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里的精神
——关于刘采的艺术

2011-10-09 02:00纪旺
中国艺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精神艺术

纪旺/文

云雾里的精神
——关于刘采的艺术

The spirit in the clouds

纪旺/文

南岳七十二峰的最后一个峰,山峦舒缓,林泉清幽,自汉魏以来就是佛教与道教的胜地,宋代理学的兴盛,使得这个地方出现了真正意义上佛、儒、道三教并立的人文胜地,这便是岳麓山。大致在南宋乾道初年(1165),理学大师张、朱熹在此论《中庸》,三天三夜不平息。讲学之后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悬于书院正壁,由是,儒家教义上的“岳麓精神”自此开端。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风起云涌,湘楚大地,岳麓山畔一群艺术青年以各种激进的美学锋芒刺向僵化的艺术体制,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群体,在传播当代文化最重要的年代里,艺术界里的文化湘军再一次成为激励中国当代艺术向前发展的特别动力。刘采便是经历过那个“八五”年代的文艺青年之一。

在那个疯狂吞噬“尼采”、“萨特”,对“福柯”与“德里达”误读的年代,几乎所有的西方样式,从内容到形式都被中国的艺术青年一并“剽窃”.“现代”和“后现代”成为讨论的焦点,甚至在“贡布里希”之后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刘采,却开始了关于“山海经楚文化”的图像解析,对神话的视觉结构进行自我的文化剖析一度成为他的文化符号,占据好些个年头。舞台美术的实际应用或许给过他更多的关于人文追索的可能性,同样毕业于那个时代上戏的蔡国强显然深谙此道,并将之演化为国家主义的当代人文视觉,而刘采,却将之融化为血液里的人文精神。作为艳俗艺术的代表人物李山的得意门生,刘采似乎并未随着恩师的方向追寻现代主义的“政治”解读,而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大云图”的追索,随之的“中国舞台”以及其后的“脸谱”在视觉的特征中结合了舞台美术的自由和宽泛的表达方式,元素的采纳和提炼也将东方的文人精神以新的绘画形式重新梳理呈现。

关于这一段的创作思路,刘采在他日后的创作笔记中诙谐地将之总结为“右现代”,这是区别于当下偏激的美学锋芒,区别于过分的形式追求的“后现代”,也是经历过3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刘采所一直追求的文化方向。那种擅长想象、直觉、感性、无意识符号和形式等手段,在多元媒介的时代到来后终于划出了一个关于民族话题本身的“现代性”,或者说是“中国制造”的当代甚至是“全球化”;更是一种成功并理性、智慧的应用。用属于东方文明的精髓,来进行一种文化全球化状态中的东西方对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西方系统下的另类新奇。

如今闲居于宋庄的刘采,显然把这种“右现代”的理想情怀架离于临场态度之上。将唐诗宋词,萦绕着情绪性的书写,衍伸出当下绘画的新的可能性。对诗词内容和精神的选择也当是其文人性情的追述,但显然陶渊明式的怡然田园的姿态高居其上。“闲云野鹤”在“春夏秋冬”的笔意中成为直抒胸臆的一份淡然之态。当代艺术的架上领域,以文字作为符号,在书法背后的精神力量中寻找当下的意境表述,并跃然成为视觉力量的形式并不多见,像曾梵志的《长征》。而当下的刘采的恬淡之姿,兴许能够让我们在当代艺术的视觉谱系中找寻到另一份属于东方那云雾背后的“岳麓精神“。

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价值精神,是东方儒释道的文化精神,而视觉下面,在那云、鹤、诗、词之后,或许还有别的什么……

觅 布面油画 120cmx110cm 2010年 刘采

刘采,湖南省湘潭市人。20世纪80年代就学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与朋友共同创立“湖南磊石油画研究会”,长期从事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精神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纸的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