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评估研究综述

2011-11-20 03:16向远媛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
新世纪图书馆 2011年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评估指标

向远媛(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

图书馆评估对促进图书馆发展、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具有指导意义,一直是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对图书馆评估研究的相关文献,将图书馆评估研究的主题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图书馆评估定义的理论探讨

现代图书馆评估理论形成以来,图书馆评估概念出现了“管理方法”说、“绩效测度”说、“诊断活动”说以及“全面测评”说[1]。其中绩效测评或者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主流观点,即评估图书馆的服务和开展其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并评估图书馆为其投入所配置资源的效率[2],简言之就是关注图书馆投入与产出及效率的评估。有学者在对国际图书馆评估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成效评估(Outcome Assessment)的概念,这是以图书馆⒚户为中心,关注图书馆服务影响和效果的评估,包括对⒚户行为、态度、技能、知识或条件的改变[3]。

2 图书馆评估的主体探讨

评估主体是基于一定目的主动实施评估行为的实体,我国目前专门研究图书馆评估主体的文章较少。黄如花和宋琳琳[4]介绍了国外图书馆评估的经验,根据图书馆评价的性质和目的的差异,将图书馆评价的主体分为政府机构、图书馆行业协(学)会、各类图书馆、用户和第三方机构等五种类型。而第三方机构如科研、商业机构的评价具有职业化优势,且不易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限制,应予以加强。徐云,许蕾[5]介绍了日本大学图书馆的评估主体经历了从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第三者评估到认证评估的过程,其中认证评估是与评估大学无关、经文部省大臣认可的由认证评估机构进行的第三者评估。可以看出,目前国际评估主体主要是自评、外审和第三方独立评审。而我国评审主体是行政部门,较少进行自评,尤其缺乏第三方独立审计评估,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是未来评估主体研究的重点。

3 图书馆评估的客体探讨

评估客体是指“在评估活动中的被评估对象”。客体包括馆藏资源(电子、印刷)、应用技术、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管理以及用户等[6]。综合一些文献内容[7],总结出图书馆评估客体主要分为以下五类:信息资源评估、信息服务评估、图书馆自动化及技术应⒚评估、⒚户评估、图书馆管理评估。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评估的客体逐渐转移到数字资源馆藏和以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上来。乔欢与马亚平[8]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评估客体,包括数字图书馆实体和数字图书馆相关现象的评价。数字图书馆实体是研发项目和运行中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相关现象主要分为数字图书馆中的不同使用现象,对不同工具的评价,对不同服务质量的评价,对评价体系、评价框架的研究以及对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的研究。虽然各类研究对图书馆评估客体的总结都不相同,但仍能从中发现相似之处,即都涵盖了图书馆组成的“五要素”。

4 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编制

4.1 基于数字资源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在介绍国外主要电子资源和服务评估体系方面,一些研究文献[9-12]介绍了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电子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项目,从不同角度比较了国外主要电子资源评估体系ISO/TR 20983、ISO2789标准附录A、ARL E-metrics和EQUINOX,并比较了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虽然这些研究项目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列出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数值可由软件或人工统计计算得出,保证了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在研究本国电子资源评估体系方面,肖珑和张宇红[13]的研究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探索性文章之一。该文在电子资源利用率与成本核算的基本思路上,详细介绍了电子资源评价体系指标,主要包括数据库内容、数据库检索系统、数据库利用情况、数据库成本评价和数据库商服务五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具体的评估指标。该指标对电子资源订购前和使用后的评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未能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后,出现较多相关文章[14-17]研究具体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数字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数字资源利用情况、提供商服务、数字资源价值与成本核算为一级指标,具体评价事项为二级、三级指标,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二级、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行排名,建立评价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指标体系。

在验证指标体系对我国图书馆的适用性和个案分析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刘文梅,康淑娟[18]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总结出22个指标,在“211”高校图书馆的适用性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并认为该指标适合我国国情。朱良杰[19]介绍了StatsQUAL系列评价工具对海南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启示,其引入用户参与的理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方式和全面综合评估与小巧灵活的多种专项评估相结合,对该省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唐琼等[20]利用LibQUAL+TM模型对广东省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统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三所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如果高校图书馆系统能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实际状况对LibQUAL+TM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建立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备的基于用户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及标准,并在实践中应用推广,将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基于服务和用户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以美国为代表的从用户期望角度的服务质量评价实践LibQUAL+TM,该评价体系以SERVQUAL为基础,从用户感知与期望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服务效果、图书馆环境、信息获取、用户个人控制、信息素质为一级指标反应图书馆服务质量及服务效果的内涵。同时,又用30个问题作为二级指标反应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的评价[21]。

金胜勇和周文超[22]提出以人为本是面向用户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并建立了公共图书馆配置及影响力、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硬件设施、服务工作为一级指标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同时,从用户是否“熟悉”图书馆和是否“满足”资源和服务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的二级指标。虽然这种评估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但唯用户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质量标准的认识论假设是否成立值得探讨;一些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也有待于验证。

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采用《普通高校学校评估指标》评估图书馆整体建设情况。该指标虽然涉及读者服务方法,但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和量化指标的模糊,对图书馆评价侧重于对办馆条件、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的评价,缺乏对工作内容和实质成效的评估。

5 图书馆评估过程和方法研究

5.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Analytical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该定量方法通过建立判断矩阵,求出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进行排序和一致性检索,构建图书馆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权重[23]。

5.2 联合分析法

联合分析法最初是被应用在商业和销售领域来调查用户喜好的调研方法,后由德国学者引入来评估图书馆服务,并创建了ProSeBiCA计划。通过联合分析法,了解评估用户潜在的需求,然后判定未来图书馆服务可能的发展方向[24]。

5.3 平衡记分卡法

平衡记分卡法是将图书馆绩效评估分为组织愿景、投入产出、读者服务、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5个部分,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即期数据和未来期望数据的对比,明确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方向[25]。

5.4 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经济价值评估方法是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资助的《Measuring your Library's Value》书中所提出的一种图书馆价值评估新方法。这一方法立足图书馆的立场,引入直接效益、间接效益、消费者剩余等经济学的概念,通过调查访问、用户—服务矩阵等统计学方法对图书馆的价值进行评估,并提出图书馆具有经济效益的观点[26]。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简称CVM)。指的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者一种支付方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获得某种物品或服务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简称WTP),消费者希望获取最小补偿货币量才愿意放弃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称为接受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简称WTA)。该方法通过直接向调查者询问愿意支付价(WTP)和愿意接受补偿价(WTA)从而最终得到公共物品的非使用价值[27]。

(2)消费者剩余法。该方法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种商品或服务,其实际付出的价钱与心目中对该商品或服务赋予的价格之间的差值。在评估公共图书馆效益时,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图书馆服务的市场替代品的价值。如图书、杂志的出售和出租可视为借阅服务市场的替代品,并用该市场替代品的价格计算相应图书馆服务的价值[28]。

(3)时间成本法(TimeCostsMethod)。该方法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人们在利用图书馆时所获得的好处至少要等于为了获得这些服务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该方法通过调查用户为利用图书馆花费的时间,参照用户的工资水平,即可计算出花费时间的成本价值,然后反推出图书馆服务的价值至少不会低于用户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虽然该方法为评估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但由于较难准确收集用户利用服务的时间总量,以及不同人群的时间成本存在差异,一般作为消费者剩余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的补充方法来使用。

6 结语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评估研究逐渐深入,评估理论不断发展,评估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方法不断丰富,但缺乏实证研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科学论证和适用性测评,对投入指标选取偏多,对产出以及成效指标重视不够;定量指标选择种类较多,但缺乏定性指标;评估指标的选择存在着角度雷同,难以量化,不便在实际中应用的缺点;一些指标体系标杆不突出,缺乏通用性和系统性。图书馆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最终的受益者是用户而非图书馆组织机构,应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和价值理念,针对图书馆工作的目标和实质内容,提升评估标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准确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

参考资料

1 成东娥.图书馆评估概念辨证 [J].情报杂志,2007(7):99~104

2 ISO11620,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S].1998ed,2003Amd1

3 张红霞.国际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绩效评估与成效评估——两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179):78~85

4 黄如花,宋琳琳.论图书馆评价的主体[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5):34~44

5 徐云,许蕾.日本大学图书馆评估与大学改革刍议[J].现代情报,2008(8):194~199

6 姜晓曦.2007年国外图书馆评估方法的应用和进展[J].图书馆建设,2008(11):106~109

7 金胜勇,贾东琴.1999-2008年我国图书馆评估研究述评——对图书馆评估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80~88

8 乔欢,马亚平.数字图书馆评价客体解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7~12

9 史继红.国外电子资源使用绩效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7(7):120~122

10 张宏玲.国外数字图书馆馆藏使用及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述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63~69

11 刘文梅.国外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述评[J].津图学刊,2003(6):37~43

12 张玲,孙坦.电子资源使用评估与E-Metrics[J].图书馆杂志,2005,24(3):24~27

13 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92~95

14 张李义.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68~71

15 刘洪,等.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9,27(1):23~26

16 张晓静,郭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及方法[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155~158

17 向英明,谭艺曼,林欢.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23(1):26~29

18 刘文梅,康淑娟.我国“211工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13~18

19 朱良杰.StatsQUAL主要评估工具对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0,30(2):145~148

20 唐琼,等.基于LibQUAL+TM的广东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63~69

21 张玲,孙坦,黄国彬.国外数字图书馆评价实践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2):131~134

22 金胜勇,周文超.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11~16

23 魏铁进.图书馆评估中的AHP方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86~89

24 姜晓曦:07年国外图书馆评估方法的应用和进展 [J].图书馆建设,2008(11):106~107

25 周军兰.平衡记分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4(6):98~100

26 曹磊.换个角度看图书馆价值——《Measuring Your Library's Value》读后感[J].图书馆建设,2009(8):94~97

27 殷沈琴.条件价值评估法在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07,26(3):7~10

28 孙冰.国外公共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方法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69~72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评估指标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构建市(区)人才发展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