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对颈椎轻度退行性变防治的影响

2012-01-03 03:37曹犇薛晋智罗艳芳尹德雷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退行性骨密度颈椎

曹犇,薛晋智,罗艳芳,尹德雷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 2.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100)

羽毛球运动对颈椎轻度退行性变防治的影响

曹犇1,薛晋智1,罗艳芳2,尹德雷1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 2.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100)

运用数字式X线摄片机、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红外热像仪分别测量训练前后的颈椎的生理曲线前凸深度、最大屈伸活动指数、C4—6的BDM及项背区红外热象图的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训练前后A、C组的生理曲线前凸深度、最大屈伸活动指数、C4—6的BDM的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项背区红外热象图的变化得出患部炎症的消退和病灶部位的恢复达到65%。实验结论:羽毛球是一项非常适合中老年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预防和治疗性锻炼的运动项目。

羽毛球运动;颈椎轻度退行性变;运动疗法;防治

颈椎退行性变是一种常见的颈部骨科疾病,它主要是由于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1]。据世界骨科学研究,颈椎退行性变是诱发颈椎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久坐少动和错误的姿势,使得颈椎长时间承受超过颈椎负荷的压力并得不到充分放松。因此,颈椎退行性变呈现出不断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同时,由于近年来的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尤其是磁共振成像的快速普及,颈椎退行性变更多的在早期被提前发现,使颈椎轻度退行性变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羽毛球运动作为一种发展成熟的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作为一项隔网对抗类小球运动,运动量可大可小,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安全性,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因此非常适宜于各类人群的参与。羽毛球运动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它可以增强体质,调节生理机能,对缓解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更重要的是羽毛球运动能充分调动人体颈、肩、背部等全身的活动,尤其是在完成高远球的技术动作时对颈、肩、背部的活动更为明显,所以羽毛球运动非常适合中老年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预防和康复性锻炼。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羽毛球运动对于颈椎轻度退行性变防治的影响,为中老年颈椎轻度退行性变患者提供运动疗法的手段支撑和实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抽取80名中老年颈椎轻度退行性变患者,排除一些头颈部外伤和严重的精神疾病的病患。其中男41例,女39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个月。另选择同批次同单位体检身体状况良好,无颈椎部疾病的对象40名。所有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均无长期的具体的身体锻炼计划。将80名颈椎轻度退行性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将另40名身体状况良好的对象作为对照组C组,A、B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病程、及临床类型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A、B、C 3组基本情况对比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分组B组实验方法:在遵医治疗的基础上,适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相对增加间隔休息时间。A组实验方法:在B组实验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羽毛球运动疗法(除此之外不进行任何额外的体育训练)。羽毛球运动疗法的持续时间为6个月,练习时间每周固定4次,每次时间在60min[2],羽毛球练习由专业的羽毛球教练进行指导,练习基本分为3部分。第1部分要求所有实验对象在教练的指导下经行集体的步伐练习和无球挥拍练习,要求以后场的高球、吊球和前场的搓球、推球等为主,同时辅助相应的发球练习;第2部分要求所有实验对象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双人的后场高球对打练习、网前球对打练习、吊球练习等,同时辅助核心肌群的素质练习;第3部分安排实验对象分组进行双打比赛练习,对于比赛要求以高球、吊球、网前小球为主,增加比赛的连续性与实验对象参与比赛的兴奋性。整个训练过程循序渐进,合理控制运动量,以实验对象能适应为宜(HR=(220-年龄)*60%)[3],轻度疲劳为限。C组实验方法:单独给予和B组羽毛球运动疗法相同的有具体计划的羽毛球运动练习。

1.2.2 测量时间在实验前后的1个星期内进行数据测量,测量均在对象没有疲劳和明显的病理性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出现的情况下完成。

1.2.3 测试方法

(1)X线摄片测量方法

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数字式X线摄片机,对实验前后各组成员的颈椎C2—7的正常位、过伸位和过屈位分别进行侧位的X线摄片。X线摄片要求由同一位医师监督完成,使投照体位准确一致,投照时通过透视电视屏荧屏观察投照的中心线对准颈椎C4,靶片距离为1.5m,电压为70kv,电流为150mA,曝光条件自动选取。受试者要求两足分开侧立位,双肩自然下垂,正常位时要求下颌微抬、两眼平视,过伸位和过屈位时要求充分后伸和屈曲,但不加外力[4]。X线摄片结果,分别采用临床中常用的Bordens测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采用毛军胜等的X线指数法分析颈椎活动度[5]。

Bordens测量法具体为,在受试者正常位的侧位X片上,把自椎体C2齿状突后上缘至椎体C7后下缘连成一条直线,再把C2—7各椎体后缘连成一条弧线,形成类似“弓”的图形,然后测量弧顶(一般是椎体C5的后上缘)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以此来衡量颈椎生理曲度。

X线指数法具体为,在受试者过伸位和过屈位的侧位X片上,分别测量各椎间隙前缘之间的高度、后缘之间的高度,以及各椎体中部的高度。再带入毛军胜等设计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计算公式。公式为:椎间曲度指数=该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差/下位椎体高度;颈椎曲度指数=各椎间曲度指数之和;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过伸位、过屈位颈椎曲度指数之间的差值[5]。

(2)骨密度测量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digy Advance”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实验前后各组成员颈椎C4—6侧位骨密度(BMD)[6],具体方法与测量腰椎侧位骨密度值的方法相同,由同一位医师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C4—6侧位椎体中部松质骨和边缘皮质骨的骨密度值(BMD),测量结果由医师采用骨密度仪自带分析软件分析完成并打印分析结果和出据报告。

(3)红外热象图测量方法

采用中国生产的WP-95型医用彩色红外热像仪,测量实验前后各组成员颈部的红外热成像图。测量时控制室温在21±1℃,无阳光直射和强红外辐射,保持相对湿度在40~60%。受试者要求暴露发际至肩胛骨下角[7]之间的待测部位在24~26℃的室温环境下适应15min,使皮肤温度与室温相平衡,然后进入测量室进行测试。测试时,受试者暴露待测部位,调整受试者和仪器距离在1.5~2.0m,由同一位医师采集正后位的项背部红外热像图,观察记录受试者的皮肤温度。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温度,红外热像图的高温呈现深红色、红色,低温呈现绿色、蓝色[8],然后存盘备用,供进一步研究分析。

2 数据处理与结果统计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与组内变量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

2.1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生理曲度对比

由表2可见,接受羽毛球运动疗法的实验组A的颈椎生理曲线前凸深度值在实验前后对比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B组的颈椎生理曲线前凸深度值在实验前后的对比中没有可比性,接受羽毛球练习的正常组C的颈椎生理曲线前凸深度值在实验前后对比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生理曲线前凸深度值对比

表2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生理曲线前凸深度值对比

组别n 实验前 实验后P A40 8.85±5.26 9.92±7.44 <0.01 B40 8.55±4.73 8.31±4.80 NS C40 10.49±4.29 10.91±6.36 <0.05

2.2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度对比

由表3可见,接受羽毛球运动疗法的实验组A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在实验前后对比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B组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在实验前后的对比中没有可比性,接受羽毛球练习的正常组C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在实验前后对比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对比

表3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对比

A40 1.641±0.48 1.793±0.64 <0.01 B40 1.692±0.53 1.713±0.52 NS C40 1.801±0.39 1.884±0.56 <0.05

2.3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C4—6骨密度值对比

由表4可见,接受羽毛球运动疗法的实验组A的颈椎C4—6的BDM在实验前后对比中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B组的颈椎C4—6的BDM在实验前后的对比中没有可比性,接受羽毛球练习的正常组C的颈椎C4—6的BDM在实验前后对比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训练前后各组红外热像图对比

表4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C4—6的骨密度值对比(, g/cm2)

表4 训练前后各组颈椎C4—6的骨密度值对比(, g/cm2)

组别n C4 C5 C6训练前 训练后 改变率(%)P训练前训练后改变率(%)P训练前训练后改变率(%)P A400.625±0.0470.651±0.0513.99 <0.010.631±0.0410.658±0.0494.10 <0.010.634±0.0420.659±0.0433.79 <0.01 B400.629±0.0370.628±0.045 -0.16 NS 0.632±0.0430.633±0.0400.16 NS 0.635±0.0480.637±0.054 0.31NS C400.642±0.0510.653±0.0531.68 <0.05 0.651±0.0380.667±0.0442.40 <0.05 0.657±0.0390.674±0.0572.52 <0.05

由表5可见,在训练前接受羽毛球运动疗法的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项背区红外热象图多呈现出深绿色,而正常组C的项背区红外热象图则多呈现出浅绿色和浅红色。在训练后接受羽毛球运动疗法的实验组A中有65%的受试者的项背区红外热象图由深绿色转变为浅绿色或浅红色,实验组B中项背区红外热象图呈现深绿色的受试者增加了5%,正常组C中有33.3%的受试者的项背区红外热象图由浅绿色转变为浅红色。

表5 训练前后各组项背区红外热像图呈像颜色对比

3 讨论

3.1 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病理分析

研究颈椎轻度退行性变(即颈椎退行性变的早期)对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椎退行性变是一种退变性疾病,从生长停滞甚至更早便开始,它的发病形式种类很多,既可以隐匿起来缓慢发展然后突然发病,也可以使颈部不适持续发病。而颈椎轻度退行性变处于颈椎退变的初始阶段,颈部慢性劳损是颈椎退行性变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由于颈部使用不当,如长时间开车或使用电脑而不适时放松、睡眠姿势不当等,这些都会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不协调的位置,而使主动肌和拮抗肌长时间工作而得不到放松产生疲劳,从而导致颈椎周围的各主要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等)出现退行性变、椎体与椎间盘变性以及椎节不稳甚至位移的出现,以至整个椎体关节完全处于松弛状态。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病理特点是颈椎生理曲线的减少、椎节的松动或失衡、骨钙的流失、肌紧张及疼痛等退变性特征。有学者认为:颈椎正常结构的平衡状态是由内外源稳定共同维持的,其中任何部分遭到改变,都会引起这种状态的丧失,从而导致颈部生物力学综合失衡,进而使组织结构产生退变,这是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主要病理机制。

3.2 羽毛球运动对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影响

羽毛球运动不仅是一种全面增强身体素质的运动手段,它更能充分调动人体颈、肩、背部等全身的活动。在对于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影响时,羽毛球运动能起到重建颈椎动力平衡这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完成高远球的技术动作时对颈、肩、背部的活动更为明显,就像是芭蕾舞运动中的向后引臂,能令颈椎充分后伸,使颈椎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9]。同时,完成不断变换的网前小球动作时对颈部的左右活动也充分的锻炼了颈部,并由于动作不断变换提高了练习者的训练兴趣,使之能够持之以恒,提高了对于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疗效。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A的受试者在经过6个月的系统的羽毛球训练后,其颈椎生理曲线前凸深度值与训练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与训练前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椎生理曲线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颈部肌肉和韧带,以及椎节松动的恢复;颈椎最大屈伸活动指数的变化表明了颈部肌力的增强和椎间盘等退变部位的改善。这说明了羽毛球运动对于没有长期的具体的身体锻炼计划的中老年人能够起到重建颈椎动力平衡,增强颈背部肌力和防止椎间盘退变和增生的作用[10]。同时,A组受试者的颈椎C4—6的BDM与训练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羽毛球运动对于中老年颈椎C4—6的BDM有显著的促进增长的作用,它通过对颈椎产生的运动负荷达到了骨的应变范围,从而刺激颈椎骨量的增加[11]。另外,A组受试者有65%的项背区红外热象图由深绿色转变为浅绿色或浅红色。项背区红外热象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项背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及病灶部位的分布,它由深绿色转变为浅绿色或浅红色说明了羽毛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了患部炎症的消退和病灶部位的恢复。羽毛球运动的重建颈椎动力平衡,增强颈背部肌力,改善韧带及周边组织,防止椎间盘退变和增生,增加骨量,促进血液循环及减少炎症等作用都说明其对颈椎轻度退行性有良好的疗效。

羽毛球运动对于正常中老年组颈椎的生理曲线前凸深度、最大屈伸活动指数和C4—6的BDM的显著性改变(P<0.05),说明了羽毛球运动能增强颈背部肌力、改善韧带及周边组织、提高颈椎骨密度值等。同时正常组中的受试者有33.3%的项背区红外热象图由浅绿色转变为浅红色(6.6%转变为红色可能是由于颈部运动损伤造成的),说明了羽毛球运动能改善颈部血液循环。这些积极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也对颈椎退行性变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4 结论

羽毛球运动可以增强颈背部肌力,增强韧带及周边组织的活动能力,防止椎间盘退变和增生,增加骨量,促进血液循环及减少炎症等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的预防和康复性锻炼。因此,羽毛球运动是针对颈椎轻度退行性变患者最适合的运动处方之一。

[1]石文明,陈琪宝.颈椎退行性变的规律及影像学诊断[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5):37-38.

[2]朱俊杰,陈德明.影响运动治疗骨质疏松症运动学因素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1):74-86.

[3]郭秋生.探戈舞与羽毛球运动健身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2):37-41.

[4]买小军,王学琦,卢万春,等.X 线平片、 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17(3):220-221.

[5]毛军胜,张化一,吕宇华,等.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X线指数法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2):202-204.

[6]王晓玲.颈椎病运动疗法及现代医学技术诊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4):80-81.

[7]贾桂林,吕少文,韩世发.颈椎病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分析[J]. 激光与红外,2006,36(2):122-124.

[8]李炜,邓干初,刘远珍. 红外热像仪诊断肩周炎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1):69-70.

[9]朱海艳. 瑜伽运动对青年颈椎病的防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4):42-44.

[10]王沛,郭世钹,张义修,等.颈椎生理曲线异常和颈椎病的发病学[J].中华骨科杂志 ,1995,15(10):667-670.

[11]丛锐,王全平,冯立宁,等.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的颈椎影像学及骨密度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5):1419-1422.

The Impact of Badminton to Cure Mild Cervical Degeneration

CAO Ben1,XUE Jin-zhi1,LUO Yan-fang2,YIN De-lei1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Shanxi China;2.Sanquan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100, He' nan China)

The writer use the digital X-ray radiography machine, the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the medical infrared thermography to respectively measure the in the physiology curve lordosis depth, the maximum activity flexion’s index, the BDM of C4- 6 area and the result of the infrared thermogram’s changes in one’s back area. Record the experiment’s states, and handle it using the SPS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ha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between group A and C in the physiology curve lordosis depth, the maximum activity flexion’s index, and the BDM of C4- 6 area. The Infrared thermogram’s changes in one’s back area indicates that the fade of the inflamma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subsidise focal areas is up to 65%. Conclusion: The badminton is very suitable for people to prevent the mild cervical degeneration and it’s also a good exercise for middle-aged and old people who has the mild cervical degeneration to treat it.

Badminton;Mild cervical degeneration;Motortherapy;Treatment

G804

A

1008-2808(2012)03-0001-04

G804

A

1008-2808(2012)03-0001-04

2012-05-11;

2012-05-30

曹犇(197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与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退行性骨密度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