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2011-10-19 07:48
河南科技 2011年17期

动态

图1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出台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河南省近日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河南省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取得一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局部实现突破;初步建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发展协调、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规划》还提出了今后5年河南省科技发展的8大目标:一是突出战略重点,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二是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五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六是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七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八是加强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交易所在天津揭牌

国内首家知识产权交易所——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近日正式揭牌。

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将以知识产权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结合机制,在丰富知识产权交易品种、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知识产权或科技成果所有者、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技术与资本对接的通道,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实施转化和二次开发。同时,积极吸纳海内外各类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投入知识产权的再开发和成熟技术的商品化,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资金保障。

我国建立首批国家海洋公园

国家海洋局日前公布了新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暨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其中包括广东海陵岛、广东特呈岛、广西钦州茅尾海、福建厦门、江苏连云港海州湾、山东刘公岛、山东日照等7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公园是国家海洋局新近纳入海洋特别保护区体系中的新成员,旨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丰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次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与海洋公园,将有效地推进中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基因研究获美国发明专利

解放军307医院的一项基因研究技术近日被授予美国基因发明专利,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获得的国际公认的具有重大药用价值的首个美国基因发明专利,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基因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悉,该基因可用于研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重组类药物、基因治疗的靶基因和治疗性基因疫苗。目前,研究课题组已采用该基因率先研制成功了国际上首个能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型治疗性基因疫苗。

我国首款自主云计算数据中心操作系统问世

我国首款自主云计算数据中心操作系统浪潮云海OS近日研发成功。这一自主创新成果将为我国抢占全球云计算技术制高点,实现云计算产业、技术、应用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有助于我国云计算应用实现完全自主的软、硬一体化的装备战略。

此次浪潮发布的云海OS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提供超过99.99%的总体可用性,能够同时管理5000台以上的计算机设备和50000TB以上的存储空间,支持50000个以上的虚拟资源节点。

重庆搭建长江上游创新中心

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创业城”近日正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10个院士专家团队和一个长江学者专家团队正式签约入驻,成为首批入驻的高层次专家团队。

该创新中心的定位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核心,创新“政产学研金”结合机制,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为手段,通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管理、金融、政策等的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据悉,此次签约的专家团队的研究领域涉及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材料工程、汽车科技等,每个团队都将获得1000万元的创新经费。

我国首个创意科技馆在海南挂牌成立

我国首个创意科技馆近日在海南国际创意港成立。该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将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对接的综合性产业创新和产学研普及平台。

图2 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通车仪式并乘坐首发列车考察运营情况。

据介绍,创意科技馆同时具备产学研项目实施和普及教育公共性以及公益服务平台的功能,将重点面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基础教育单位,开展与创意设计相关的产学研项目合作以及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教育普及工作,使设计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步介入高新技术专利的研发全过程,同步进入院校、课堂。目前,创意科技馆已建成创意科技产品研发设计中心、产品测试中心和体验中心,已开展新能源民用产品、医疗器械、旅游装备等的研发设计,以及新能源、新材料、通讯、医疗等领域的3000多件产品的体验活动。

欧盟提出保护知识产权新战略

欧盟委员会近日提出一项旨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战略,希望以此进一步促进改革创新。

欧盟委员会表示,新战略将努力促进改革创新,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同时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享受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和服务。此外,欧盟还将加强对盗版和伪造商品的打击。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与服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表示,知识产权是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欧洲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3 美国航天局近日首次公布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的照片。

美国吸引大众帮助完成科研任务

美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馆的一个小组曾一度被巨大的工作量压得透不过气来。他们有100万幅星球图片信息需要处理,但他们每星期只能处理5万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文馆设立了一个叫做“宇宙动物园”的网站招募志愿者帮助完成工作。目前,参加这一工作的志愿者有37.5万人,已处理图片200万幅,发表论文20篇,取得2项天文学发现。借助这一方法,天文馆既轻松完成了工作任务,又普及了天文知识,激发了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受这一模式启发,美国的志愿者们目前正在整理月球的数据信息和根据老船木料的数据信息研究地球气候的演变。

英国率先对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作出法律规定

近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温室气体减排远期目标,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作出规定的国家。

英国能源大臣克里斯·胡恩表示,这是英国政府公布的第4份碳预算方案。该方案规定,到2025年,英国将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2030年达到法定减排量的60%,2050年达到80%。胡恩说,英国将推动欧盟国家制定2020年减排30%、2020年后减排幅度更大的目标。

伊朗推出“清洁网络”取代国际互联网

伊朗政府日前宣布,伊朗将于近期测试其自主研发的全国互联网(又名清洁网络),从而取代国际互联网。伊朗政府称,全国互联网不仅可以为消费者节省成本,并且有助于维护伊斯兰伦理和道德标准。

据悉,伊朗全国互联网由伊朗通信与信息技术部牵头开发,并根据互联网协议设计。根据设想,伊朗将在2013年前分阶段推广全国互联网,并在第一阶段率先将国内6 000余所学校纳入该网络。另外,伊朗政府还计划在2012年年初推出一个名为YaHaq的本土互联网搜索引擎。

王志刚: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信息支撑

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信息事业:一是满足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信息方面的需求。二是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的战略需求。三是服务于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四是继续发挥好决策的信息支撑和保障作用。

——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强调,科技信息是科技创新和转化活动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的战略资源

图1 阿根廷科学家利用人类基因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头可产人奶的转基因奶牛“罗西塔ISA”。

“天河一号”创分子模拟计算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日前利用“天河一号”GPU超强的计算能力,运行了一项分子动力学模拟项目,成功创下了全球分子模拟计算的世界纪录。

科研人员采用“天河一号”上的7 168颗“英伟达GPU”开展了此项规模巨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以了解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行业中常用的晶体硅的微观行为。研究人员编写了大约10 000行程序,最终取得了每秒1.87千万亿次单精度浮点运算的可持续性能。通过反复验证,最终确认模拟结果与真实材料相符。据悉,这次模拟勾画出了约1100亿个原子的微观行为,其运行性能和规模分别是之前最高性能分子模拟的5倍和2倍。

我国研发出四维杂交技术推动基因检测进入临床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四维参数系统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克服了传统DNA检测技术检测结果再重复性差的弱点,实现了临床应用反应体系与实验室检测关键参数的反应体系的一致性,为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真正适用提供了可能。

现有的DNA检测技术均采用三维参数系统杂交技术,会因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操作者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检测结果,造成检测结果准确度较低。而四维参数系统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突破性地引入了温度因子,使被测物在能提供稳定反应微环境的四维参数系统杂交反应试剂处理后,实现了各种情况下检测数据的一致。该技术既可为实际系统做质量控制,也可为现代仪器系统做质量控制和校正,实现了DNA检测技术的一次革命。

英国开发出治疗癌症的纳米微粒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有助于治疗癌症的纳米微粒,可以携带大量光敏分子进入肿瘤,帮助杀灭癌细胞。

赫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的这种直径为几十纳米的微粒,每个微粒可以携带上百个光敏分子,具有把光敏分子大量送达肿瘤部位的能力。并且,在纳米微粒的内部和外部,还可以携带两种不同的光敏分子,提高了治疗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纳米微粒可以有效增加对癌细胞的杀伤力。

芬兰研制出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板

芬兰近日研发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可利用3层纳米涂层高效吸收太阳能。

据介绍,这种太阳能电池板具有两大技术创新:一是使用3层总计100纳米厚的纳米涂层,减少了因反射太阳光造成的能量损耗。二是使用直流技术,让水在吸热板内循环,提高了能量的转换效率。并且,这种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300℃的高温下正常工作,而当前太阳能产品一般只要求耐220℃的高温。

美国研制“超级”小麦可抵抗病菌提高产量15%

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很快就能研制成功新的“超级”小麦,不但能够抵抗致命病菌,更能将小麦产量提高15%。

小麦锈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超级小麦”新品种由总部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杂交改良而成,可抵抗3种主要小麦病害,其中部分新品种能够将小麦产量提高10%~15%。

日本研制出世界最短波长X射线激光

日本研究人员近日成功发射出波长仅0.12纳米的X射线激光,打破了美国的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于2009年4月创下的0.15纳米的最短波长世界纪录。

X射线激光的波长小于1纳米,被看做是能给原子世界照相的“梦幻之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软硬件均按最佳设计进行了彻底调整,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就发射出了世界最短波长的X射线激光,而当年美国的这一调整过程花费了几年时间。

以色列研发出嵌入式仿生电子视网膜可使盲人重见光明

以色列研发出一种嵌入式仿生电子视网膜,可以让视网膜损伤的盲人重见光明。

这种微型仿生视网膜通过微创手术植入患者的眼底,以取代受损的光感受器。视网膜与眼部神经融合后,可将自然光转换成电信号,刺激视觉神经将人工视网膜接收的图像传入大脑,从而达到恢复视觉的效果。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技术相比,该项技术操作更简单,且不会对瞳孔扩张和视域造成影响,能够较好地满足患者日常读书、看电视和参加各类活动的需要。

科学家在“真空”中制造出可见光

量子理论认为,可以使用被认为存在于量子真空中的虚拟粒子来制造可见的光子,但该理论一直未获实验证实。近日,瑞典物理学家声称,他们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中生有”——首次从真空中创造出可见光。

图2 德国研制出一款手掌触屏手机,用户只需对着摄像头在手掌上点按与手机按键相对应的部位即可完成所期望的操作。

来自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让一个特殊组件在磁场中以1/20倍光速移动,并通过改变磁场方向使该组件“震动”,从而在真空中产生一束粒子流。该实验证实了物理学中著名的“卡西米尔效应”,该理论指出,两块金属片之间产生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光子。而此次实验使用的方法正是借助了这样一块金属片,即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有专家表示,这项实验将是近年来量子效应最奇异的实验证据之一,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元素周期表再添两名“新丁”

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近日正式将两种新元素添加到元素周期表中。这两种元素为超重元素114号和116号,其原子量分别为289和292,是目前元素周期表中最重的元素。

这两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极强,会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衰减为更轻的原子。116号元素会快速衰减为114号元素,紧接着又会衰减为更轻的元素。114号元素和116号元素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被发现,之后经过了10年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长达3年的审查,终获认可。目前,这两种元素还没有正式名称。

图3 芬兰研制出一种机器人,能够在众多垃圾中识别出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并将其分类。

纳米新材料可实现软硬随机转换

好莱坞电影中的终结者,能将坚硬的身体变成液态迅速修复损伤,而事实上,材料的机械性质由电子结构决定,要从根本上改变很难。但来自德国和中国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为人们带来了这种材料的雏形。德国汉堡大学、赫尔姆霍茨联合会盖斯特赫斯勒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共同开发出一种神奇的纳米材料,只需按一下按钮,几秒钟内就能改变自身强度,有望用来开发能自动将裂痕瑕疵修复平整的高性能智能材料。

研究人员将贵金属材料如金或铂放入酸溶液中腐蚀,使其内部形成微小的管道和孔洞,然后将一种纳米结构材料和可导电液体灌注到孔道中,使其成为金属和液体杂交的材料。当有外加电流时,金属表面的原子键加强,硬度增加;切断电流,则原子键减弱,材料即会变软。研究人员说,这种新材料基本上能够自发而有选择地生成电信号,并在压力集中的地方自动变硬,防止断裂损伤。

天文学家观测到迄今亮度最高的宇宙爆炸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近日报告说,他们观测到了有天文记录以来规模最大、亮度最高的一次宇宙爆炸。这次爆炸起源于一个可能位于天龙座内、离地球38亿光年的星系中央,它在撕裂和吞噬一颗靠近的恒星时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束,划过38亿光年时空到达地球附近。

这次爆炸在红外和可见光谱范围内的亮度相当于1 000亿个太阳,爆炸发生一周后,高能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亮度依然维持在极高水平。天文学家说,之所以能观察到这么极端的亮度,是因为这次爆炸产生了一个强大的能量喷流直指银河系,从而把能量集中在一小部分天空,使得该恒星在被撕碎38亿年后,其最后放射出的可见光和射线终于让地球人得以享见。

陈鲸: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文活动,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价值。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两翼,走两种文化的融合之路,才是合理的价值选择。科学技术是真学问,人文精神是大智慧。丢失科学,就放弃了立足世界的基础;而丢失人文,则失去了为人之本与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表示,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科技活动如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人们的努力将毫无意义,而且可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