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11-13 07:58胡善风钱丽萍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风景区黄山景区

胡善风 钱丽萍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黄山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胡善风 钱丽萍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从研究黄山风景区的区域概况和旅游活动概况入手,综合运用实验分析、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通过风景区内的水环境、植物-土壤性质、动物、固体废弃物所发生的变化,评价旅游活动对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从颁布相关法律;开展旅游地的旅游环境监测和评价,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建立旅游目的地环境信息系统动态监控;建立旅游环境预警系统;重视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五个方面来促进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旅游活动和旅游环境休戚相关,环境是旅游活动赖以发展的基础,而旅游活动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的环境影响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不同地区运用实证法和定性描述法就旅游业对不同环境系统,尤其是自然环境系统某些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日渐凸现出来,尤其是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环境,属于珍贵唯一的稀缺性资源,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2]。本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验分析、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旅游业对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期为科学研究黄山可持续旅游提供基础数据。

1 黄山旅游发展现状

1.1 黄山风景区研究区域概况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其中心位置光明顶的地理坐标约为 30°10′N,118°10′E。 全山面积1200㎞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2。山体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黄山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1984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山风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唯一、世界仅有的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名山。

1.2 旅游活动概况

发展旅游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为了实现黄山风景区的可持续旅游,必须确定黄山风景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使旅游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1979年黄山旅游人数为10.43万人次,1997年首次突破100万人次,达107.84万人次。2007年接待游客达205.0万人次,首次实现了200万人次的突破,2009年接待游客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元(见图1)。景区统计数据表明,每年4-10为旅游旺季,游客量约占景区全年的游客量的93.7%,淡旺季非常明显。黄山为山岳性风景区,观景区域和游览步道面积较小,因此游客容量不大。研究表明,不论如何改善山上的住宿环境和上下山的交通状况,北海景区游览承载能力只有3000人次/日,按此计算每年超载100天以上。

2 旅游活动对黄山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分析黄山旅游开发利用以来,黄山风景区内的空气、水体、植物、野生动物、土壤以及景观所发生的变化,以此来评价旅游活动对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2.1 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是黄山景区重要的自然资源,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涵养自然资源生息,维系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所以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指导黄山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1.1 黄山景区水环境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黄山景区相继建成了一些蓄供水设施。目前黄山风景区丰水年供水约105.127×104m3,枯水年供水约 99.178×104m3。 由于一日游游客是黄山景区的主体,占进山游客的65%,供需状况基本可以满足。海拔1500m以上的玉屏楼、天海、北海、西海等高山景区,由于处在峰峦顶部,来水面积小,蓄水量仅为6×104m3,年可供水量30×104m3,而这些景区乃黄山精华所在,是游客必经之地,因此用水紧张。供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排污量的增加,黄山风景区内污水排放主要是生活污水和洗涤污水。

景区旅游分淡旺两季,排水量不均匀,污染物浓度差别很大,并且污染源排放较为分散。黄山景区目前有4条纳污水体,4条溪流的年最大废水承载量为2621774m3,各景区所排出的废水目前的情况下溪流可以承受,黄山景区的水环境受旅游活动的影响不大,在水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但是如果随着游客量和旅游设施的不断增加,无限制地增加供水,将导致纳污水体容量的过饱和,进而导致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水生态承载力大大减弱,水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

2.1.2 黄山景区水环境保护利用措施

黄山目前没有建立山外输水渠道,基本上采取工程蓄水的办法,解决用水问题。景区内充分利用现有蓄水设施,引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减缓供求矛盾。同时,尽量减少在精华景区建坝蓄水,而在景区边缘或更大范围新辟经济可行的水源点,引水上山,解决供水问题。

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是目前黄山风景区减少用水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供水特别困难的景区,如天都峰、玉屏楼等处,已推广使用干厕,对玉屏景区还实施了中水回用处理系统,将沐浴、洗涤水进行有效净化后再回用于座便器的冲洗。如果全山全部实行中水回用,则全山供水可减少1/3,可以满足目前和中长期的用水量,并且减少了随着游客的增加对水生态环境压力。

2.2 旅游活动对植物-土壤性质的影响

由于旅游地植物-土壤对旅游活动的干扰反应较为敏感,通过对旅游地植被-土壤状况的变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活动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旅游影响一般呈辐射状向外扩散,在游览最多的地点,影响向外扩展大约20m。黄山旅游活动以游览观光为主,游客活动主要沿游径及景点展开,由于地势险峻,游客很少进入更远的地段,主要活动范围在距游径5m内,随着距游径距离的不同旅游活动的对植物-土壤干扰程度不同。

2.2.1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草本植物的影响比较显著,步道边缘由于游客活动强度大,践踏行为直接影响了植物的高度,但是由于黄山景区地势险峻,所有的观光活动在步道的附近进行,对离步道10米距离处之外植物影响不大。黄山景区旅游观光区域和旅游基础设施都位于山顶面区,面积是有限的。北海宾馆是山上最大的建筑群,北海宾馆地段的植物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无法达到建筑林木相互掩映的效果。对植被产生影响的还有黄山建设的三条索道,尤其是太平索道,炸山辟峰,对黄山景观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2.2.2 旅游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对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的践踏会使土壤的有机质受到破坏,从而使土壤的肥力受到影响;践踏使游道外缘土壤硬度变大,土壤容重增加,水分含量降低。游客对土壤的践踏程度影响范围主要发生在距游道外缘2m的土壤范围内。从游客践踏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大小的结果来看,土壤板结、裸露所形成的“节”和“链”在游道两侧呈带状或板块分布,土壤中养分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所以旅游活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2.2.3 景区的植物-土壤的生态防护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黄山风景区地形复杂,坡度大,水土易于流失,土壤肥力较低,旅游引起的土壤压实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及植物种子的萌发,践踏以及土壤侵蚀等加剧了养分流失,最终将导致土壤结构性质的改变及土壤肥力的下降,这种干扰的长期存在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3]。目前黄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主要来自于游客正常的游览活动及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旅游设施的建设已受到严格控制,来自于游客主观行为引起的负面影响也基本降至最低,目前主要影响大部分是旅游活动难以避免的,因此,加强景区旅游生态影响效应的研究,提高景区生态管理技术水平应是目前降低旅游干扰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

2.3 旅游活动对动物及其生境的影响

黄山风景区,山高林密,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温暖湿润,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黄山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23种,其中鸟类176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48种,鱼类24种,兽类54种。约占安徽省种类的三分之二。黄山风景区丰富的动物资源,是黄山生物多样性稳定的反映,其种群消长是宏观评价黄山生态系统平衡的最重要因子。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对保护黄山生态平衡和旅游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

根据黄山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对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产生影响的原因:一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景区防治林木病虫害喷洒农药,对鸟类有一定的威胁;三是旅游活动对动物的影响。黄山景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生存、栖息提供理想场所,保护景区自然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黄山风景区在慈光阁游客宣传教育中心,建立了面积200平方米的“黄山野生动物标本展示馆”,为游人展示了黄山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2.4 旅游活动带来的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垃圾、大气污染的危害问题日益引起了重视,固体废弃物处置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中看到,1997-2004年,景区固废垃圾产生量总计34841.03t,平均年产出量4355.13t。1997年固废垃圾产生量最大,为7182.50t。此后的几年,并没有随着进入景区的人数增加而固废垃圾产生量增加,2003年固废垃圾产生量最小,为2742.70t。主要源自对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方面采取了大量有力措施,这些措施有力地控制了景区的固体垃圾的产生量。

表1 :1997年-2004年黄山风景区垃圾年产出量统计表

黄山景区的垃圾成分简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占99.9%,危险废弃物占0.01%。所以在固体垃圾处理的上,主要以回收利用为主,占总量的70%(表2);其次焚烧处理,经环保部门监测,焚烧尾气亦能达标排放。作为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场所--景区外的白亭垃圾场,因受合铜黄高速公路在此通过以及所在地谭家桥镇总体规划调整的影响,最终废止势在必行,重建选址十分困难。所以,景区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必须另辟途径。通过对目前黄山景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现状分析,固体废弃物对黄山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未产生大的影响。

表2 :2004年黄山景区垃圾处理情况一览表

2.5 结论

根据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了解了目前黄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整体来看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在已开发的游览区,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环境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自然灾害和自然退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的改变。本文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

2.5.1 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目前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在纳污水体的水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但是如果随着游客量和旅游设施的不断增加,无限制地增加供水,将导致纳污水体容量的过饱和,水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要对景区水环境采取有力的保护利用措施。

2.5.2 旅游活动对植被-土壤的影响

黄山旅游活动以游览观光为主,游客活动主要沿游径及景点展开,由于地势险峻,游客很少进入更远的地段,主要活动范围在距游径5m内,所以对景区的植被-土壤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植被破坏严重的是山上的建筑和索道,随着改建工程的开始,旅游设施的建设已受到严格控制。

2.5.3 旅游活动对动物及其生境的影响

随着黄山旅游活动的加强,如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建设和游客的增加,使一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干扰,碎化了动物的生境,也干扰了部分动物的生活习性。针对以上的现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4 固体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的发展。必然随之带来大量的垃圾,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环境质量的有力的保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固体废弃物对黄山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未产生大的影响。

3 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黄山风景区旅游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对黄山景区的水环境、土壤、植物、动物及其生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促进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采取主要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控。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颁布相关法律

长期以来,黄山景区就根据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办法和制度。1987年,出台了《关于风景区殡葬管理规定》,1988年,《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批准实施,1989年安徽省人大通过《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6年,安徽省环境保护局批准了《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9年通过了《黄山古树古木保护条例》,2010年提交了对《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修改的提案。另外管委会还制订了《黄山风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黄山风景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10多项管理办法,逐步使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2 开展旅游地的旅游环境监测和评价,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政府环保部门以及景区管理部门的共同协作,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全面管理。通过对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以及动植物的保护等,维护现有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例如景区内部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管理、固定水质监测点的设立、噪声污染警示牌的安放、动植物保护巡逻队的建立等。

3.3 建立旅游目的地环境信息系统动态监控

构建景区环境信息系统,运用GIS技术,构建旅游环境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做到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动态监控[5]。黄山景区的淡旺季的客流波动量比较大,旺季时对景区的环境压力比较大,通过旅游环境信息系统监控,了解游客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分析该时刻旅游环境事件的高发地区。通过环境本底数据的监控,可以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4]。

3.4 建立旅游环境预警系统

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载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旅游人数超载,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建立旅游环境预警系统,通过旅游环境影响和游客密度、经济承载量以及土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关系所建立的函数关系,建立以旅游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的预警模型,通过警情分析,制定旅游环境预警措施,当出现高峰游客激增、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后,旅游环境预警系统可以依照既定的管理和修复措施,对旅游环境进行维护,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旅游地环境恢复原状。

3.5 重视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

加强国民环境教育的开展,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通过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加强景区的环境宣传力度,降低游客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

[1]邹统钎,高中,钟林生.旅游学术思量流派[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宪礼,朴正吉,黄永炫.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旅游的社会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1999(02):65-70.

[3]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张朝枝,保继刚.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科学.2004(04):7-16.

[5]克莱尔·冈恩,特格特·瓦尔.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 MOUNTAIN

HU Shan-feng QIAN Li-ping
(The Tourism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21)

Researching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tourism activities of Mount Huangshan.This article integrate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discussing the changing of water environment、the nature of Plant-Soil、the animal、the solid waste of Mt Huangshan.Evalu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 brought by tourism activities.we should work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issues of laws concerned;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ve Technical to exert strict control over discharging of pollution; setting up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establishing tourism environment early warning system;Appreciating the education and explication of environment.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Spot;Natur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1672-2868(2011)03-0085-05

2011-3-22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2008A115)

胡善风(1962-),男,安徽黄山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图1 :1979年-2009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量(单位:万人次)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风景区黄山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摘牌』
黄山冬之恋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