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罗德斯基的非凡经历有关中国第一部电影创作的早期历史研究(连载-2)

2011-11-16 12:23弗兰克布伦阳艺术学院鲍玉珩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绵阳艺术学院魏世安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布罗德斯基投币

弗兰克·布伦(著) 绵 阳艺术学院 鲍玉珩(译) 北京电影学院 钟大丰(译) 绵阳艺术学院 魏世安(译)

(2)发表于1916年8月27日的《纽约论坛报》上的文章

1916年8月27日美国《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上,刊登和发表了一位名叫考夫曼(Kaufman)的文章,该文章有些是对布罗德斯基电影生涯的吹捧。摘录如下:

(在1916年时)“中国人已经独立自主地拍摄制作影片,已经有五年的历史了,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该产业有严密的组织,而且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关于最早的帐篷式影院,布罗德斯基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有深切的了解,他看到了在中国发展电影业的潜力和可能性,所以他产生了把电影-这个新兴的艺术-介绍到中国内地的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去的想法。“首先,它在一个还不被我们所了解的北方城市(译者注:应该是天津),布罗德斯基搭建了一个帐篷式电影院-当时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剧场,据说可容纳500多观众。布罗德斯基打出了广告-但此时中国人对于电影还是一无所知,观众冷淡,门可罗雀,于是,布罗德斯基就花钱雇用了‘观众托儿’雇人来看电影,他放映了法国的杂耍和布朗科式的西方歌舞片,于是来了不少观众,总算是成功了。”(7)此后,布罗德斯基在中国的几个城市开设第一批电影院-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院。

布罗德斯基逐渐地认识到,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就要拍摄中国人喜欢的影片,首先要写出中国人喜欢的电影剧本,这样,“中国电影公司”(China Cinema Company)就应运而生了。布罗德斯基是唯一参与该企业的美国人,据说该公司的顾问委员会有赖伯辉(Kim Louey O’Hoy, Lai Buk-hoi, 音译)(译者注:此人应该是黎北海), 和冯福加(Fong Fu Gam 音译)等人。该公司有两个摄影棚-制片厂,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每周拍摄-生产一部影片。(7).

上海和香港的制片状况:布罗德斯基亲自管理着设备精良的上海和香港的电影公司,当时雇员有几百人,拍摄了中文影片《慈禧太后》。

有影响的人物:布罗德斯基拍摄的一部影片,几乎在美国公映,据说是一部有12盘胶片的长片,是一部大片,据说拍摄时,中国政府曾动用了六百万军队参加该片的拍摄。(译者注:据说是袁世凯的军政府。)

上海制片厂的负责人:上海制片厂是这两个摄影棚-制片厂中最大的一个,据说当时雇员达三百人之多。

棺材:要指导中国演员进行拍摄影片,有时需要严厉的管制措施。有的演员拒绝拍摄死亡的戏,布罗德斯基等就强迫演员爬到棺材里面,并且让演员在棺材里面呆上很长的时间-有时达36个小时,而且威胁说不听话就永远呆在棺材里面。在这种威胁下,他们成功地拍摄好死亡的戏。

垄断地位:布罗德斯基由于拥有上海和香港的这两个摄影棚-制片厂,而成为了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制片商,他无比骄傲自豪,开始认为自己几乎垄断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电影业。他雇用了几百个影业人员,自鸣得意。

对于中国的偏爱: 布罗德斯基在中国几乎度过了他全部的青年时光,他对于中国特别地偏爱,他掌握了四种中国方言,可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毫无困难地同人们交流。文章说“现在,他说英语全带有浓郁的中国味了。”(8).

第一部在上海拍摄-制作的中国影片:文章说:“从传统的意义来讲,《不幸儿》(The Unfortunate Boy)应被列为第一部在上海制作的中国影片,这部影片包含了足够的美国早期的情节剧电影的成分,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一位中国的卓别林:当时,在布罗德斯基的上海公司里面,有不少优秀的电影表演人员。布罗德斯基说,我这里有一位肯定比著名的卓别林更为幽默的天才喜剧演员。(译者注:我们认为此处指的是郑小秋)。

拍摄电影的情况:从考夫曼的专访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位本杰明•布罗德斯基有很大程度的自吹自擂的成分,当然,这样的叙述文章刊载在商业杂志和报刊上(译者注:“纽约论坛报” 是当时一家著名的商业报纸)作为畅销的商业报刊,偶尔的吹嘘,或过分的夸大,乃至虚假的描述等是有情可原的。我们也认为透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其中一些端倪。比如,说布罗德斯基在中国各地建设了“几十个”电影院,(译者注:实际上不超过八个)…但都是可以拆卸-移动的帐篷式的临时影院,此外,我们还可以得知布罗德斯基的确在香港经营过电影业。

最为荒唐的,可谓是孟乔森式的吹嘘细节(译者注:Munchausen Like,指的是英国的流行作家孟乔森的写作风格—一种自我吹嘘的风格)布罗德斯基说,他曾经调遣过几万名军队供他拍摄。这个情节的确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但是从我们所见到的他制作的《中国之旅》的残片中,可以看到确实有几个较大的军事场面,据说布罗德斯基曾经见过袁世凯大总统,他也曾劝说大总统投资协助他拍摄影片,其结果不得而知了。但是据说袁大总统也同意排遣军队去协助拍摄该片的。(9)

E.补充发现:文献分析

巴伦 孟乔森以及其他后人

1957年向洛杉矶的官方记者内森•阿比金的《阿比金和纽曼》的媒体投递过一份题为《神的国度》(God,s Country)的文章。

虽然这份手稿没有表明确切的写作时间或有关年代的线索,但它毕竟提供给我们一个和布罗德斯基个人活动有关的时间脉络,甚至提及他的口音问题,以及财政拮据和他个人旅行中的探险经历等。(译者注:关于布罗德斯基的个人经历,我们要感谢他的孙女罗妮•汉德森女士在2003年给我们寄来的部分手稿,其中有些部分发表在《香港电影》上,题为《一种跨文化的竞争》(Hong Kong Cinema:A Cross Culture Vie)后来此文被大量的引用。(10)

但是,在布罗德斯基长达280页的个人回忆录的手稿中,有关回忆他在中国拍摄电影的经历和活动的部分仅仅只有11页。虽然,有些部分我们还是能够从史料中查对到的,但他的手稿的大部分比较离奇,缺乏证据,我们一看就觉得是个典型的荒诞不堪的胡说或杜撰的,就像巴伦•孟乔森的东西一样。(笔者注:正如英国文学批评家佛瑞尔•海阔马斯•万和鲁道夫•艾瑞克•拉斯佩(Rudolf Erich Raspe)等所批评的那样:巴伦•孟乔森(Baron Mubchausen)应该对自己的精彩的漫游记(1785)的叙述负责,如果换了他人——即使是那些和他类似、或者以他的名字编写小说的人,都会被人批评为骗子和谎话大师的。(译者注:此处指的是布罗德斯基的回忆录就如同巴伦•孟乔森的小说一样,可信程度不高)

在这篇由布罗德斯基本人所提供的手稿中,布罗德斯基先生曾提到他的第一位太太——虽然很简单地提及——叫“梅”(Mae),其真实姓名叫梅耶•拉包维茨(Mmie Labowitz),我们从旧金山大地震几周之前,即1906年3月13日《旧金山号角报》(San Francisco Call)所刊载的结婚启事中发现布罗德斯基夫人的全名。

旧金山大地震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发生骇人听闻的大地震(有人提出日期应该是1906年5月18日?)。“第一次地震之后,布罗德斯基和他的梅太太都下意识地从床上跳了起来,布罗德斯基抓起几件衣服,马上冲到了楼梯口,他跌跌撞撞地跑下几节楼梯,然后,在此拐弯而跑到了这所饭店外面的人行道上,而他的太太则冲到了楼上,正当她抓起几件贵重首饰从饭店里面飞奔出来时,只听得”轰隆“一声,整个楼房都倒塌了。布罗德斯基全家就如同旧金山整个城市一样,彻底崩溃了。布罗德斯基也彻底破产了。(11)

1906-1909

但是,地震后的几天,布罗德斯基向朋友借了20美元,又重新扬起了新生活的风帆:当时地震之后,遍及美国的旅游者蜂拥而至,来到旧金山去看地震后的废墟都市。但是,旧金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连吃的喝的都成了问题。于是,布罗德斯基就租赁了一块小地,他摆起了一个地摊,专门出售热咖啡和炸面包圈等,买卖不错,他雇用了几个人帮助他“炼摊”,慢慢地,布罗德斯基把他的摊位从一个,两个一直发展到了三十多个,在随后的几周里,布罗德斯基的每个摊位都赚钱赢利了。布罗德斯基接下来又租赁几块土地,在旧金山的万你斯区他开办了商店,商店也开始赚钱,但布罗德斯基似乎对于小买卖不感兴趣,他把几个商店都租赁了出去。“然后,我碰到一个人,他告诉我-他们正在拍摄活动的照片。(译者注:原文是Moving pictures即电影)

布罗德斯基开始和别人投资购买了一台自动投币唱片机。(译者注:原文是Nichelodeon,自动投币点唱片的机器。在此基础上,爱迪生发明了自动投币观看活动影片的电影机。(见鲍玉珩著《当代好莱坞》中的第一章。)此后,布罗德斯基又来到了波特兰市(Portland),他们开始在该市和市郊如斯波刊因(Spokane)等地,开办了几处同样的自动投币唱片机,而且生意不错,当时人们可以花费一毛钱就能听上一曲。(12)

布罗德斯基是一个总不会满足的人,他想进一步扩大他的生意,于是,他奔赴东海岸的纽约,他开始对投币观看电影的电影机感兴趣,也许是天公作美,他又开始赚钱了。他从批发供货商那里买到了许多旧的电影拷贝-胶片,供投币式观影机使用,此后,布罗德斯基又成立了一个电影公司,开始在帐篷影院里放映电影。之后,他又买了一台电影摄影机和更多的电影胶卷和一个较大的帐篷式电影院,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布罗德斯基开始打理行装,他要把自己的家当完全都运到远东中国。(13)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布罗德斯基投币
建筑史话
高贵的友情
投币畅饮(图片故事)
我是白骨精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浅论
放飞诚信的白鸽
布罗德的“背叛”
奇妙投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