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策略的思考

2012-01-22 03:59张红亮姚先玲
种子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种业竞争力种子

张红亮,姚先玲,李 霞

(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山西 太原 030006)

当前,众多跨国国际种业公司进入中国,这些国外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中国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谁拥有了优良品种,谁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种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应对、发展、壮大,是事关民生,国家稳定的大事。笔者认为,我国种业要发展壮大,提升竞争力,在国际种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需要重视以下环节:

1 加强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

主要指育种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生物技术阶段,未来种子产业的竞争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种子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一些科学研究突破点不足,创新点不够,从而导致选育出的品种竞争力不强,不能与国外公司的品种抗衡。科学研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科技创新更是重中之重,旗帜必须鲜明。只有科学研究者多渠道、多途径掌握应用最新的科学前沿技术,安心、静心、专心地进行科学研究,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才能使选育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作出贡献。同时,品种选育也要遵守客观规律,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还要特别重视品种资源的收集,有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才有可能选育出好的品种。

2 多方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

2.1 加大研发投入。世界种业巨头在生物技术、新品种研发等领域投入越来越多,一般占其种子销售额的10%以上。而我国主要的育种力量还集中在农林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中,企业直接参与育种的不多。国内种子公司多以产销为主,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5%以下。种子企业只有建立自主科技创新机制,增加科技投入,不断研发优新品种,形成竞争支撑体系,才能增强竞争力。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大幅度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本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种子企业若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品种研发中去,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势必影响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和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也将会导致我种子行业竞争力削弱,难与发达国家的种子企业进行抗衡,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这势必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

2.2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人才机制。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故种子企业要“勤练内功”。要有品牌意识,只有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自我发展壮大,品种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和竞争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还要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更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种子企业要积极引进各种高素质人才,如管理人才、科研人才、销售人才等,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待遇,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盟。

2.3 把握顺应种业发展潮流。综观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我国种业若想在国际种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顺应企业发展潮流,立足国情,多方学习,逐步通过兼并或合作进行优势整合,形成具有真正竞争力的大型种子公司。

3 着眼素质,提升人才竞争力

3.1 科研工作者要提高科研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谁掌握了最新前沿技术,谁就站在了科技的制高点。要提高自身科研素质,需要有全球的眼光,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维,踏踏实实的努力。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国际协作,多参加国际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交流会议。

3.2 要提高管理者素质。在种子管理机构内部,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培训,让种子管理者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法律、道德、专业素质,全面提升其管理能力、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

3.3 要提高试验人员素质。当前,在少部分试点仍然存在着试验观察记载表填写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需逐步创造条件使数据报送电子化,这样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高效率。国家、省、市种子管理部门还需要多渠道、多途径组织承试人员考察观摩学习,逐步提高承担试验人员的素质。

4 持续加强体制法制建设

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种子管理体系。种子管理的行政体制改革是种子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关键,正确和科学地进行种子行政体制改革是所有种业改革的核心。现在基本理顺了种子管理体制,国有种子企业全面实现了政企分开,实现了“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分离。当前,种子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健全,已经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制度,我国的种子管理已经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这一切都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品种的更新替换。若要保持竞争力,持续加强体制法制建设必不可少。

5 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和品种管理

近年来,品种未审先推、越区种植、标签标注不全、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品种管理及种子市场监管仍然需要加强。如农业部已经将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成分检测纳入种子监督抽查和市场检查范围,强化了品种市场监管;各省级种子管理部门还准备建立品种标准样品库,规范品种标准样品管理,建立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退出制度;要引导农科院所与商业化育种分离,逐步回归到公益性育种研究等。

6 重视配套技术推广

农作物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品种是关键因素,但品种的实际种植效果还与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密不可分。好的品种还应配合一些新的农业措施,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故要重视品种配套生产种植技术的推广。种子在各生长期需要实施哪些技术,种子生产企业都要在包装袋上标示清楚;种子销售人员也要了解该品种的特性特征及栽培要点,告知农民,这样才能发挥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

7 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

要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提高我国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建设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果、茶、花、菜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甘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使我国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此外,还要重视加强更多不同类型品种的繁育,如蔬菜品种上,应做到全年供应,以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8 加强各部门互动合作,形成整体竞争力

种子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种子管理体制的完善,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努力配合。各部门不能各自为政,敝帚自珍,而要优势互补,互促发展。要认识到种子管理部门不仅对种子市场有监管功能,还要有服务功能。因为政府部门效率是否高、是否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沃土,这些都事关种业能否健康稳步发展。不仅要加强科研院所之间、企业内部的合作,更要加强种子管理部门、种子推广部门、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种选育目标更贴近生产要求,才能促进种子市场有序发展,才能使我国种子行业稳步发展,做大做强,逐步增强竞争力。

猜你喜欢
种业竞争力种子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桃种子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可怜的种子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