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1-10-19 06:33韦荔甫
大众科技 2011年8期
关键词:技能院校教学方法

韦荔甫 李 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韦荔甫 李 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根据高职院校适应一线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诸多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思想转变、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考核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

尽管如此,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双师型”教师较少,教育仍然沿袭往年注入式或灌注、填鸭式的教学。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教学脱离实际,不能正确树立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同时,以笔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很难科学去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反而误导学生死记硬背,深陷应试教育的误区等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从业者,理应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去寻求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2 教育教学思想转变

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很关键,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教育者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是很必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特点:(1)明确职业的定向性——“因材施教,学以致用”。高职教育必须以某个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主线,确定支撑起职业或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而确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2)明确教学的实用性: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改变滞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善实验、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方式,使之与企业接轨,寻求一条校企“双赢”发展的教学之路。

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应秉承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应具备“双师型”能力。所谓“双师型”教学的人才,通常指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操作技能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多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多培养或多引进既有高深专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技能,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人才,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力量的需求。

3 教学内容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计划时,应根据一线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岗位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地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改革中,着重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前,必须先深入一线企业进行调研、考察。详细了解企业对一线人才的实际需求,然后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同时,随着调研的深入,不断结合考察和调研结果,更新教学课程内容。

3.1 更新观念,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培养模式上必须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念。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突出职业技能的核心位置,与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以汽车专业为例,依照社会对汽车检修与服务应用性人才岗位群的需要,培养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来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特点,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各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均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三部分组成。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把条件成熟的专业培训考证、课程实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纳入模块化(课题形式)教学,培养目标明确和实用性强,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图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框架

3.2 更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要完成学校发展能力及渗透高职教育的任务,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法已滞后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在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方法必须以改革为契机,扬起改革风帆,顺应时代潮流,乘风破浪向前走。经过十多年探索,高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诸多先进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已成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引导者。整个课堂通过互动、介绍各专业知识在际应用中的真实案例,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模块化(课题形式)教学:采用模块化(课题形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必要性不容置疑。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的理解,可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这种教学方法即常说的“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把“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落实到教学当中,须做到:能力标准岗位化、培养目标需求化、学习材料实用化、教学策略活动化、能力鉴定标准化、课程结构证书化、教学评估程序化,其中:①能力标准的机构:应从能力要素→实做指标→适用范围→基础知识与技能→通识关键能力水平→鉴定指南以及全过程综合鉴定要求→学习与鉴定资源等方面考虑。②培养目标需求化:通过实施学习需求分析流程,确认技能分析和技能审核的结果,确认学习者现有能力与期望学习后达到岗位能力间的差距,确定学习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提供适合不同学习群体的教学模式,即在培养过程中执行技能分析→执行技能审核→比较技能分析和技能审核→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③学习材料实用化:按照岗位能力需求,整合能力标准,开发出相应能力课程,取消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使专业基础知识直接融入专业课程。④教学策略活动化:以汽车专业为例,在教材内设置学习活动——回答空燃比为22∶1、16∶1、14.7∶1、10∶1的情况下,汽车排放情况会如何?学生通过利用废弃分析仪测试验证后,再提交说明报告。⑤能力鉴定标准化: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鉴定策略,采用相关行业或企业规定的某个工种标准作为鉴定标准,完成能力的鉴定过程。⑥课程结构证书化:构建职业资格等级模块学习领域的课程框架,如图 1所示。⑦教学评估程序化: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监控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

3.3 具体措施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多位教师授课

(3)全方位培养教师能力

(4)教学方法分段式逐步过渡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已不是简单的学历教育,已转变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切实掌握就业市场所需技能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侧重点。开展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之一,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寻求突破和变通是改革的重点,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方能走上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1] 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2] 蔡晓蓉,孔元发.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3] 石正东.高职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4] 张小军.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探析[J].课程、教材与教法,2009(14).

[5] 吕晓梅,魏启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改革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0(3).

[6] 郑琦,肖红.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3).

G420

A

1008-1151(2011)08-0209-02

2011-04-13

韦荔甫(1972-),男(壮族),广西来宾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

猜你喜欢
技能院校教学方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