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鬼”文化

2011-12-01 07:24陈陆翠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中日恐惧差异

摘要: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刻意追问“鬼”这样一个事物是否真实存在,但它又确实以各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对中日“鬼文化”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因为国度的不同,对“鬼”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鬼”它其实就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剖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性的本质与需求。

关键词:中日 鬼文化 差异 传统鬼节 恐惧 发泄

作者简介:陈陆翠,1984.06.19,女,江苏如皋人,本科;现在职称: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96-01

“鬼”在科学技术发展空前的今天仍然是一个无法印证是否真实存在的事物,但有关“鬼”的一些观念、信仰却一直存在着,并或多或少的在某个时期,某个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我们不该逃避“鬼文化”,因为它是人性的一个折射点。透过“鬼文化”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思想、灵魂以及行为。

因为国度的不同,对“鬼文化”的定义自然也有所差异。以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进一步去探究两国国民的心理特征。

(一)传统观念的比较

1、范畴的不同

到底什么是鬼?在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魄随肉体而毁灭,而魂则离开肉体变成“鬼”。所以,中国人眼中的鬼一般是指人死后的灵魂。中国人所说的“妖魔鬼怪”虽都属灵异之物,却分属不同类别,这点与日本有所差异。在日本,鬼除了包括人死之后的灵魂之外,也包括妖怪等。

2、形象的比较

中国人观念中的“鬼”通常是没有影子、浑身冰凉、看不见腿、一袭白衣、长发零乱、风一般飘行。而在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骷髅常常是鬼的象征。

在日本,除了有雷同于中国白衣无脚长发鬼的形象之外,还有长角、大口、尖牙的兽类形象,也有以河童为代表的妖类动物形象。另外还包括植物、动物,较具代表性的有狐狸变成的美女鬼。这在中国,被称为“精”而不属于“鬼”的范畴。此外,在日本一些影视作品中面无表情的小孩通常也成为鬼的象征。

(二)与“鬼”相关的传统节日比较

中国与“鬼”相关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1)清明节:这是扫坟祭祖的日子,同时也要祭祀野鬼。民间称之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2)七月十五:又叫“鬼节”,是比清明节更隆重而热闹的鬼节。

(3)地藏节:俗传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的诞日。这一天在街巷地上及居家的庭院内,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在地藏王殿聚集各地信徒酬愿烧香,席地露坐,俗称“坐夜”。另要烧纸祭野鬼,共庆地藏王生日。这一天一般不祭祖。

(4)十月朔:即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与清明节一样,也要抬着城隍神像出巡祀孤鬼,并“送寒”。

日本与“鬼”相关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1)盂兰盆节:其实此节是源自中国,不同的是,日本比我国更重视这个节日。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据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落入饿鬼道的母亲,在每年的阴历七月半,要给鬼供奉各种食品。这个节日在日本传播很广,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在阳历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让其和生者一起生活4天,再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是这一活动的顶峰。

(2)彼岸:春分、秋分前后7天时间。这期间祭祀先祖亡灵,举行佛事,前往扫墓。

(3)追傩节:这是二月初的节日,代表了漫长冬天的终结。在这个节日的晚上家家户户会撒豆,用豆子来驱赶魔鬼,迎进福神。

(4)春分:3月20日左右,旧称“春季皇灵祭”。这天是天皇祭祀祖先的日子。平民老百姓也会在这个日子去扫墓,做汤圆或糯米饭团,祭祀自己的祖先。

(5)5月5日。旧称端午节,现作为男孩子的节日。在这天凡是家里有男孩的家庭都会在自家的屋顶上升起布制的鲤鱼旗,俗称鲤帜。然后在大门上插上菖蒲叶,室內挂上钟馗驱鬼图,也会和中国的端午节一样包裹粽子。

(三)影视文学作品的比较

近年来,日本鬼片风靡全球。以《午夜凶铃》、《咒怨》为代表的影视作品曾让无数的人因害怕而失眠。为什么日本鬼片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概括起来应该就两个字——真实。中国刻画“鬼”的影视作品通常通过夸张的化妆,衣着等塑造出一个虚幻而丑陋的鬼形象。而日本鬼片中的演员大多是俊男美女,没有太过夸张的外表,却有着和心理疾病患者一样的表情。

为什么真实了反而更可怕?人本来就是现实的动物,打扮的再夸张,但怎么看都不真实,内心就会腾升出这是假象的思想。而日本鬼片却让人感觉到片中的情景随时会出现在自己身边。鼓起的被窝里;每天使用的衣橱里;下雨天已经空无一人的学校操场上;跳动的电视屏幕里;窗外树影婆娑的背后……恐怖似乎真的无处不在。

中国的鬼片注重外表,而日本鬼片更注重心理,利用制造心理恐怖来渲染气氛,把片中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传染给了每一个观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们巧妙的激发了人们内心最恐怖的元素——自己吓自己,他们会用声效将故事压抑的气氛一再推向制高点,都还不曾见到“鬼”,心中就早已蒙上了极度恐惧的阴影。

在日本鬼片里没有正邪,没有逃离的可能。好像一个轮回,永无止境地绝望、壓抑直至崩溃。日本导演们之所以能构思出如此接近意识形态的恐惧,与日本现实生活的节奏有着莫大的关系。繁重的礼数、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日本人表面看起来非常有条不紊,但内心却充斥着对现实压力的叛逆感。电影里的恐怖元素正是日本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宣泄。

通过对两国“鬼”文化的探讨,不难发现,“鬼”这样一个以意识形态存在的事物,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类的思想里、生活中。它的存在,是人性的一种信仰,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人性的本质与需求。

猜你喜欢
中日恐惧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恐惧的对立面
浅析中日同传技巧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