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新”之 路——古书院矿转型发展纪实

2011-11-10 03:04
山西煤炭 2011年10期
关键词:书院分流矿井

李 莎

(晋煤集团古书院矿 , 山西 晋煤 048000)

复 “新”之 路
——古书院矿转型发展纪实

李 莎

(晋煤集团古书院矿 , 山西 晋煤 048000)

进行煤机加工制造的金力公司厂房

坐山吃山,靠海吃海,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自然是一件幸事。可是煤炭资源枯竭之后,企业何去何从?这是资源型企业最终都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作为尽享煤炭资源多年的“老”煤企,古书院矿如何应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挑战?

善思者智,善闯者进,善为者成。面对资源枯竭的严峻考验,古书院矿党政依靠晋煤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拓思路,抓机遇,觅出了“以老矿挖潜发挥大本营的保障作用,加快新井开发,推进资源整合,做强多经产业”的转型路径,加快经济共同体构建,从而实现“企业渐进转型,体制科学转轨,机制灵活转换,员工稳步转岗”四大根本转变,稳步踏上了古矿不“古”,二次创业焕发生机的复“新”之路。

向西,紧扣煤炭主业脉络

53年的生产高位运行;古书院矿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了上亿吨优质商品煤;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截至2010年底;其正规工作面探明可采储量仅存1;800万t左右;按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30万t/a来算;还有5年多的时间就会陷入无煤可采的境地。

;五年后;数千名矿工无处可去;上万名家属收入不保;川流不息的入井大厅不再“繁华”;轰鸣机器不再作响;原本沸腾的巷道复归于沉寂……一个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载誉无数辉煌的大型现代化矿井难道就此成为历史;

不;绝不能;占山西省煤田面积近1/2的沁水煤田就在古矿人脚下;守着一个“金娃娃”;绝不能让煤炭主业“断档”。而此时;机遇来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煤炭资源整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着力转型跨越发展;积极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煤炭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发展纲略。晋煤集团立刻响应号召;顺应时势;确立了“亿吨基地”建设目标。内外部的利好环境;犹如疾风知劲草;给古书院矿的煤炭主业接续带来了机遇。

;抢抓机遇;转身向西;将目光投向位于晋城市西部的沁水县;甚至更西方的临汾市;古书院矿及时把握住了宝贵的主导产业脉络。郑庄和胡底两座新井;资源整合后的翼城县青洼项目、车寨井田项目、临汾新梦源项目;一旦上马之后;即将形成1;100万t;年产能;使新老矿井能够接替及时到位;实现古书院矿煤炭主业的战略转移。

就像当年在一穷二白的荒野之地徒手建矿一样;二次创业的古矿人身上薪火传承着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远离家园的土地上;一支支“先头小分队”翻山越岭搞测量;昼夜兼程办手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我加压;紧锣密鼓投入建设。

目前;郑庄矿井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具的“路条”;;编制办理完成项目核准所需支持性文件15项;完成了矿井初步设计初稿和工业广场“四通一平”;主副井筒地面预注浆开始施工。胡底矿井取得了环评报告批复;项目所需各项支持性文件全部办理完成;同时完成了新公司设立;领取了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现场井底车场、副斜井工程掘进、瓦斯抽放钻孔等施工有序推进。临汾新梦源项目、翼城县青洼项目、车寨井田项目正在进行支持性文件办理和现场开工前准备。

一个个逐渐成长起来的主导产业;使古书院矿的可持续发展不再无以为继;以上三个资源整合项目纳入了新组建的晟泰公司主体;与郑庄、胡底两座新井;恰如“一体两翼”;形成了古书院矿振翅欲飞的昂扬态势。

多元,产业不做狼毒花

郑庄新井建设工地夜以继日加快施工

在阳城县的析城山上有一种美丽的狼毒花;盛开时宛如胭脂;当地人假以汤王娘娘垂泪沾腮滴落花瓣的传说;更使它显得娇艳动人。但是;狼毒花却因为其庞大的根系;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高山草甸的“杀手”;在它的旁边鲜有其他植物可以存活。它成为了草原沙漠化的象征。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词——“资源诅咒”。上个世纪50年代;盛产郁金香的荷兰;因为偶然发现了天然气资源;导致其他产业萎缩。这种由于资源带来的财富而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弱化现象;被西方经济学家冠以“资源诅咒”的可怕称谓;和狼毒花的一花独秀最后导致的草原沙漠化后果惊人相似。

回归到煤炭企业;如果保持单一的产业格局;时间久了;必定会暴露出阻碍发展;竞争力低下的诸多弊端。古书院矿党政居安思危;决心对产业格局进行“生态治理”;以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破解“资源诅咒”的梦魇。

早在2003年;古书院矿就开始了产业转移的初步尝试;建起了万德福大型超市。8年的时光中;煤矿工人变身商界精英;超市年营业额持续增长至;;;9;000多万元;成为晋城市三大超市之一。

白马绿苑生态园内景

万德福超市的成功运作;得益于古书院矿独特的区位优势。该矿矿区北倚白马寺山;南邻晋城市区;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已经融入了城市经济圈。同样借助于此;该矿党政确立了老矿产业由地下向地上转移、采掘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盘活资源、科学布局;以连接工业区和办公生活区的天桥为界;将矿区未来产业格局一分为二;即在南部黄金地段;重点开发商业、饮食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在北部盘活厂房、场地等存量资产;结合晋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开发与煤炭主业紧密相关的煤机制造产业。

如果说万德福超市是古书院矿产业转型的曙光初现;那么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的多经三产项目就如同旭日东升;照亮了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2006年;建立于白马寺矸山场地的白马绿苑生态园建成运营;集餐饮与休闲为一体;成为晋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09年;与晋煤集团金鼎公司合作组建了金晟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和金力电气有限公司。2010年;又将近3.3万平方米的场地全部规划重建;投资上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与金鼎公司持续合作开发综采、综掘制造、电器修造等煤机业务;目前;厂房施工已经基本结束。

2011年;古书院矿重点培育和建设着又一个新项目——LED封装及应用照明产业化项目;规划前期投资21216万元;设计产能为大功率LED封装产品20KK/月、各类LED应用照明产品。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投融资委员会以及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的核准;正式进入筹建阶段。

至此;一个完整的“南店北厂”矿区产业规划格局逐渐形成;古书院矿实现了产业结构转移;在原先单一的煤炭主业基础上;呈现出多业并举的繁荣。这些产业项目的成长壮大;如同生机盎然的枝干;为古书院矿这棵大树撑起了发展的华盖。

希望,穿越分流的阵痛来临

“陈桂林;原东北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工人;在企业难以为继下岗后;妻子跟有钱人出走;女儿的抚养权决定于谁能给她买一架钢琴。穷困潦倒的陈桂林和一帮落魄工友;用工人灵巧的手和娴熟的技艺打造出一架由8;000多个零件组成的钢的琴……”

2011年7月一部小成本电影《钢的琴》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这部以下岗工人为题材的影片;满含着一种心酸的浪漫。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的影评《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更是一语中的。

抛开社会发展的宏观因素;工人阶级忧伤与否;直接取决于企业兴衰。忧伤也曾在古书院矿职工家属中弥漫;不过;不是影片中下岗的忧伤;而是转岗分流的忧伤。

在时光如白驹过隙的几十年里;古书院矿由一穷二白的荒野变成了宜居之地;职工由建矿最早期的78人增加到近7;000人;职工家属加起来超过了两万人。正是基于对职工家属生计问题和矿区和谐稳定的考虑;古书院矿党政夜以继日加快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实践;意在与时间赛跑;为职工争取新的岗位;使职工有幸远离影片中带着疼痛的下岗忧伤。但这也意味着;职工们必须走出去;走到新的岗位和新的天地中去。

职工们的忧伤和焦虑在于;要重新面临岗位的选择;要克服父母年老;子女尚幼的困难远赴他乡;要适应再学一门新技术的职业变动……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民心工程。“必须引导职工对转岗分流的正确认识;这是前提。不是因为干得不好而分流;而是给职工解决出路问题;给职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古书院矿矿长牛保炉对转岗分流进行了准确定位。在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和深入的形势任务教育下;转岗分流这一观念;走进人们心中;“有企才有家”成为普遍共识。与此同时;古书院矿对社区服务部门职能进行整合重组;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加大治安管理力度;为职工家属营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加强居委、退管中心、幼儿园、社区医疗等配套设施的改善;尽其所能免除职工后顾之忧;放心转岗分流。

“积淀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古矿儿女;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才。”古书;院;矿党委书记王晋明深有感触地说;“但随着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由此带来的职业变更是长期存在的。‘一招鲜吃遍天’靠不住了;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地学知识、学技术;‘自我优化’;自我发展。”;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只吃一碗饭;而是到哪里都有饭吃。”本着这一宗旨;古书院矿以晋煤集团“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抓紧管理干部、专业技术、岗位操作三大序列人才培养;为职工提供转岗之前的学习平台;强化各类业务培训。在此基础上;联系当前项目进展情况;下发《古书院矿在生产岗位员工中选用工程技术人员暂行办法》、《古书院矿技术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人才选用和输出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在古书院矿党政的不懈努力下;接替矿井建设步伐加快;以“资金换岗位”、“场地换岗位”的“南店北厂”规划逐步落地;古书院矿职工的首批转岗分流条件趋于成熟。

2010年;标志着古书院矿“北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晋城金力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与金晟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相继成立;随之200余名员工自主报名走上了新岗位。古书院矿职工转岗分流的序幕拉开……

之后;100多名中层管理人员被聘用为集团公司资源整合矿井“六长”。

2011年3月;25名技术骨干经公开选拔走上了晟泰公司青洼煤矿和晋圣公司资源整合矿井的新岗位。

2011年7月;LED封装及应用照明产业化项目面向全矿进行首批招聘;有数百人踊跃报名;其中40名被择优录取并被派往广东培训。随后;该项目还会为职工提供近400个~600个岗位。

;与此同时;晋煤集团下发了《关于加快“老三矿”转型发展的安排意见》;明确了新投运项目优先录用老矿人员;制定分流指标;试行岗位激励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动老矿员工自愿分流转岗。

随着古书院矿各项重点项目的推进;职工将会成建制的转岗到新井、资源整合矿井;部分职工还将转向煤机加工制造业、运输业、服务性行业……;他们将在老矿煤炭资源枯竭之前;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企业一同走上复“新”之路;再铸辉煌;

1672-5050(2011)10-0010-04

摄影:王建华

张 辉

猜你喜欢
书院分流矿井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朵云书院黄岩店
NSA架构分流模式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白鹿洞书院记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矿井提升自动化改造
临时主要通风机在基建矿井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