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的历史渊源(一)

2011-11-17 02:48李梓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12期
关键词:刻瓷刀法陶瓷

李梓源

山东淄博 255129

刻瓷的历史渊源(一)

李梓源

山东淄博 255129

刻瓷的历史渊源

刻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中国的绘画、书法、篆刻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造型艺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独有的民族传统工艺。

刻瓷艺术她渊源于新石器时代及商周的金文、秦汉石文、剥玉。随着陶瓷工艺的日臻精善,陶瓷不单是作为使用品,文人墨客作为欣赏品而珍藏,赋诗题词于其上,为保存笔迹,有人用钻石刻制出,这就是最早的刻瓷。

清乾隆皇帝(1737—1795)爱瓷成 廦 、书写成僖,所赏名瓷常在上面赋诗题字,于是命宫中造办处玉作用钻石照御迹刻出,从而产生了我国早期的刻瓷。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有 乾 隆御题刻瓷(图1—2)。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刻瓷应始于 乾 隆间。

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顺天府府尹陈璧奉旨创办工艺学堂,特设刻瓷一科,聘着名艺匠华法(字约三)为导师,教授三十人。”(清史工商志)后唯朱友麟、陈之光操此业。

其作品被视为珍品,宫中达官无不争藏之。清王朝灭亡后,刻瓷工艺走向民间,民国初年刻瓷一度繁荣。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朱友麟的刻瓷作品曾作为艺术精品参展。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北平市政府秘书处所编纂《旧都文物略》所载:“刻瓷以朱友麟为着世,居北平,设厂馆肆曰‘师古斋’用钻石刻仕女眉目衣褶,用錾刀刻山石树本均极工。皱染处如写纸上,出自天然。吴南愚亦工此技。”(吴南愚无考(图—3))这时期刻瓷发展到镌刻花鸟、人物、山水、草虫,达到一个高的水平。此时,因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刻瓷业每况愈下。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局势不稳,朱氏举家南下,无考。刻瓷于1938年前后第一次消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提出抢救频临消亡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要求后。北京市政府把刻瓷工艺作为传统保留项目,组织抢救。刻瓷老艺人朱友麟、陈之光领衔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展恢复研究工作。中国刻瓷重新到得恢复。(图—4)由于北京是非陶瓷产区,所用瓷器来原有限,发展一直非常缓慢。1957年、1958年陈、朱两位老艺人相继去世,给北京刻瓷造成很大的埙失。1958年后中国刻瓷第二次消亡。

图1-a

图1-b

图2

图3-a

图3-b

1968年青岛石可先生,从史料中得刻瓷信息,对刻瓷深感兴趣,逐对刻瓷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中对刀具、技法作了改进,工艺日趋成熟。石可先生任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期间把刻瓷技艺传其第子郑惠敏。由于种种原因未有发展起来。

1975年夏,山东省领导人高啓 云先生视察淄博时提出:淄博是著名的陶瓷产区,有丰富的陶瓷资源和陶瓷艺术人才,应对刻瓷工艺进行研究、挖掘和开发。淄博市陶瓷公司经理崔永舜非常重视,在淄博市陶瓷公司组织和支持下,很快在淄博瓷厂、博山陶瓷厂开展起来。淄博的陶瓷艺术家对刻瓷工艺进行了挖掘研究,集前人之大成,创造了许多新的工具和刀法及表现形式。把刻瓷艺术发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涌现出了朱一圭、冯乃江、张明文、李梓源、马林、纪荣福等一批刻瓷艺人。从此,刻瓷在淄博兴起。

1982年李梓源的刻瓷作品《鲁青瓷五头刻瓷文具》(图—5)在西德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和最佳成就者称号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给刻瓷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刻瓷的发展。刻瓷艺术人才迅速成长。涌现出像罗晓东、阎先公、董善习、王一君、吕泉、孙兆宝、张彩霞等一批新的刻瓷艺术家。淄博刻瓷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刻瓷作品作为国家礼品流传到世界几十个家和地区。淄博刻瓷以明显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科门,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

图4

图5

刻瓷艺术的民族性和艺术特点

一个民族的艺术风格,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创作流传而形成的。它包含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贯及所处的环境。民族艺术的形成符合艺术构成的科学法则。

世界艺术宝库是一个博大的百花园,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就是这百花园中的朵朵鲜花。要去掉或削弱各个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整个世界艺术就会平淡无奇,黯然失色。因此民族风格就是艺术的生命。

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劳动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自秦汉以后,统一的时间大大超过分裂,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范围的经济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自新石器时期以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艺术创造和积累,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有着博大宏伟的气魄,这种气质在优秀的中国艺术品中时代相传,承上启下,得到了强烈的表现。

刻瓷艺术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渊源于中国的金石、书法和绘画,而融汇了中国各科艺术的精华,以钻刻和镌刻两种手法,一刀一凿,代笔作画,以捻、转、跳、点等刀法及特殊的敷彩方法,使之既有笔墨淋漓之感,又有工笔画精细和似直非直、似虫蛀似屋漏痕浓厚的金石趣味,赋有苍老中有秀润之气,古朴中有典雅之美。艺术的创造了物象的形象和神韵,于瓷器本身体现的内在的美,而刻瓷又离不开这美的条件,所以产生了它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谓之“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也就是刻瓷所表现的简洁、庄重、古朴、典雅的艺术美感。

刻瓷艺术追求美的形式,更注重内在美的精神内涵。方寸之内表现了耐人寻味和博大的民族文化。它的表现不是全盘托出一泻无余,而是高度概括,诗中有画、画外有音、形外有意、意中有情。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得了强烈的表现。

刻瓷所具备的条件

刻瓷艺术它渊源于中国的金石、书法、绘画,而溶汇了各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科门。学习刻瓷就必须具备较深的书法绘画和篆刻功底。

刻瓷属于陶瓷艺术范畴,因此要有一定的陶瓷知识,欣赏和装饰基础。才能在设计、构图、制作等方面有深刻的理解。

一、刻瓷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任何工作,工具是第一性的。刻瓷的工具在刻瓷工作中表现的尤其重要。因为她是由不同的痕迹和排列来表达的艺术效果。瓷的表面硬度为4度,所以必须由高于4度的工具,才能达到在瓷面上以刀代笔作画运用自如的效果。

常用的工具分为以下几种:

(一)、钻石笔:用于刻画线条。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细均匀而精细。多用于工笔人物昆虫等(如图-6)。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二)、合金刀:是指所用的平口刀和锥形刀。此刀为钨钴合金。以YG6为最佳。据笔者的经验YG6韧性好、强度高,可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规格。如 YG6—E518,YG6—E522用直径与合金宽度相同的钢筋,在一端铣出深为15—20mm的槽口,将合金嵌入槽口用铜焊焊接好,刀柄以7mm为佳。

1、平口刀:在砂轮上磨出刀口。平口刀刀刃与刀的两侧为90度角。(如图-7)

2、锥形刀:制作与平口刀相同。在砂轮上磨出锐锥形。多用以刻点。(如图-7)

3、画针:制作方法与锥形刀相同,但柄长为150mm—180mm,适用于在刻线后为加重线的重量,使其有变化。(如图-7)

(三)、钻石铜锡合金磨块:是合金刀在砂轮上磨出刀口后,再用此磨刃。(如图-8)

(四)、锤:用镍烙钢作成。重量一般是75克,柄长在200mm为佳。(如图-9)

(五)、磨具:最好是磨笔,市有售之。磨头各种形式均有市售。如果买不到可用炭化硅棒代之。此工具只用于小的局部如鸟兽的眼部等。(如图-10)

(六)、其他辅助材料如笔、墨、颜料、设色用颜料、调色油、药棉、纸等。

二、刻瓷的刀法

刻瓷本身符合造型艺术的基本法则。它所留下的刀痕就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来组合物象。因此刻瓷的刀法是刻瓷的第一要素。学习刀法之前必须先应掌握其执刀的方法。执刀的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钻石笔的执笔方法: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紧握笔杆的下方,用左手的中指辅助右手运笔,使之沉而稳。(如图-11)

(二)、合金刀的执刀方法:右手执锤,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握刀,无名指支撑与瓷面,掌虚握,用力适中。紧则死,松则懈,因势利导,运与灵活之中。掌握正确的执刀方法后,才能正确的运用刀法。(如图-12)

(三)、握锤方法:右手要握锤的末端,掌要虚,不可握的太死,要富有弹性(如图-12)

图11

图12

图13

图15

刀法运刀之方法,总体可分为钻刻和镌刻两种:

(一)、钻刻:多用于精细的部分。如国画中的铁线描、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琴玄描、吴带当风、人物的发丝、眉须、服饰花纹图案和书画的双勾等。

(如图-13)其刀法可有顺刀。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逆刀则相反逆刀很少用之。因为掌握不当则有损刻笔,初学者不宜用。又有转、折、顿、挫等方法,与中国工笔画用笔无异,可在练习中体会理解。

(二)、镌刻:顾名思义就是用合金刀、凿刻制。其用刀的方法又分顺、捻、转、跳、点等方法。在用锤上又分轻重缓急,两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分别述之:

1、顺刀:有与钻刻不同之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为顺刀。

2、逆刀:自左而右、自下而上为逆刀。

3、捻刀:发力于腕部,用力于手指,以左手无名指为支点,向正反两方向捻刀。使刀痕形成半弧型,多用于翎毛走兽、羽毛和毛的表现及枝杆的转折等。(如图-14)

4、转刀:发力于肘,以腕为支点,表现弧度较大的线,这于绘画书法有异曲同工之意。(如图-15)

5、跳刀: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表现手法,不是以刀刀相连而是有意到刀不到之表现手法。

6、点刀:就是以点的深浅疏密表现物象。如刻人物肖像的面部结构,衣服的厚重质感。(如图-16)

三、刻瓷的步骤

刻瓷的步骤由于表现物象的不同,人的水平的不同有不同的步骤。初学者可按选择器皿、构图的设计、落稿、刻制、调整、设色等步骤进行。

四、选型

陶瓷器皿的选择是很重要的,陶瓷本身有他的独立的审美视角和装饰要求。而刻瓷本身又是以陶瓷为创作基础,所以选择造型和创作内容密切相关。首先看所选择的器皿造型质地、釉色来决定创作的内容。由于刻瓷艺术的定位,应多选陈设瓷造型的器皿。力求造型、质地、釉色、内容和技法的完美的结合。以适应人们审美的需求。

五、构图

陶瓷的器皿确定之后,可着手创作。陶瓷本身有着自身的美,所以在画面创作时构图上要求简洁、庄重、典雅,要尽可能给瓷面留一定的空间。所谓的“瓷赖画而显,画赖瓷而传”。便是此意,千万不可满而不透,给人以压抑感。刻瓷艺术的创作由于不同的器皿,构图的要求不同,首要一点就是有思想性,就是由健康思想来表现,既憧憬着眼前的美境,又要看到未来、幻想,引导人们追求美的作用。其结构上要有开合、起、承、转结、虚实、疏密、宾主等关系。

图16

(一)、开和:就文字意义上说开就是开放,合就是合拢,要首尾呼应。

(二)、起、承、转、结:简单说就是有起(开始)中间要有变化与结之间要呼应,(转、承),使构图较完美。(如图-17)

(三)、虚实与疏密:是指东方绘画画材的排布而讲的。西画讲的很少,不如中国画讲得深入,中国画有自己的艺术规律,有它特有的民族性,如京剧不同布景,为的是更能突出主体,从刻瓷的虚,就是画材外的空白为虚。实就是画材,要求要明豁,更有联想的趣味。(如图18)

(四)、疏密与虚实是有区别的,有人往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疏密是指画材排比之距离、远近,而虚实是指画材的有无。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如图-19)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五)、宾主:这是指表现主体和辅助主体画材。(如图-20)鹰为主体,是主,石和松是辅助主体的是宾,宾是为更能突出主体,而不能宾主颠倒。

六、落稿

画面确定后,可着手落稿。要画出她的笔墨气、韵、神,一丝不苟,不可懈怠,要反复推敲,几经易稿,力求完美,否则一刀落定难以改之。

有的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刻时不起草,一刀代笔,直接在瓷器上创作,这与绘画、书法、镌刻一样,异曲同工,只是在瓷面上留下斑斑刀痕,一经敷彩,豁然醒目,“可谓神奇不可思议”令人叹为观止。

七、刻制

画面落定后,要对画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刀法的运用,然后大胆的落刀,灵活的运用各种刀法,使各种刀法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力求刀法变化丰富,注意用刀的轻重缓慢,做到刀刀和谐,节奏感强。刻完之后要仔细收拾,做到一丝不苟。

八、敷彩

敷彩用的工具和原料:

工具:耐油毛笔、油画笔、药棉和较吸油的纸片。

颜料:油画色和经特殊加工的中国画颜料及调色油。因中国画颜料特殊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加工后又不容易保存。因此,目前市售上海产油画颜料,色彩丰富、耐久、使用起来方便。因此目前多用此种颜料。

敷彩:一般要求根据画面有浅到深,有色到墨,逐渐加重。用耐油毛笔或油画笔根据画面刀痕的不同进行填涂。要求要厚薄适中,太厚就会掩盖刀痕,太薄则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而且时间长容易被擦掉。填好色后用吸油的纸平擦,多余的颜色被擦掉即可。头像和西画的敷彩较为复杂,黑白头像在刻完后用极淡的墨黑用药棉轻轻的平涂一层颜色,越淡越好,基本效果能看出为佳。再由深到浅,由暗到明逐渐加色,仔细收拾,直到完全达到理想的程度。

敷彩要与刀法密切结合。突出刻瓷的特点,达到既有工笔的精细又有笔墨淋漓的效果和浓厚的金石趣味。

现在有的人仍然沿用古人的敷彩方法。就是用中国画的墨和水彩敷彩法,干后涂上一层蜡来封罩再把多余得用刀片刮掉。这种方法不能在一般环境下保存,更不能用水洗刷,因为用水冲刷容易把蜡泡起把颜色冲掉。随着刻瓷艺术的发展这种手法已经基本不用了。在敷彩后还要对不足的部分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完美。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刻瓷刀法陶瓷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刀法
刻瓷艺术浅谈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民间工艺介绍(二十三)
陶瓷艺术作品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