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版《庐山恋》与《庐山恋2010》影视旅游爱情价值观对比

2012-01-21 23:11张祖群
关键词:庐山爱情

张祖群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系,中国 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中国 北京100101)

1980年版《庐山恋》与《庐山恋2010》影视旅游爱情价值观对比

张祖群1,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系,中国 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中国 北京100101)

以两部前后有继承关系的影片为蓝本,分析了两个问题:第一,新旧《庐山恋》反映的爱情价值观对比:对于1980年版《庐山恋》大家褒大于贬,《庐山恋2010》大家贬大于褒。第二,新旧《庐山恋》反映的权力对爱情造成的影响:1980年版《庐山恋》是政治绑架了爱情,《庐山恋2010》则是物质诱惑了爱情。通过讨论影视旅游中的爱情主题,认为爱情主题需要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情节。

爱情价值观;影视旅游对比;1980年版《庐山恋》;《庐山恋2010》

一、问题的提出与视角的对比

1980年由张瑜、郭凯敏主演的电影《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接吻镜头,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该片于1981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庐山恋2010》是1980年版《庐山恋》的故事延续,该片讲述了30年后,原主角周筠的女儿耿菲尔从海外学成归来,而片中两位男主角韦宁、马缰都对耿菲产生好感,由此导致了错综复杂的三角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底如何认识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爱情角色?针对上述问题,以两部前后有继承关系的影片为蓝本,笔者试图做以下分析。笔者看过新旧两版《庐山恋》电影,并且多次到庐山、南京等地调研,对其中涉及的旅游点有一定了解,这为本文分析提供了一定感知基础。

二、新旧《庐山恋》反映的爱情价值观对比

新老两版《庐山恋》唯一的联系在于《庐山恋2010》“新”女主角是1980年版《庐山恋》女主角的女儿,同时《庐山恋2010》借用了庐山这个噱头。关于新旧庐山恋的爱情,有关专家和观众都褒贬不一。以下笔者分别给出针对两部影片而进行学术讨论。

1.1980年版《庐山恋》褒大于贬

观众褒扬1980年版《庐山恋》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它自然地刻画出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周筠不远万里来到祖国大陆,她的首要任务不是游山赏水,也不是搞恋爱,而是代父“问津”。为父亲提供可否起步归国的现实依据。可是,周筠一上庐山,便神差鬼使般地爱上了耿桦,而且是那样痴情地、狂热地追着。这种专一的巨大的爱情的魔力,究竟源于何处呢?耿桦的一幅速写赢得了周的好感,耿桦在枕流石上读书的情景,使周感动不已。正如金铁木先生所言,“当观众对眼前的事物不相信的时候他是进入不了这个电影的。真正好的故事片是能够虏获人心的,它让观众沉醉在电影里久久不能自拔”。终于一场跨国的纯恋开始了,它赞美纯真,将一种只有在古典小说中才能见到的“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模式充分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使人们不得不想一个问题,生活中原来还有如此美好的事物。

当然也有文章(李锡赓,1980)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爱情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不否认有“一见钟情”的爱。但是,“一见钟情”可以成为爱情的起点,但不能取代、决定持久的深情的爱[1]。

2.《庐山恋2010》贬大于褒

为什么可以客观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文化作品,前者大受好评和后者却遭受贬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电影中充斥着接吻,床戏等激情片段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不乏是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但是这些伎俩之外,能否有实质的东西打动人们,这才是判定一部电影是否有体现起文化意义的“文化脊梁”的依据,否则整部电影就会显得空洞,无趣,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新版的庐山恋只是借了“庐山恋”之名,展现的现代的爱情,却不够深入,太过于表面。《庐山恋2010》大家贬大于褒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纯爱,只有“三角恋”。

首先是影视作品本身的创作体裁和时代背景。两部影视剧作的创作题材都反映了社会的最新动态,例如:《庐山恋》涉及到“文革”结束之后,文化自由之风渐开,长时间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被打破,新思潮的萌发等背景;《庐山恋2010》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显著变化和新潮生活方式,以及个性的观念欲求等也在其中有所反映。两部影视作品都体现了影视创作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但在内容上,《庐山恋》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启蒙新思潮复发的一扇小窗,大胆而富有革命意义地拉开了时代的序幕,翻开新的社会篇章,揭示了明显的新老时代变化,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经历了火红革命建设年代后备受政治压抑的年轻人们内心的蓬勃激情和纯真情怀;而《庐山恋2010》中复杂俗套的男女关系,恶俗的商业化植入,逆反的青春思潮,强烈的刺激了人们反抗当下快节奏城市生活的神经,以致大部分达不到人们所共同期望的精神高度,无法深刻的震撼所有人的心,使所有人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另外,从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元素组合上看,《庐山恋2010》的叙事结构也不太圆满,使人无法深入浅出的理解影片的内涵。

第二,人们对于老版《庐山恋》的评价大都是夸赞,更多的是因为这种爱情的纯洁。但对于新版的批评很多观众不理解,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一部分观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新版庐山恋的爱情价值观的展现的。根据陈默“对现代爱情电影的摇摆”的研究[2],现代爱情片大都呈现出一种“三角恋”结构:由于物质上的诱惑或身份的落差或父母家庭的影响等,使得男(女)主人公不得不在另外两个异性之间徘徊。以前的时候,男女之间的婚姻大都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今,婚恋自由,男女对爱情选择余地加大,所以对婚姻的焦虑也渐渐显示。很多“90后”赞同新版中的爱情表现方式。无论这些方式中包含有三角恋,灯红酒绿,抑或是尺度较大的吻戏之类的情节,这就是现代的爱情现状,是仪态万千的爱情的一种活态表现方式。很多“90后”能够看懂理解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影评上的吻戏早已不再那么羞涩。现在的人们多么开放!这是时代使然。没有人能够否认,更不能篡改,只是在表现爱情现实的同时,缺少一种深入人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是简单纯洁的相互吸引,也可以是刻骨铭心、相思成灾,还可以是放弃人性的执著,也可以是无法自拔的漫长依恋、爱情病态。追逐生与死之间的情,沉沦在痛与恨的纠缠,这些无疑是让人无法忘却!时隔30年,人们的爱情观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环境使然。

繁华的都市恰恰是“三角恋”的叙述背景,现代商业元素、离奇的结局,也就是说,只有现代化才能滋生这种异化的恋爱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叙述逻辑。《庐山恋2010》就是在这种逻辑之下反映当下人们的爱情观和心灵异象。故有文章批评30年后的庐山没有“恋”,在尘世中消散的纯爱,被灯红酒绿充斥的繁华都市,喧闹的酒吧和沸腾的摇滚乐队,这些过于现代的文化元素充斥其间,或许此剧可以改名叫《歌舞青春》,这也是一种无情的讽刺[3]。

3.两者的比较

具体的分析,应该是角度互换,深层次的考虑不同的电影观众构成,以及在其背后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深入影响,反映客观问题,分析问题本质,陈述客观实际。然后,再去对于主流的观点进行引导和比较。

对比而言,1980年版《庐山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共鸣,而《庐山恋2010》把更多的精神恋爱替换成了身体接触。且爱情之外带来物质诱惑,母女感情冷淡等问题。我看,《庐山恋2010》怀旧只是幌子,激情才是真相!笔者的这种批评不是过于偏激,而是一种责任使然。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1980年版《庐山恋》当年的“脸颊轻轻一吻”着实是个不小的突破。这部影片就成为解开思想禁锢的一把钥匙。当年的“女追男“,”女装秀”,“公众场合接吻”等都曾经引起一阵议论与骚动,而《庐山恋2010》从头到尾尺度远远超出儿童级别的“裸胸”、“水中嬉戏”等镜头,实则是一部重头吻戏。这使笔者想到了类似的相当一部分爱情故事片,都是充斥着一对情侣拥抱、脱衣、洗澡、上床的镜头,爱情除了性的暗示,就没有别的了么?而且,如此大胆尺度的表现“性”,还是爱情么?其实笔者还认为,性只是爱情中的很小一部分,现今许多商业片为了挽留众多观众,在电影中加入不少床戏,如果不是情节需要,我觉得实在是没必要,而让1980年版《庐山恋》这种经典被严重污染,实在不是上策。

三、新旧《庐山恋》反映的的权力渗透对比

英国著名文化地理学者麦克·克朗(Mike Crang)曾论述“体现在地理景观中的政治权力,认为现代民族国家可通过“纪念性的地理景观”和“重写历史”这两种手段推动“空间民族化”,从而强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4]。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形成,并且,相应的文化也对经济、政治有能动作用。影视文化产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其所创作内容,也大都受限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

1.1980年版《庐山恋》是政治绑架了爱情

美丽的归国女华侨与俊秀的书生其实是非常般配的组合,一段在当时人认为是梦一般的爱情上演了,让人们如沐春风。当时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样不同于常理的爱情结合,人们在欣赏和同情之时,也是在冲破政治的束缚。两人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一个自幼生长在资本主义国家,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国民党将军的后代,一个是共产党将军的儿子;一个是在美国熏陶出来的性格,一个是老实憨厚、勤奋好学、被讥为“孔夫子”式的人物,两者结合困难重重。所以需要找一个两人的共同点,于是1980年版《庐山恋》浓重渲染了“爱国”与“爱情”。两人都是爱国青年,都希望为祖国做贡献。但是单单一个爱国意识就让两人产生不舍不弃的爱情有些生硬。难道不需要考虑别的条件吗?深一层的去看,周筠与耿桦的爱情如不成功,父亲周振武便回国无望,这仿佛有意无意地告诉人们:周振武得以回国的条件,也就是女儿赢得爱情的条件;如果耿拒绝了周的求爱,也好象等于拒绝爱国人士周振武于国门之外。耿峰欣然答应这门亲事,也似乎不是为儿子挑选媳妇,而是代表党和国家接纳一家爱国者。按理说,耿峰可以支持周氏一家回归祖国,但不一定同意婚事,这是正常的。可在耿峰的头脑里,只有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而没有另外的爱情标准。总之,爱国即是爱情,政治绑架了爱情。这样一来,周与耿的爱情,便必然是党的政策的产物了[1]。这样一看,让观众更多的是看到了党的伟大,看到了政治绑架了爱情,而没有看见真正的爱情,因为这里的爱情实在太空洞,并不感人,反而让人恼火!

1980年版《庐山恋》虽然表演趋于政治化,剧情生硬,但是它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爱情”的呐喊,迎合了人们的内心诉求。政治之外,人们还应该拥有爱情,正是这种创新性和开拓性使之成为经典。影片把两个人都安排在不同政治体制环境下的政治迫害里,最后却同生死共患难,为爱而抛却政治的牢笼,从“小我”折射出对时代的无情控诉。基于这种国家叙事逻辑,实则是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

“文革”对后现代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作为历史的“文革”已经过去,但在后现代文化生活中,我们似乎还能目睹到它的影像,如物欲化、粗俗化、虚假化、无责任、冷淡化等。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第一,文革以前,社会时尚是政治,后文革时期,社会时期是物欲;第二,“文革”期间人们“假、大、空”,而后现代人们开始质疑伪崇高;第三,文革时期,政治上浮夸虚假;后文革时期,经济上开始浮夸虚假;人们的道德层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半归功于文革[5]。周蕾(2001)认为“后文革”时代的中国大陆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都在积极寻找与“返回自然”相关的意义,于是“景色、乡村生活以及被压迫的女性”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意象。[6]”刚刚经历“文革”黑暗时代桎梏的中国人,急切地需要得到情感释放的空间,人们对新时代有焦急的期盼。1980年版《庐山恋》正好暗合这种时代背景,对于爱情的诠释恰恰给政治决定固定的中国影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山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正可以代表着人类对身体和灵魂最真实,也最高尚的渴望和追求。[3]”那时的庐山恋也带(着)时代的使命。

2.《庐山恋2010》中物质诱惑爱情

《庐山恋2010》中充斥了太多现实和理想爱情的矛盾和原本物质的诱惑,而最后女主人公又做出了一种高尚的爱情选择:放弃面包,只要玫瑰。一个千金小姐,不必嫁给一个多金的商人,她也可以过很好的物质生活。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每个女性都是千金小姐,更多的是寒门女子,她们可以不要面包,只要爱情么?影片这种角色安排和叙事背后实际上还是隐藏有一种物质至上、物质决定爱情的逻辑。

在爱情价值观反映上,其衡量的标尺在于普世的认同。生活在《庐山恋》时代的人们,在爱情价值观构成上单一、层次简单;生活在《庐山恋2010》时代的人们,人们的爱情价值观构成多样化、层次日趋复杂。所以,两部影片中所反映的爱情价值观上,认同度也是很不一样的。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将《庐山恋》这部电影放在今天来作评价,它也不一定是最成功的,因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其反映的内容是“过时”与“陈旧”的,其题材也属于爱情抉择于豪门之间的陈年旧怨。这样一来,相较于《庐山恋2010》又能说它的题材和内容优在哪里呢?不一样是属于借鉴过去文学作品中表现情感纠葛的老形式,老调重弹么!《庐山恋2010》之中的复杂男女关系虽然令人诟病,但是,这种爱情文化元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现今大多数受众口味而已,是商业化条件下的市场附和。笔者认为单单从爱情价值观是否可取和健康的角度去判断,是单一的,是危险的。在人们面临多元化选择的今天,本无可厚非,我们有必要去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方式,即使我们并不认同。

3.两者的比较

这两部影片的题材选择,虽然,人们对此评价不一,但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权力和社会现实对影片的渗透,不能把这作为唯一分析因素,其中的好坏不能一言以蔽之。这之中包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不同时期的影视创作有其不同的要求和特定的表达途径;同时,价值观的脱链,也是我们构建社会文明的缺失。从一定程度上说,两部影片还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所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状况,它的创作并非脱离社会真实生活。

两者相比较,都隐约表现了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某种权力渗透,30多年前这种权力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力,30多年后主要表现为物质性商业元素。30多年前政治绑架了爱情,30多年后是商业绑架了爱情。从这种意义上说,两个版本的《庐山恋》还真有继承关系。如果总是走不出权力过度渗透的圈套,中国电影的革新道路将举步维艰。

三、讨论与延伸

这里讨论影视旅游中的爱情主题,笔者认为需要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情节。写到这儿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笔记本电脑”的推销广告。主题是推广一种能够长时间在线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这个广告一改以前捧着说好的广告模式,用起了类似于影视旅游的心理战。故事梗概为大学毕业的女孩被男友抛弃了,开始了独自生活,独自找工作,独自面对社会交往的过程。生活中的一切都让依靠男友已经习惯了的女孩感到困难。于是遇到一个问题:女孩总是会在线和前男友联系,因为他们用同一款可以长时间在线的笔记本电脑。渐渐地,女孩适应了独自生活,她想到向她前男友道谢,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人,可他一直在互联网上。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男孩的电脑,在电脑桌上看到了男孩的死亡证明,男孩在分手后不久死于绝症了,只是因为放不下依赖自己的女孩。所以灵魂一直寄生于网络中,给女孩鼓励,给女孩建议。男孩的灵魂在女孩找到他之后,因希望得到满足而消散了,结尾是女孩抱着电脑哭得撕心裂肺。

男女主角之间的线索一直是笔记本电脑,并且通过笔记本的特点成全了一段本来不可能的爱情。这就是爱情的魔力所在!虽然明明知道这是个广告,但还是有人忍不住地想要通过购买这款笔记本,期望自己生命中有一段同样凄美的爱情。这就是这个广告成功的地方,同样也是影视旅游应该学习的地方-于细微之处生绝景。

如果在电影中,有这样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爱情作基础,其影视旅游推广也一定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用爱情烘托,用人们心中对爱情的期待去映衬,一定会情中生景,景中有情的。

[1] 李锡赓.评《庐山恋》所写的爱情[J].电影艺术,1980,( 10):16-19.

[2] 陈 默.2010版爱情:摇摆成风景[J].半月谈,2011,(3):1-2.

[3] 铁 力.山还是山,恋却不是恋——祭奠中国电影遗失的“纯爱”[J].电影,2011,(1):114-118.

[4] [英]麦克•克朗著.文化地理学[M]. 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6-49.

[5] 刘 忠,刘国忠.“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6,(6):92-96.

[6] 周 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57-5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ew on Love Values in the Tourist Films of “Romance on Lushan Mountain”(1980) and “Romance on Lushan 2010”

ZHANG Zu-qun1,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070,China)

The two fi lm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heritance is modeled to analyze the two questions: 1. old and new “Romance on Lushan Mountain” ref l ects the comparative values of love: For the 1980 version of “Romance on Lushan Mountain,” we praise than derogatory, “Lushan Love 2010” We depreciate than praise. 2. old and new “Romance on Lushan Mountain”ref l ects the impact of the power on love: 1980 version of “Romance on Lushan Mountain” is a political kidnapping love, “Lushan Love 2010” in the material temptations of love. The love in travel being discussed, the ups and downs of plots is a must to these fi lms.

love values; travel fi lm comparison; 1980 version of “Romance on Lushan Mountain”; Romance on Lushan 2010”

F59

A

1673-9272(2012)-02-0091-03

2011-11-06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资助(编号:PHR201108319);2009年度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CTF090038)。

张祖群(1980- ),男,湖北孝感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庐山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庐山 牯岭!Cooling!
望庐山瀑布(外二首)
《望庐山瀑布》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