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写作指导的几个误区

2011-11-29 07:58徐宏华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8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作文教师

徐宏华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解决了大量作文教学实际问题,为作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指导思想、教学方式等存在的偏差,当前的写作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一、重评讲,轻指导

在功利性教学思想的驱使下,阅读教学重于写作教学的思想仍然大有市场,写作教学的时间和效果都大大“缩水”。写作前的指导没有训练目标、重点,更没有训练的连续性。大部分教师更注重批改时妙语连珠,评讲时机巧百出。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作文教学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写作水平原地踏步。

上课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调查、判断、分类,把握学生写作最近发展区,使教学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上作文指导课时,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写作要求、写作目标,训练内容的设定与安排也应该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原则,明确各个阶段的写作能力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指导和训练。

二、重技巧,轻感悟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生会写作文,大多数教师侧重于把它看做是一项“手艺”,仿佛是电脑编制程序一般,写作成了工业流水线中的一条,学生则成了掌握熟练技能的操作工。但是,许多人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区别,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靠别人提供材料,作文则靠自己提供材料。模具般写作指导让原来动态的写作过程蜕变为静态的组装过程,这恰恰是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个性的根源。

写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写作素养,这个过程不是教师通过讲授技巧就能达到的。因此,中学作文教学要戒除“写作技巧至上论”的影响,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一位教师在执教以“观察与联想”为主题的作前指导课时,以观察一束鲜花为引子,让学生明确观察需要多角度,又联系教材配套读本中季羡林的《夹竹桃》一文,引导学生赏析品评文中夹竹桃静态的色、形、香,月下动态的“迎风弄姿”,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春游天目湖(本地著名景点)的视频,互动交流后进行感悟写作。这节写作指导课让学生多了灵性,多了创造,少了循规蹈矩,少了千部一腔,真正享受着写作创造的喜悦与满足。

三、重形式,轻实际

教学活动必须讲求实效,教学设计不仅要有漂亮的形式,更要有扎实的内容。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作前指导课,教者的语言精练流畅,教学环节设计循序渐进,读、议、改、写,环环相扣,尤其突出的一点是她所选用的大量指导素材,均来自于学生的习作。

可是在修改扩写这一环节中,她选用了一则学生习作中关于钓鱼的片段,虽然教师基本素质不错,也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但效果不佳。有些学生苦思冥想,无从下笔,有些学生偏离重点,不着边际,有些学生修改得当,却又不够生动。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教师的指导失误,而在于这则材料中钓鱼的经历只有少数同学有过亲身体验,而且绝大部分还是男生。这样的修改扩写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还是有着一定距离。若能在注重形式的同时,选择学生十分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考试之后……运动场上……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后……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这个课例提醒我们,写作指导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写作的欲望。

四、重课内,轻课外

有这样一组发人深思的统计数据:在102篇学生的习作中,出场次数最多的古代人物是司马迁、屈原(13次),苏轼(11次)文天祥(9次),最热门的外援——霍金、保尔出场次数平均为10次。通过以上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既少读书积累又少经历阅历,写作时只能是闭门造车。

每个教师都知道:语文是个慢工活,写作更是如此,特别需要课外持久的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文章应该怎样写的答案”。课堂只是学习写作的一个点,课余才是学习写作的广博的面。阅读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不能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

平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进行广泛而自由的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诸如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科技克隆、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都可以成为写作资源。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引进新的思维和方法以推动它的变革和发展。让有效的作前指导为学生插上写作的翅膀,自由地在创作的天空翱翔!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作文教师
最美教师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