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11-11-03 06:13钟明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福建经济学毕业生

钟明春

(福建江夏学院 经济贸易系,福建 福州 350002)

□社会·经济

福建省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钟明春

(福建江夏学院 经济贸易系,福建 福州 350002)

文章结合当前福建经济形势,通过对省内各高校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分别从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见解。

经济学;人才培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学类的人才需求日益高涨。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经济学类的相关专业,经济学类的人才培养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尽管如此,但总体来看,社会需求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那么,福建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又如何呢?结合当前福建的经济形势,对省内各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于更好地凝炼好经济学类专业办学特色,提高经济学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态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总体经济发展态势之下,福建的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主要体现在:

(一)“海西经济区建设”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结合福建的实际条件,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后,“海峡西岸”陆续被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六中全会《决议》,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9年则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些会议文件充分表明“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已逐渐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到目前为止,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中央部委的支持,国家各部委和央属企事业单位纷纷出台政策举措,支持海西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有50个中央部委和央属企事业单位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或会议纪要。这些协议或纪要从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口岸通关、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对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支持。

(二)与其他经济区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省市特别是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先后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等经济区。到90年代末期,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本世初,国家又分别提出了“振兴东北”与“中部崛起”的大规划。经过20多年的大开发后,目前已成功地构建了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西部在大开发的带动下,奋起直追,增长速度后来居上。东北、中部在振兴、崛起的战略规划带动下,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相比之下,福建省虽然是全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的省份之一,但由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发展腹地空间狭窄,交通不便以及政策体制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近些年来,福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状态,特别是在经济实力强劲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台湾经济“峰极”的合围中,福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遭受到极大挑战。

(三)闽台经济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化发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仅有一湾海峡相隔,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讲,具有与台湾地区地缘近、血缘亲、文缘同、商缘广、法缘久的独特优势,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闽籍华人、华侨达1088万人,足迹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同胞有123万人祖籍在福建,而台湾同胞中80%以上祖籍在福建。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台湾无疑是个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长期位列亚洲前五名之内,对于我省经济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自上世纪70年末80年初,两岸交流开始松动以来,闽台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带动福建经济蓬勃发展与繁荣振兴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闽台经济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化,逐渐进入更高的一个阶段。

(四)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为福建带来新的契机

近几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飞速发展。迄今为止,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海空港为枢纽,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其中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已形成“一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实现了与广东、江西、浙江周边省份的全面对接;在铁路建设方面,铁路干线现有鹰厦、漳龙、峰福、赣龙、温福等5条出省铁路通道与全国铁路网相连。目前北连温福线、南接厦深线的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已正式开通,龙厦铁路、厦深铁路预计2011年年底正式开通,其中厦深铁路的开通意味着打通了福建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通道,从而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经济板块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沿中国海岸线将形成一条人流与物流的快速通道,对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福建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一)福建省历年经济学类毕业生数量分析

目前福建省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仰恩大学等十一所院校;开办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则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和东方学院等七所,此外还有一些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据粗略计算,本专科院校大概有二十几所从经济学类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各院校自2007年2009年间的招生数量相对稳定,每年增幅大概控制在2%-5%之间。目前,经济学类专业人才的供给主要体现在省内各高校历年的毕业生人数方面。由于省外高校经济学类毕业生散布各个高校,并且相对数量较少,难以统计,因此,对于历年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人数的统计主要对象为福建省内各高等院校,时间则选取最近的几年,即2002至2009年。如图1。

(根据2002-2009年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根据图1所示,从2002-2009年福建省历年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数量上来看,在2006年以前,本科与专科毕业人数较为接近2006年差距开始拉大。硕士生与博士生毕业人数开始较为接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生招生数量大幅增加,硕士生毕业人数与博士生毕业人数差距开始加大其中在规模上,本科与专科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硕博毕业人数。从四者的变化趋势来看,博士生的毕业人数较为稳定,硕士生的毕业人数则呈小幅增长,专科毕业生在2002-2006年间增长较快,尔后趋于平稳,最为明显的是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在2002-2005年间本科毕业生数呈平稳增长,而2005-2008年间的增长曲线明显变陡,表现出急速的增长态势。这说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攀升。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通过近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的问卷调查以及人才市场的访谈,大概65%的同学去了各类企业,15%的同学选择了证券、银行、金融系统,10%的同学则通过报考公务员的方式进入政府机关部门就职,此外还有将近10%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从2006-2010年间的各高校年平均就业率统计来看,基本都在85%左右如果大部分毕业生都能调整好“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降低自已设定的就业门槛的话,则就业情况会更加乐观。

从用人单位对于经济学类人才的学历要求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增多,许多中小型企业从原来对于专科层次的经济学类人才需求慢慢转向对于更高层次的本科人才,甚至有些还要求研究生学历,但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本科学历层次的人才。

从地区需求格局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厦漳泉地区对经济学类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其次以省会城市福州为中心的地区也对经济学人才保持着较大的需求量,此外,鞋业较为发达的莆田也有着一定的需求,而经济欠发达的闽西北地区对于经济学类人才的需求则略显不足。不过近年来,随着铁路与高速公路向闽西北地区的延伸,福建经济发展腹地日益扩大,闽东南如泉州的一些轻纺企业出于对沿海工业用地、水、电以及用工成本的考虑,也逐渐向成本较为低廉的闽西北,甚至向江西进行产业转移,这种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也催生了不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学类人才的需求。

(三)经济学类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一般来说,当前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一是培养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其二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即主要是鼓励学生以考研读博的方式让本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普遍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即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着大量的经济学类毕业生需要找工作。但不管如何,总体来说,经济学类人才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省内各高校由于各自办学层次、教学水平、教学条件等不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存在着差异。从部属重点本科大学来看——以厦门大学为例,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培养,并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有关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具备对现实经济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能力;此外,由于厦门大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所以还比较重视双语教学。省属本科大学则注重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兼顾经济初步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他院校(含独立学院)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体现了基础理论的要求,也体现了实际应用的目的,事实上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省内各老牌本科高校,其师资力量也好,还是教学水平也好,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所依附高校的延续。作为新近批准成立的省属本科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则是由四个高职高专院校合并而成的,不管是教学方法也好,还是教学设施、教学条件也好,在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方面具有许多软硬件方面的优势,所以该校比较注重经济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这种差异化策略在某种程度对于经济学类人才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从全省各院校的培养目标方案来看,总体上还是存在培养目标趋同的现象。

三 结论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鉴于福建省乐观的经济发展态势,特别是由于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台经贸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学类人才产生相当数量的需求。

其二,由于省内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经济学类专业,为了避免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趋同”现象,各高校应针对当前社会对经济学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结合各自的办学条件、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凝练办学定位,实行差异化策略,努力办出特色,实行优势互补,为本地区培养出更的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其三,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培养工作方面,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如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方式,既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生活费和学费等问题,又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其四,从省内各普通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来看,不管是生源人数也好,还是毕业生人数也好,都呈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近年来,会对经济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7-309.

[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课题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5,(2):36-41.

[3]王顺克.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研究,2006,(8):88-91.

G642.0

A

1674-3652(2011)04-0121-03

2011-05-23

钟明春(1975- ),男,福建武平人,博士,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曾 超]

猜你喜欢
福建经济学毕业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简明经济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福建医改新在哪?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