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

2012-01-13 03:47莫丽勤韦永金廖芸斌郭美华
微创医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圈员级别品管圈

陈 湘 莫丽勤 韦永金 罗 姣 韦 琦 廖芸斌 郭美华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二区,南宁市 530021)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

陈 湘 莫丽勤 韦永金 罗 姣 韦 琦 廖芸斌 郭美华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二区,南宁市 530021)

品管圈;护理级别;质量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使医护效果符合微创理念。我科结合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开展,将品管圈活动用于提高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ADL)相符率的工作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品管圈的特点、活动原则、活动方法,使护士对应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了解。在自愿的原则下,选出圈员7人,其中圈长、辅导员及秘书各1名,设定圈名与圈徽。

1.2 掌握问题点及选定主题 经过全体圈员讨论,结合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特殊性,通过对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及圈员能力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在提出多个可实行的主题中,筛选出综合评定分数最高的“提高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相符率”作为活动主题。

1.3 制定活动计划 预估活动各步骤所需时间,决定活动日程及工作分配,按PDCA规则拟定活动计划书。

1.4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圈员在圈会上讨论和制定出“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相符情况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每隔2 d由2位圈员(N3层级护士)对患者按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病情及ADL评估,确定护理级别并与医嘱下达的护理级别进行比较,共调查 438例,不相符 68例,相符率为84.47%;用柏拉图排列出主次项目,结果显示主要原因为医生未掌握分级护理标准、对患者自理能力了解不足、病情变化未及时更正,占89.6%,依柏拉图二八定律,可将此三大情况列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

1.5 对比观察 对2012年4月的住院患者应用实施品管圈后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两个时间段患者的情况。

1.6 设定目标 计划2个月内降低各项指标,根据现况值和圈员能力,用公式计算出实施后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相符率的目标值为92%。

1.7 对策拟定 针对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不相符的原因,组织讨论,改善对策,从培训、工作模式、方法及督导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对策。

1.8 对策实施与检讨

1.8.1 改变工作模式 由原来的医生决定护理级别并下达医嘱模式,转变为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及ADL决定护理级别,经护士长审核,与医生沟通后下达医嘱,确定护理级别,即护士首提护理级别,将该模式纳入护理程序。

1.8.2 学习与培训 要求医生护士共同学习分级护理标准,责任护士严格掌握分级护理制度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护士长通过不定期提问、抽查、培训等方式,了解责任护士对患者护理级别评估的准确性。

1.8.3 责任落实 要求责任护士熟悉患者病情,每天晨、晚间交接班时对分管患者的病情及ADL进行评估,及时对护理级别做相应调整,患者病情有变化时随时调整。

1.8.4 公示标准 将分级护理标准及服务项目在病房公示,接受患者及家属监督,听取意见和建议。

1.8.5 督导 护士长及N3层级护士定期督查,发现护理级别有疑问者立即重新评估,与医生沟通协商后更改护理级别。每月例会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总结。

1.8.6 检查控制 每周由2名圈员对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相符情况调查1~2次,在每2周一次的圈会上集中反馈,全体圈员讨论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新措施,持续改进。

2 结果

2.1 2012年1月的438例患者应用品管圈方法评估结果和2012年4月的应用实施品管圈后的441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实施品管圈后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不相符原因比较

2.2 通过品管圈管理方法,使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自理能力相符率由84.47%提高到97.5%,经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χ2=45.61,P <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实施品管圈后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相符率比较

3 讨论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2]。传统的护理分级模式,是由医生下达分级护理医嘱,护士执行。医生按疾病诊断,从医疗的角度提出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做到的护理服务不相适应,使现行的分级护理级别不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3]。针对目前存在的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不吻合的矛盾,本研究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来实施,即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通过因果关系图的分析,科学地找出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渐完善并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制定相应解决方法,使患者护理级别与病情及ADL相符率显著提高,证实了医护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级别符合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情况,能反映患者的需求,同时还能体现护士的专业特征和价值,也为临床分级护理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将品管圈活动这一管理理念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圈员间的相互协作,依据PDCA循环的程序展开,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本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能够积极地参与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这些措施,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热情[4],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科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组员间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1] 刘庭芳.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 殷 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142.

[3] 侯香传,李亚洁,夏燕飞,等.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12 -214.

[4] 叶妙满.参与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0,9(2):160 -161.

R 472

B

1673-6575(2012)06-0681-03

2012-08-10

2012-10-21)

猜你喜欢
圈员级别品管圈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级别分明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你是什么级别的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