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

2011-09-24 08:14陈雅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六度五音奏鸣曲

陈雅春

(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

陈雅春

(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和声的运用上,突破了古典时期一些规则的约束,其对和弦的运用就是调内和弦加增六和弦。这个在音乐关键曲式部位经常出现的明亮而带紧张度的和弦对于塑造音乐形象、揭示深刻的音乐思想及其音乐中的矛盾冲突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贝多芬;增六和弦;结构形态;结构作用

增六和弦是一个色彩明亮而又带紧张度的和弦。关于增六和弦的最早使用情况可追溯到16世纪的复调音乐作品中,“我们仍可以从巴赫的音乐中找到产生和形成增六和弦最核心因素的雏形……”[1](P227)由于其和弦结构在音响上与属七和弦极为相似,加之其增六度音程的倾向性,因此,在古典时期增六和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和声形式已经获得广泛运用。在经过莫扎特时期的三种基本形式后,到浪漫主义时期,增六和弦作为半音化和声中的重要变和弦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和声素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对终止式的形成和音乐结构的展开以及结构意义上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增六和弦的结构形态

传统的三和弦结构是两个三度音程的叠置结构,传统三和弦结构的四种基本形式可分为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和弦,贝多芬则在传统三度叠置原则的和弦结构基础上进行增六和弦的构建,并进行变化扩充,这样便产生出多种具有细微音响差异特性的增六和弦形态。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在贝多芬早期作品中增六和弦的结构形态都是在传统三度结构原则基础上加以变化,扩充而形成。其早期作品中增和六弦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三和弦结构

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增六和弦的运用主要采用重属功能组降三音的导六为主,这种增六和弦在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运用十分普遍,并且几乎只用第一转位形式,这种结构形态习惯上也被称为“意大利增六和弦”。如谱1:

谱1是贝多芬第二首钢琴奏鸣曲第4乐章第154小节处出现的一个增六和弦,它是一个建立在三度结构原则上的增六和弦,即A大调上的降三音的导六和弦。

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对于三度结构原则上的增六性质三和弦的结构选择和运用可说是十分普遍。他特别强调增六和弦根音与上方六度音之间的增六度,并以之解决导出所需强调的属音。在早期13首钢琴作品当中,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有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第八首、第十三首(二级上的降三音的导六,功能意义不同但结构原则相同)。

(二)增六度音程

谱2是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49小节处的一个增六度音程形式。它是降 E大调上的一个增六度,后面解决导入到四级和弦三音上的八度。增六度实际上可看作是增六和弦的一种简略形式。

(三)七和弦结构

七和弦形式的增六在早期钢琴奏鸣曲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降三音的重属导五六

谱3是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第1乐章第54小节处的一个增六和弦,它为降B大调上的降三音的重属导五六和弦。这个增六性质的七和弦与增六性质的降三音的导六和弦一样,也采用第1转位形式,根音与上方六度音之间也为增六度,以便解决导出所需的属音,这就是习惯上被称为“德意志增六和弦”的七和弦。它出现在第一首、第三首、第四首、第五首、第六首、第七首、第八首、第十首、第十一首、第十三首(二级上的降三音的导五六,下属功能组),这类形式的增六几乎涵盖了早期全部的作品,除了第二首和第十二首(空缺增六和弦)。

2.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谱4为贝多芬第八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三乐章第46小节处的一个增六和弦,它为降五音重属七和弦的第二转位形式,习惯上称为“法兰西增六和弦”。它与上几例中一样,降V 1级用作根音几乎一成不变,降V 1级导向属音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此类形式的增六在第一首、第四首、第六首(六级上的降五音的属三四)、第七首、第八首中都有出现。

3.省略五音降三音的二级上的导五六和弦

谱5是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33—34小节处的增六和弦,其结构形式是谱2的一个变体。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这种省略五音形式的增六和弦并不多见,仅此一次,但作为一种增六和弦的结构形态却值得一提。

4.升高五音四级上的属七和弦

在传统七和弦结构中以升高属和弦的五音来构成增六和弦,这实际上就是升高大调的二级音以此构成的属功能组的变和弦。

谱6是贝多芬第十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43小节处的增六和弦,它是C大调上升五音的四级上的属七和弦。

(四)九和弦结构

九和弦性质的增六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较少见,但在贝多芬第九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51和153小节处却先后出现了两次。

谱7中的增六和弦是以省略七音的九和弦结构形态出现,它为E大调上降三音的导九和弦(省略七音),采用第一转位形式,这实际上可看作是谱4的一种扩充形式(即导五六和弦上的三度扩充)。

以上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增六和弦结构形态中的所有类型。其以三度结构原则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和扩充,从而形成多种增六和弦的结构形态。贝多芬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也正是凭借这些富有逻辑结构的和弦形式展现出了作品的内在动力,作者自身严谨的理性构思在此也得到了体现。早期作品对增六的用法可看出他对前辈海顿、莫扎特的继承性。

二、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增六和弦结构形态运用的变化

关于增六和弦在早期作品当中出现的顺序究竟如何,可通过表1得到清晰认识:

表1 增六和弦前后出现的顺序

从表1可知,其基本顺序是:由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中的降五音的重属导五六和降三音的重属三四结构的增六和弦开始到副三和弦上形成增六(降三音的导五六),然后再到副属和弦上构成增六(降三音二级上的导六、降五音的六级上属三四、降三音的三级上的导六),紧接着再由三和弦和七和弦形式的增六扩展到九和弦形式的增六(第一转位的降三音的属九)。升五音的四级上的属七和降三音的三级上的导二则可看成是上述延展形式的一种扩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增六和弦结构的形成从重属功能组的变和弦到属功能组的变和弦,最后再到副属功能组的变和弦上依次开始,在以上功能组通过变音形式构成的增六再从三和弦、七和弦逐步扩展到九和弦。

三、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增六和弦的结构作用

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增六和弦在终止式的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包含稳定与不稳定的平衡以及增六和弦与其它和声要素对音乐所起的结构意义。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调性稳定感是通过传统和弦的功能序来加强的。增六和弦在音乐主题当中究竟是如何安排的呢?它在作品中究竟能起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止作用

终止式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音乐作品的各段落都由终止式来形成一定的联系,因此,有人说:“一首作品就是一个终止式”。[2]通过对增六和弦在贝多芬早期作品终止式中的观察,可发现它主要是通过向属方向的离调来形成终止式的。贝多芬早期作品主要利用增六和弦中的增六度对属和弦属音的倾向性并以进行到属和弦来完成终止式的表达。这反映在各曲式部位许多终止的类型中(当然,增六和弦并不是存在于作品所有的终止式中)。通常这类终止都是以半终止的形式出现。如谱8。

谱8是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再现部连接句的一个终止进行的和弦连接,增六和弦进行到f小调的属和弦形成半终止,它为副主题的再现作好属准备。

另外,增六和弦还以直接进行到主和弦的形式来完成终止式的表达,这类增六一般为属功能组的变和弦。这类终止利用增六度反向解决到主和弦的主音八度,并在音乐结束处形成类似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如第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122至125小节处片段的增六就是这种用法(谱9)。

(二)主题乐句层次上的对比作用

在早期钢琴奏鸣曲音乐主题的和声进行中,贝多芬因对和声语汇的丰富扩大,故已超越前辈海顿、莫扎特。在早期的音乐主题中,贝多芬对副属和弦及其变和弦的使用明显增多。增六和弦作为重要的变和弦之一,在音乐主题层次上的对比作用是较为突出的。这种对比作用主要也是通过音乐主题终止式的不同来实现。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中,贝多芬常通过乐句之间和声紧张度的变化来形成对比关系。在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中,其结构为5+4+4的三个乐句的综合乐段,主题三个乐句体现出对比的三个层次,增六引导的半终止作为对比的第二个乐句与前后的乐句相关联。三个乐句的和声终止分别为f小调:

上面三部分的终止为f小调的全终止、半终止、属调的半终止。乐句之间的对比层次比较明显。另外,在再现部中,通常在再现部的结束主题加入增六和弦与呈示部的结束主题形成对比,二者可互换。

(三)结构中的模进作用

在早期作品当中,增六和弦常被作为有重要推动力的和弦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起模进作用(如谱10)。谱10是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33—39小节处的一个模进片段,它处于主歌谣曲式的第三部分。这段模进以两小节为单位模进了三次,38小节处的增六和弦作为D大调上的变和弦在模进的第三阶段与前两次模进形成音色和力度上的对比。利用增六和弦的离调模进,可以进一步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使音乐的主题内容更加深化。

增六和弦所具备的那种明亮和带有紧张度的音响特质表现出了钢琴奏鸣曲中更多的不协和与紧张度,同时也强调了作品的斗争性,突出表达了贝多芬作品从斗争到欢乐的性质。贝多芬通过对增六和弦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增六和弦在作品中的功能意义。无论在增六和弦的使用密度上,还是在增六和弦结构形态的运用以及增六和弦在作品中的结构作用上,贝多芬都超越了前辈海顿和莫扎特。总之,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增六和弦运用样式无疑是丰富多变的,其色彩和音响紧张度的对比,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揭示了贝多芬深刻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贝多芬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1]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邹承瑞.论和声分析[J].音乐探索,2004(3).

Abstract:The app lication of Ludw ig van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 on harmony broke through some restrictionson classical rules.A comp rehensive survey of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 show s his app lication of cho rd is actually tonality cho rd and augmented sixth cho rd.The cho rd,w hich often appears in the key musical form,bright and tense,p 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in molding music images,revealing p rofound music thought and the contradiction in music.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use of early piano sonata,the text is to demonstrat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of the w hole use of augmented sixth chord in his early works and its composition function in sonata.

Key words:Ludwig van Beethoven;Augmented Sixth Chord;composition form;composition function

[责任编辑 陈义报]

A Study of the Sixth Chord of Ludwig van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

CHEN Ya-chun
(Qianjiang College,Hangzhou No 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J647.41

A

1009-1734(2011)03-0108-05

2011-01-10

陈雅春,讲师,从事音乐作曲研究。

猜你喜欢
六度五音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中药结合五音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体会
锻造“六度”应急队伍
栀子花,六度开
春天的奏鸣曲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饥饿奏鸣曲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