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大州”迈向“工业强州”

2011-11-20 05:22本刊赴黔西南专题采访调研组
当代贵州 2011年15期
关键词:黔西南黔西南州西江

文/本刊赴黔西南专题采访调研组

从“资源大州”迈向“工业强州”

文/本刊赴黔西南专题采访调研组

4月24日,兴义市政府与中国民营企业十强之一的太平洋建设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采取BT(建设—转让)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由太平洋建设集团投资约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该市“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硬件环境,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黔西南工业发展与招商引资大潮涌动的一朵闪亮浪花。

仅今年第一季度,黔西南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实现70.4亿元,产销率达98%;工业投资完成32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26.6%。全州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62个,到位资金31.18亿元,同比增长42.24%。其中省外、国外、境外项目84个,到位资金24.6亿元,同比增长232.4%。

“工业强州”路径选择

黔西南因水电、煤炭、黄金资源富集而享有“水墨金州”美誉。全州河流100多条,可开发水能资源发电量1000万千瓦以上,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电东送”重要电源基地、电力枢纽和通道。矿产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类型多样,已探明矿产40余种,其中煤炭远景储量196亿吨以上,黄金远景储量1000吨以上。

黔西南已经从最初的资源粗放开发转向依托丰富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水火并举,大力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实现水火互济,积极争取在风能等新能源开发上取得突破。加快煤炭资源勘探步伐,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大力实施兼并、重组、整合、组建煤炭企业集团,减少煤矿数量,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依托优质煤炭产区,加快推进煤化工项目,重点发展煤气化、煤焦化、煤制电石原料及余热废渣废气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加大黄金原生矿的开发力度,发展黄金深加工产品;加大对铁合金、金属镁和电解铝产业的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

黔西南州制定了“十二五”六大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制药业成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图为国内大输液单产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彭朝鸿/摄)

工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让历史选择了“金州”黔西南,而“工业强州”的路径选择,则会让黔西南人创造新的历史。正如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所说,“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是州委、州政府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缩小差距、赶超别人的重要途径。”

园区建设彰显“洼地效应”和“聚集效应”

按照《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黔西南将实施园区集群集约发展。目前重点规划了普安青山煤电化园区、兴仁巴铃煤制油气产业园区、兴义万屯煤制甲醇产业园区、晴隆沙子农特产业聚集区、册亨巧马生态工业聚集区等。

目前,黔西南正加快各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条件的园区,配套建设标准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对园区企业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做到园区办事“零障碍、优服务”。推动引导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园区的“洼地效应”和“聚集效应”。立足各园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围绕产业链上的优势环节,大力培育几个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带动一批产业关联性较强的配套、协作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聚集,不断延长重点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招商引资为工业发展打造资金引擎

如何工业化?就是走三条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建好工业园区,重要抓手就是招商引资。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龙长春这样说道。

“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均30%的增速,总投资应超过2350亿元,预计5年间国家投资该州基础设施建设大约是1300亿元,余下1050亿元就得靠企业靠产业来投资;必须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黔西南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意见》和《领导干部带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及奖惩办法(试行)》,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带头招商。积极参加各类重大招商活动,截至目前,全州共纳入重点调度和跟踪落实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408亿元。去年下半年,全州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6个,到位资金40.94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省外、国外、境外项目71个,到位资金23.28亿元,同比增长54.6%。今年第一季度,全州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62个,到位资金31.18亿元,同比增长42.24%。其中,省外、国外、境外项目84个,到位资金24.6亿元,同比增长232.4%。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16804平方公里,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册亨、望谟8个县( 市) 。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2010年末总人口32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州境内黄金资源丰富,8县(市)都有黄金,以“水墨金州”享誉中外。2010年生产总值为324.52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124.84亿元,同比增长17.6%。

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实、落地好,特别是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去年底集中开工22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元。今年又相继开工了兴义清水河200万吨旋窑水泥、册亨南华糖厂、贞丰金州造船厂等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此外,花卉产销一体化基地、普安红碎茶、顶效胶合板及木质别墅等一批境外、国外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央企签约项目、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招商项目等正在积极跟进加紧促成,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产业尽快开工建设。

谋划跻身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一极

2010年6月,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培育西江上游经济区,形成省域经济增长点。2010年7月,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培育西江上游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西江是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沾益,依次为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等河段,广西象州县石龙以上为西江上游,西江上游经济区包括了我省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黔南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黔西南州正处于该经济区的关键位置。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该经济区将成为大西南开发的重要轴带,成为黔中、滇中、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的连接带。黔西南正积极筹备,请求我省加强与滇、桂两省(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建设等工作,将培育西江上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黔西南自治州成立于1982年5月1日,在30个自治州中,黔西南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建州初期的挂末位置升至第9位;2010年州府兴义市在第十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中跃升至第35位。

黔西南州锐意进取, 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6%以上,2015年确保实现660亿元以上,力争超过700亿元,奋力突破8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4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2%。

今天, 324万黔西南人民正在“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贵州精神的鼓舞下,突显“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州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紧紧围绕“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扩大内需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扩张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抓项目建设、强科技创新、促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撑,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区域间协作为强大动力,早日实现黔西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园。

(采访调研组成员: 王健明 孟航宇 谌贵璇 郭娟 执笔:孟航宇)

猜你喜欢
黔西南黔西南州西江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田野里,丰收忙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特大桥上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会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诗书画苑
风吹黔西南
双城同唱西江魅
——粤桂手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