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口译中的笔记语言研究

2011-12-25 12:21天津科技大学吴晓龙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源语记笔记英汉

□天津科技大学 吴晓龙

英汉口译中的笔记语言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吴晓龙

口译任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笔记。本文以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天津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英语专业口笔译方向的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讨论了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英汉口译中,译者分别使用源语(英文)和目的语(中文)记笔记,口译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源语(英文)记笔记对译者口译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然而,采用目的语(中文)记笔记使译者口译质量明显下降。

笔记;语言选择;英汉口译;实证研究

一、引言

口译是以一种语言对用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因此,口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而在译者对源语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记忆显然是前提。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车文博1986:403)。口译依赖的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在口译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鲍晓英,2005)。“一个人的短时记忆最多只能容纳下一组由六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梅德明2003:24)。“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句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是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听辨词汇信息”(桂诗春1998:96)。大脑语言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笔记是临时弥补短时记忆不足的辅助手段,是译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口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记录的好坏(艾赫贝尔,1995)。可见,对影响译者笔记的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就成为口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笔记中语言的选择,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钟述孔(1994)和朱佩芳(1995)认为,口译笔记的语言最好选择目的语(译文语言)。沈素萍、陈苏东(2004),郭英娜(2005)在他们的研究中,鼓励译者在英汉口译中多运用目的语(中文)记笔记。但是,Daniel Gile(1995)反对用目的语记笔记。Gile认为,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会增加译者的认知负担,因为译者听辨本身的任务就要耗费许多认知容量,不必因为笔记语言而增加译者的认知困难。事实上,在实际口译过程中,译者有使用源语记录笔记的(Andres,2002;石卉,2009),也有用目的语记录的(Szabó,2006),还有用两者混合形式记录的(Dam,2004)。

二、理论基础: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在口译复杂的认知实践中,译者同时涉及源语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等几方面的脑力工作。那么,译者如何在一心多用时降低脑力负担来保证口译质量呢?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者Daniel Gile在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基于两个理念:第一,口译要求某种脑力能量,而这种脑力能量是有限的。第二,口译会占用几乎所有的脑力能量。在某些情况下,口译要求的脑力能量甚至大于所有的脑力能量,进而口译质量开始下降(Gile,1995)。

Daniel Gile(1995)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Phase ICI=L+N+M+C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IICI=Rem+Read+P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Daniel 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人的脑力总量是有限的,同时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脑力。

在口译第一阶段,如果译者在某环节投入过多精力,其他环节得到的注意力就会减少,任何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口译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译者熟练分配和协调各环节所需的脑力,只有做到对输入信息理解正确,笔记清晰完整,才能保障第二阶段的产出。

在第二阶段,译者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只需回想起笔记里的信息点代表的具体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无需分配大脑注意力来完成信息的接收、解码和记录。

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清晰地阐述了交替传译的过程,具体提出了其中涉及的技能。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不难看出,其中最主要的技巧还是笔记技巧,它处于交替传译两个阶段的核心位置,作为线索可以把两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主要是针对口译笔记选择源语(原文语言)或目的语(译文语言)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即采用口译的原文所用的语言记笔记对英汉口译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以及使用口译所用的语言记笔记对英汉口译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1.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对象为天津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口笔译方向三年级的42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32人。参加本实验研究的所有学生已通过2010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所有学生刚刚学习了一学期的口译课,了解口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研究材料

本研究主要选用场合正式,语速中等的讲话。讲话内容浅显易懂,对于每位研究对象来说不存在理解范围之外的内容,因此可以避免译员因个人知识面的差异而产生口译结果的不同。讲话内容虽然简单但含有一定的信息量,需要译员依靠笔记的帮助,顺利完成口译任务。以下是两份研究材料基本情况说明。(详见表1)

3.实验过程

实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要求学生先后完成两项英汉口译任务。对比表1中两份材料的基本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材料2在每一项参数上都要比材料1简单。因此,任务1要求学生用源语(英文)记笔记,任务2要求学生用目的语(中文)记笔记。为了确保本实验的客观性,严格控制口译时间,本实验参照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英语三级口译考试的口译实务测试形式,所选用的语料中间根据段落长短不同分别有1-2分钟的停顿时间,要求学生在停顿时间内完成口译任务。

表1研究材料基本情况说明

4.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验前,研究者事先不告知受试实验目的,只

是告诉他们进行实验,并对他们的口译进行录音。实验结束后,对受试两项英汉口译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依照受试实际完成的句子总数、复合句总数、关键词数打分,鉴于他们是非职业译员,他们的口译只要忠实于原文就可以得分。然后,将两项口译任务得出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受试分别用源语和目的语记笔记的口译结果。

四、结果与讨论

表2是受试分别使用源语(英文)和目的语(中文)记笔记口译任务完成情况对比。总的来说,受试用源语记笔记口译效果要好于他们用目的语记笔记的效果。受试用源语记笔记NS(句子总数)和NCS(复合句总数)完成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他们用目的语记笔记NS和NCS完成的准确率(NS:48.89%>40%;NCS:47.23%>33.33%)。同时,不难看出两项任务中受试NKW(关键词数)完成的准确率(任务1:57.34%;任务2:66.45%)均高于他们NS(任务1:48.89%;任务2:40%)和NCS完成的准确率(任务1:47.23%;任务2:33.33%)(见表2)。这说明受试听到并记住部分关键词,然后把关键词译为目的语。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受试即使记住部分关键词,也未能把关键词组织成句子表达出来。此外,从标准差看,任务1中受试NS(句子总数)﹑NCS(复合句总数)及NKW(关键词数)完成情况的标准差分别超出任务2中受试NS﹑NCS及NKW完成情况的标准差(3.87>1.96;2.77>1.11;13.00>9.72),这说明受试内部在任务1完成情况上存在的个别差异大于在任务2完成情况上存在的差异。

此外,任务1中受试句子总数完成的最大值为15,准确率为78.9%(15/19),最小值为4,准确率为21.1%(4/19);复合句总数完成的最大值为10,准确率为76.9%(10/13),最小值为2,准确率为15.4%(2/13);关键词数完成的最大值为57,准确率为78.1%(57/73),最小值为20,准确率为27.4%(20/73)。任务2中受试句子总数完成的最大值为9,准确率为60%(9/15),最小值为1,准确率为6.7%(1/15);复合句总数完成的最大值为4,准确率为66.7%(4/6),最小值为0,准确率为0(0/6);关键词数完成的最大值为57,准确率为86.4%(57/66),最小值为26,准确率为39.4%(26/66)。总的来说,由于在两项口译任务中受试记录笔记使用的语言不同,任务完成的情况存在差别。不难看出,受试任务1比任务2完成的情况要好一些。

为了进一步验证受试分别使用源语和目的语记笔记口译效果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是否显著,笔者对本次受试以笔记语言分组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详见表3)。表3是统计结果。T检验的结果表明,受试分别使用源语和目的语记笔记,NS(句子总数)和NCS(复合句总数)的完成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选用源语记笔记口译任务的完成情况明显优于选用目的语记笔记的口译效果,表2中的数据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受试两项任务NKW(关键词数)的完成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受试两项任务NKW的完成情况对受试的口译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事实上,受试用目的语记笔记NKW完成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他们用源语记笔记NKW完成的准确率(66.45%>57.34%)(详见表2)。

为什么受试使用源语记笔记的口译效果明显优于使用目的语记笔记的口译效果呢?首先,我们根据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分析一下使用源语和目的语记笔记不同的口译过程。根据“认知负荷模型”,在大脑资源恒定的情况下,注意力选择偏重于某一方面,必然导致对另一方面的关注不足。Daniel Gile认为口译有三项基本任务:听力理解L、短期记忆M和翻译P(王继红,2007)。由于受试在实验中完成的都是英汉口译任务,从研究材料基本情况说明不难看出,材料1文章更长,复合句更多(材料1文章长度为325词,句子总数为19,其中复合句总数为13;材料2文章长度为275词,句子总数为15,其中复合句总数为6),因此受试在第一阶段听和分析的环节上口译任务1所需的精力耗费要更多。但受试使用源语记笔记大脑耗费的精力小,无需进行语言转换;只要根据原文顺序,将源语信息分成若干意群,就能更好地保证对输入信息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源语信息的流失;相对而言,他们在第二阶段承受的认知负担就会减轻,只要借助笔记里的信息点回想起笔记代表的具体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会从容地进行口译表达。在口译任务2中,虽然材料2在文章长度﹑句子总数以及复合句总数各方面难度有所下降,但受试使用目的语做笔记,在理解分析和语言转换上耗费了更多脑力,增加了大脑的认知负担,因此更难确保输入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他们在短期记忆和翻译方面分配到的处理能力,并影响第二阶段产出的顺利进行,使口译质量下降,本研究的实验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表2 两项英汉口译任务受试平均分比较

表3 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在本次实验中受试在任务2中使用目的语记笔记译出的关键词准确率高于他们在任务1中使用源语记笔记译出的关键词准确率(66.45%>57.34%,见表2)。这说明受试在任务2中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虽大,但可能多为孤立的语言符号。口译要做到的不是转换源语一些词的信息,而是由这些词组合表达出的语义信息。言语的记忆主要采取以命题为单位的意义存储的方式(桂诗春,1998)。译者在记忆时应有意识地对记忆的信息内容进行条块化处理,使之成为以命题为单位的意义模块,而不是对源语孤立的语言符号的机械记忆。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要高20-25倍(王斌华,2006)。口译中译者要一边处理刚听到的内容,一边继续听下面的内容。译者用目的语记笔记时,不断输入的信息和翻译容易使大脑疲劳,大脑能记住的信息越来越少(王斌华,2006),很难达到口译记忆的要求,严重影响口译效果。如果笔记不是分析理解后的内容提示,而是源语信息的字词翻译,译入语表达将是相当困难的(刘和平,2001)。因此不难理解受试虽然在任务2中译出的关键词多,但总的口译质量要比任务1差这一实验结果。译者只有在记忆信息时,通过组块方式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调整句子结构,使短时记忆把关联的信息组成较大有意义的信息单位,提高记忆效果和记忆准确性,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还原。

五、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口译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译者在英汉口译质量方面有显著差异性影响,即在英汉口译中译者采用源语记录笔记对口译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他们的笔记有效地帮助记忆与逻辑整理,使他们在口译过程中更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信息;相反,译者采用目的语记录笔记使其口译质量明显下降。根据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译者使用源语记笔记大脑耗费的精力小,无需进行语言转换;只要按原文顺序将源语信息分成若干意群,就能保证对输入信息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源语信息的流失;译者使用目的语记笔记,在理解分析和语言转换上耗费更多脑力,增加大脑的认知负担,无法确保输入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他们第二阶段产出的顺利进行,使口译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教师在口译课教授过程中,多鼓励并训练学生使用源语记录笔记,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鉴于短时记忆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复述练习,有效提高信息最大化组块的能力,扩大工作记忆容量,将其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样本只有42人,更多的样本再加上跟踪调查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此外,本研究只是针对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关于笔记与口译质量关系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比如:笔记数量、笔记形式及其他笔记的特征对口译质量的影响,汉英口译的笔记实证研究,译者的语言水平对其口译结果的影响等等。

[1]Andres,D.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d Notation[M].Frankfurt:Peter Lang,2002.

[2]Dam,H.V.Interpreters’Notes:ontheChoiceofLanguage[J].Interpreting,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s,2004(1):3-17.

[3]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4]Szabó,C.Language Choice in Note-taking for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J].Interpreting,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s,2006(2):129-147.

[5]鲍晓英.口译标准“信”的实现——记忆心理学在口译中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2):10-13.

[6]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郭英娜.英汉口译笔记所用语言效果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2005.

[9]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0]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让·艾赫贝尔.口译须知[M].孙慧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2]沈素萍,陈苏东.一语或二语笔记对一语口译的影响[J].中国英语教学,2004(5):3-21.

[13]石卉.非口译专业学生交替传译笔记语言的研究[D].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

[14]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5]王继红.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16]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17]朱佩芳.实用英汉口译技巧[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H059

项目名称: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口译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英汉口译的影响)。项目号:20080311。

项目名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翻译作品的文体研究)。项目号:TJWY11-029。

猜你喜欢
源语记笔记英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with an Ayurvedic drug as cofactor:A case report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
用手写记笔记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