多种谓语,而且两书中“非”的用法、频率和功能也大致趋同,“非”在《国语》中是仅次于“不”的使用频率和数量居第二位的否定副词,而在《左传》中虽然用例绝对数量较《国语》几乎多出一倍,但是其在《左传》中使用频率处于第三位,低于“不”和“弗”。所以,“不”和“弗”在《左传》中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否定任务,这也是“弗”在两书中的不同点;

(3)“未”、“弗”在两书中也都居于重要地位,仅有细微差别,即:在《左传》中都可以修饰名词谓语,在《国语》中没有这种用法;

(4)在两书中“勿1”、“莫1”、“蔑”、“否”、“未尝”在表示一般否定和“勿”在表示禁止、劝阻时,语法功能都比较单一,全部修饰动词谓语,这是两书的共同点;

(5)“勿2”表示禁止、劝阻时在两书中的语法功能相同,“无”表示禁止、劝阻,《左传》的全部用例和《国语》的绝大部分用例都是修饰动词谓语的,而《国语》中小部分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

注释:

①在《左传》中,“非”同其他词语的主要连用形式及见次如下:岂非(1)、亦非(5)、非敢(4)、若非(1)、非不(5)、苟非(1)、非唯(2)、庸非(1)等。

②“非”出现的固定结构有“非……而”、“非……弗”、“非……不”等,此外,“非”还经常用在“非+所+V(表示动词)”的格式中,其中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③本文遍考“未尝”在《左传》《国语》中的副词用例,共14例,发现“未尝”不再是否定副词“未”和时间副词“尝”的简单连用,二者已经组合成为一个词,相当于“从来没有”,该词何时完成了词汇化,本文在此暂不讨论。

④本表适用于本文研究的所有副词次类,少数副词还可以修饰其他谓语成份,包括主谓谓语、代词性谓语成分等,比如“不”还可以修饰代词“然”,但这种功能不具有普遍性,而且用例一般比较少,所以本文不再列出,如有特殊情况,本文在正文中已有提及,下同。

[1]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丁声树.释否定词“弗”“不”[A].国立中央研究院编.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967-996.

[3]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A].李 开,姜明宝编.黄景欣语言研究论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6]李 泉.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A].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沈开木.“不”字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J].中国语文,1984(6):404-412.

[9]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周生亚.“莫”字词性质疑[J].中国语文,1964(4):301-303,294.

〔编辑 裴兴荣〕

A C omparative S tudy of the N egative A dverb in"Zuo Zhuan"and"Guo Yu"

ZHOU Guang-g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The negative adverb is a very important second class in adverbs,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selects"Zuo Zhuan"and"Guo Yu",which are used as important classics in Pre-Qin Chinese.First,we comb the negative adverb system of two books,and then we describe and compare the negative adverb of two books.Finally,we can summed up characteristics and usage of the negative adverb in two books as far as Pre-Qi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adverb;"Zuo Zhuan";"Guo Yu";the history of Chinese

H0425

A

1674-0882(2011)01-0061-06

2010-12-18

周广干(1983-),男,山东枣庄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语法。

book=66,ebook=71

猜你喜欢
晋语国语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晋语“圪”词语研究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