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杏花开》

2011-10-09 01:59唐应山
中国艺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笔触毛线枝干

唐应山/文

凡·高的《杏花开》

The blooming Apricot flower by Van Gogh

唐应山/文

荷兰“凡·高经典绘画与风格演变”展览,清晰地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凡·高作品。《杏花开》正是一幅集合了凡·高两种风格,容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传世杰作。

凡·高 风格的成因 《杏花开》

文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表现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凡·高对中国艺术家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精神与风格两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纯粹性和别样画风深深地留下了凡·高影响的烙印。

对于凡·高的作品,我们可以列出很多,但大多是纸上谈兵,毕竟原作不容易见。今年8月,笔者有幸参观荷兰凡·高博物馆举办的“凡·高经典绘画与风格演变“作品展,观后感慨颇多。

风格的成因

这次展览以1887年至1888年为分界线,清晰地展现了两个不同风格的凡·高作品,这时的凡·高34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凡·高画风的突变,而且变得那么纯粹而且影响巨大?抛开他身体的因素,画展上可以看到他这时接触到日本版画家歌川广重、希齐英泉的作品,他非常喜爱这些版画并临摹了大量的作品。1888年他写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声:“我真羡慕日本人对所有事物的明朗。他们的作品如呼吸那么容易,他们仅用几笔准确的线条就勾勒出一个人物。”日本版画催生了凡·高绘画色彩明快、快速完成风格的形成。不过临摹几幅日本版画加上精神的疾病就可成就伟大的凡·高吗?其间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外在原因,他认识了一帮天才艺术家。1886年他来到了巴黎,并与修拉、西涅克、劳特雷克、伯纳德成为了好朋友(高更1888年10月才来到阿尔兴与凡·高一起作画),这期间他还熟悉了当时最新的绘画技艺。二是内在原因,即凡·高理性的刻苦钻研精神。说到凡·高的理性一般人不易理解。在凡·高博物馆,我看到了一个放着毛线的盒子,他为研究色彩,使用了特殊的辅助方法,将不同颜色的毛线绕成卷或球并放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微妙变化,并进行写生。他后期作品中毛线式的笔触就来自于这样的练习。

杏花开 凡·高

《杏花开》

凡·高艺术作品的盛期在1888年至1890年这短短的三年,这期间的代表作有《自画像》 (1888)、《向日葵》(1889)、《收割者与麦田》(1889)等,可是最能打动我的作品是展厅中的《杏花开》。

1890年凡·高的弟弟来信说,他有了个儿子,凡·高非常高兴,决定画一幅作品作为贺礼。他以自己最喜欢的题材——蓝天和盛开的花朵,画了这幅《杏花开》。可以想象,在这幅作品中凡·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是一幅70厘米x90厘米的作品,画面中大面积的蓝天下,朵朵粉白相间的花朵欢快地怒放,寓意着未来和希望。在色彩运用上,他选择了大量的湖蓝、群青来描绘天空,用橄榄绿、翠绿表现树干,用少许的熟褐、土黄表现新枝。这些大面积的冷色系,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阳光的温暖画境。在运笔方式上,蓝天采用了他早期画风中沉稳的笔触,枝干采用了他标志性的跳跃的笔触,好像绿色毛线层层缠绕着树干,粉白色的杏花千姿百态,争相开放。构图的精巧可以再次旁证凡·高的理性特质,画面的主枝干由下方出来,次枝干由右上方出来,左上角与右下角留出了两片蓝天,疏密有致,空灵透气。这是一幅集合了凡·高两种风格且容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传世杰作。

解读凡·高作品,不能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最好的解读还是凡·高自己,他曾经这样说到:“这里的冰雪很美,田野里银装素裹,我完成了一幅以城市为背景的白色冬季风景作品,另外还有两个小的杏枝习作,杏枝还是开花了。”

唐应山,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笔触毛线枝干
暖心的毛线球
毛线绕呀绕
何 芳
艺术之春
你懂毛线的快乐
玫瑰或刺
玫瑰或刺
毛线大改造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