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瓢壶》的创作

2011-11-16 08:25张洪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石瓢宜兴浅析

张洪明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浅析《石瓢壶》的创作

张洪明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历代陶艺家承前启后,名家辈出,创新的茶壶造型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有顺天地万物之自然形态而成者,有凭自己创思巧心而成者,蔚为大观。

紫砂壶;石瓢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石瓢壶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故此锅盖拎手演进为石瓢独有之过梁。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此三要素构成了石瓢遗传的DNA基因。作为个人臆断,虽有些异想天开,但求证过程颇是小心谨慎,既见生产实物,又有生活体验。博学的高振宇就创作过一只碓身石瓢,算是例证吧。

石瓢起源之另一说,应自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而将“石铫”改称为“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据清末旗人震钧《茶说》谈到“器之要者”,当属铫。作为吊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所以,紫砂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用。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的石铫壶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梅花一瓢,东阁招邀”,想来这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

《石瓢壶》

《石瓢》壶有如此之多的渊源和内涵,作为一名爱好紫砂壶的壶艺创作这,怎可放弃这一壶型,再三思索,我创作了我的《石瓢壶》。

《石瓢壶》泥色清透,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盖虽是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和边沿有一毫米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要和顺,又突出了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石瓢壶》盖上的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要抓住每一个细部:桥中央是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是个三分之二椭圆;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需耐心才能达成。

壶嘴称为直筒暗嘴。首先注意长短、粗细的比例恰当,自然,不能相差丝毫。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就像是从壶体上生出来的感觉。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看起来有些喇叭形,这是视力的错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冲力有劲,不易涎水。

石瓢壶久盛不衰,还在于壶型优势。自编顺口溜为:“下大上小梯形身,利于聚热和发茶;压盖阔口桥形钮,方便提拎清茶渣;三足鼎立壶身扁,安稳摆置好端拿;壶面宽广宜书画,喝茶品壶才为雅。”

如今,石瓢壶成为紫砂艺人从传统到创新的接力棒,我个人也会不断努力,锐意进取,为紫砂事业发光发热……

[1]《收藏辞典》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砂艺掇英》首次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宜兴紫砂工艺厂油印本1992年4月

[3]《宜兴县志刊伪》清

猜你喜欢
石瓢宜兴浅析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浅析紫砂经典器型“石瓢”的前世与今生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VLAN间灵活互访
“石瓢壶”探艺
浅析35kV隔离开关常见缺陷及处理
浅析“谯”字“酷烈”义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