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东农业科研单位种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2012-01-22 03:59赵海军张文兰刘开昌汪宝卿张立明
种子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新品种

张 伟,赵海军,张文兰,刘开昌,汪宝卿,张立明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 250100)

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再次提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尤其强调要加强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2012年4月10日,在国发[201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农业部领导强调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重点任务的基本思想。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意见文件精神?如何加快构建山东的现代化农作物育种体系?本文从科研院所角度,做以下思考。

1 山东农业科研单位种业成绩显著

1.1 科研整体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自农业良种工程实施以来,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自主创新品种,育成作物新品种(系)660个,其中审(认)定品种569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01个。取得了超级小麦、杂交玉米、设施蔬菜、名优果品、出口花生、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等一大批重大成果。这些重大品种的相继涌现,增强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综合实力,促进了科技产业不断发展。以山东省农科院为例,“十一五”以来,全院共有42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61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据2012年4月《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1年)》发布的六种主要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在玉米(鲁单918)、冬小麦(济麦22号)、常规棉(鲁棉研 28号)、杂交棉(鲁棉研 20号、21号、24号、25号)四种大田作物均有育成的品种上榜。创黄淮冬麦区单产最高记录的济麦22号在2011年夏收面积达3500多万亩,继续保持了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的地位;鲁单981玉米连续四年在全国种植超过1000万亩,是全国第三大玉米品种;鲁棉研21号成为我国黄河流域转基因抗虫棉的“标杆”品种;在大白菜、萝卜、桃、樱桃、核桃、枣等园艺作物方面也培育出一批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这些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不仅带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种业发挥的巨大科技支撑作用。

1.2 种业产业初具规模

山东省现有生产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共363家,其中注册资本达3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有7家。以良种为龙头,培育和发展壮大了登海种业、鲁花集团、诸城外贸、半球面粉、金锣集团等45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全省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山东省农科院的“济麦”系列小麦、“鲁单”系列玉米、“鲁棉研”系列棉花、“花育”系列花生成为享誉全国的农作物良种品牌。在山东省种植面积过千万亩的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果树五大类农作物中,育成的品种所占比例均为第一位;培育的杂粮、白菜、萝卜、马铃薯等品种年种植面积分别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0%、40%、80%、60%,为促进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山东农业科研单位种业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资源短缺,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在目标育种过程中,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窄,所育成的品种潜在着遗传上的脆弱性和突发毁灭性病害的隐患,育种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在外国商品化杂交品种大量涌入的形势下,很多本土特有的种质资源因保护不力而迅速流失甚至灭绝,许多地方特色种质品种消失现象严重。有些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在工作调动、离岗等情况发生时造成种质丢失或是随意丢弃。而引进外国优良品种的亲本异常困难,各国都十分重视种资资源的战略地位,从而对目前的品种选育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我省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作物品种创新方面普遍面临种质资源短缺问题。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为保障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大力宣传并切实保护好作物种质资源,这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培育农作物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新品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原始创新能力差,苗头性新品种少

目前,农业领域授权发明专利的质量偏低,在生物育种新技术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少,有效发明专利维持时间短,多半专利维持时间只有3年。以山东省农科院为例,在六大农业行业中授权的发明专利只有1项进入教学科研单位前10名(农化),在蔬菜、花卉、果树等专业的高附加值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比例比较低。虽然现在省内农业高校、地市农科院、种子企业的育种实力日益增强,品种审定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是同国内其它单位比较起来,我省的育种优势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多是产量、抗性等单个性状较突出,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品种缺乏,苗头性的新品系严重不足,主要农作物进入省区试或生产性试验的品系数量较少,育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亟需强化山东省现代育种理论与技术源头创新能力,快速建立生物技术、杂种优势利用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2.3 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目前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较低,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较差,农业领域的人才不足。在学科建设推进计划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新老交替、人才断层、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部分学科缺少能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物,缺少农业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为泰山学者、杰出人才等团队配备的辅助人员过少,流动研究人员不足。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针对科研业绩的考核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科研院所协作和沟通机制还不顺畅,没有形成有特色的错位研究。亟需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开拓能力较强的高效创新型团队。

3 山东省农业科研院所种业发展方向

3.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研工作

各农业科研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立足山东省种业发展需求,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以高端高质高效品种创新为重点,整合山东种业资源,建立现代化科研院所和企业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和科技推广水平,增强各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2 加强基础性、关键性重大育种理论突破与技术的创新

各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建立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品种培育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同纬度、同生态条件国家的先进成果和优良种质资源,着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重视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的发掘和研究,加强包括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在内的基础研究,以揭示相关基因功能、表达与调控特点和规律,用生物技术不断丰富育种理论。建设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农业资源保存与信息共享平台,在调整现有部分存量资源的基础上,统筹部门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打造设施完备、装备一流、开放共享的生物育种技术平台。同时,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良分中心等现有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关键性重大育种理论与技术问题联合攻关,推动建立公益性、基础性、开放性的全省农业生物种业创新运行体系。

3.3 制定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目标,实现品种创新

在粮棉油领域,即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大宗粮油作物及甘薯、大豆、谷子等特色杂粮作物为重点,以培育高产、广适、抗逆的主导品种为目标,加速培育非转基因突破性作物新品种;围绕培育抗逆、优质的新品种为目标,加快培育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增强现代种业的技术储备。在果蔬花卉等领域,以我省大宗水果、蔬菜为重点,加强加工和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的培育;以提高高端名优特水果、蔬菜种子的国产化率为重点,加强优质高档出口型新品种的培育;加大食用菌、药用植物、花卉、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品种的选育,培植优势特色产业。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新品种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青菜新品种介绍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