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肉并重思想指导整脊治疗探讨

2012-01-23 16:06里,叶勇,李霞,章
中医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整脊正骨错位

李 里,叶 勇,李 霞,章 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现代整脊学是以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生物力学和生物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推拿、导引、牵引、针灸、药物、理疗等方法对脊椎位置结构异常进行整复调理、治疗和预防脊椎及其相关疾病的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科学[1]。近年来,本科室在运用整脊疗法治疗脊椎及其相关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将骨筋肉并重思想指导整脊治疗体会探讨如下。

1 骨筋肉并重理论基础

早在《素问》和《灵枢》中就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的记载。骨,泛指机体的骨骼;广义的筋是指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周围一切软组织概念的统称。人们对中医学筋、肉概念历来有争议[2]。笔者所论之筋是所指“筋膜”、“经筋”、“宗筋”之结构,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是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筋膜、韧带、肌腱、神经等组织的总称[3]。肉,肌肉的简称,泛指解剖学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

《黄帝内经》中“诸筋者,皆属于节”、“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为坚”等阐述,说明了骨、筋、肉3者生理所属和相互功能关系。骨具有坚刚之性,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筋的主要功用是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表明筋具有坚劲刚强的功能,能约束骨骼。《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说:“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因此,筋病多影响肢体的活动。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舒缩活动来完成。《灵枢·天年》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肉为墙”是指肌肉起着屏障作用,可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的损伤。生理上,骨筋肉协调进行形体的正常活动;病理上,骨筋肉相连,筋肉损伤无力束骨,则骨损难愈,肢体活动不易恢复,骨伤筋损,伤筋损肉,筋肉难愈。伤科“骨错缝、筋出槽”指出了受伤后骨与筋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2 脊椎相关疾病骨筋肉损伤病因病机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由于脊柱肌力不平衡导致脊柱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直接或间接刺激、压迫到其周围的血管、脊髓和植物神经等,引起相应的内脏和其他器官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病症[4]。目前,已经发现有近百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有关,这些疾病涉及机体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熬夜、加班、不正确的姿势等会使脊柱周围软组织处于不平衡的受力状态,出现脊柱小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脊柱与胸肋构成一体,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产生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5]。

脊柱相关疾病因脊柱骨关节轻度移位,并刺激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所引发的独立于脊柱之外的相应脏器或组织的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属中医学“骨错缝”范畴[6]。《说文解字》释曰:“筋者,肉之力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曰:“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两者均说明筋肉的强健决定了骨骼的稳定和关节的运动。筋肉的功能异常将直接导致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异常。颈部是气血、筋骨肌肉的综合枢纽,上撑头颅,活动频繁,故有“旋台骨”、“玉柱骨”、“天柱骨”之称;腰部位居机体之中,腰为肾府,强则体轻有力,弱则肢重乏力,不能久坐。从现代医学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认识来看,以椎间盘退变、椎周软组织劳损造成脊柱失稳而发生脊柱错位最为常见[7];从中医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外伤、风寒湿邪、劳损等原因造成筋肉的损伤,使筋“束骨”、“肉为墙”失常致脊柱“骨错缝”,使筋、骨、肉3者的关系失常,引起脊柱失稳、内外平衡失调,导致经络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病证。

3 骨筋肉并重指导整脊治疗

3.1 整脊手法“松肌”、“理筋”、“正骨”3步复位

整脊手法是通过调整异常的脊柱骨间关系,达到通督调腧、调整脏腑功能目的的一种综合手法,也就是医者运用双手通过娴熟的手法作用于脊柱,有针对性地矫正机体错位失稳的椎体,使脊柱恢复原来的解剖位置,重视椎间孔的正常形态,使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不再受到牵拉或压迫,相关的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筋柔才能骨正,骨正才能筋柔。《正骨心法要旨》在外治法、手法总论开卷就指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说明用手法治疗“骨错缝”等骨病,不仅要使“骨错缝”复旧,而且损伤之筋肉也要复旧。通过松肌、理筋手法可恢复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平衡力,可依靠筋肉内在动力,纠正脊柱之错位,同时亦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这种现象正是“骨肉相连,筋能束骨”作用的结果。

在整脊手法的施治过程中,“松肌”、“理筋”、“正骨”3重手法均为重要。首先可用滚法、揉法、点按法等放松肌肉,再用拿法、弹拨法、拔伸法等进行分筋、理筋、弹筋,在肌松筋柔的前提下,配合各种体位运用扳法、摇法、冲压法等对错位的关节进行正骨手法,充分发挥“筋束骨、肉养骨”的生理功能。对“骨错缝”引起的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强调筋肉内在动力,动静结合,筋骨肉并重,通过筋肉收缩运动,在动态中完成正骨,促进复位、恢复功能。

3.2 处方用药调补肝脾肾

筋属五体之一,由肝所主,《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平人气象论》又曰:“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曰:“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之本。”肝之气血充足,则筋之功能正常,筋力强健,能耐受机体运动的疲劳,很好地约束骨骼。随着现代社会急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激烈、知识更新等,给人们增加了许多紧张因素和心理压力,持续的紧张和不适应都会影响人们的精神情志,而调畅情志属肝之职,故若精神情志的失常超过了肝的调节能力,则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疏泄失常自然会影响到筋的濡养,从而导致筋的功能异常[8]。脾主肉,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用电脑、伏案工作、长时间开车等,过久低头、久站、久坐者长期使颈、胸、腰处于一种不良姿势,可使脊柱旁肌肉损伤,长期不注意运动,日久必致肌肉力量下降、脊柱的活动能力减退。不正确的饮食习惯,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使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导致营养脊旁肌肉能力下降。

“肾主骨”、“肾者……其充在骨”、“肾生骨髓……在体为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肾精盛,脊柱劲强有力,肾精弱,脊柱也随之衰退。从肝肾脾的关系来看,整脊治疗应筋骨肉并重,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虚可导致精血亏损,筋骨失于濡养。脾之运化功能依赖肾阳的温煦,阳虚时温煦作用减弱,脾失健运,肌肉失养。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精依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脾失运化,先天之精补充无源,加重肾精亏损,使精不养骨;脾生血,肝藏血,脾虚同样可加重肝血亏虚,使肝不养筋。

笔者在整脊治疗中,针对肌肉劳损明显者,常配合李东垣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以健脾养肌强脊;对筋伤明显者,常配合调肝汤、一贯煎、当归芍药散等加减,以调肝养筋;对错位明显者,常配合寿胎丸、龟鹿二仙胶、左归丸等加减,以补肾健骨。配合中药内服,不仅加强了手法治疗的效果,也使脊柱及相关性疾病得到标本兼治,减少复发。

3.3 内外合治,兼顾骨筋肉

正如《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现代伤科疾病注重内外兼治。对脊柱相关性疾病而言,不仅需要内服药物,还要整脊手法、中药熏洗、热敷、灸法、涂擦药、药膏、练功锻炼等外治法。笔者除了运用“松肌”、“理筋”、“正骨”3步整脊手法和处方用药调补肝脾肾外,还在3步整脊手法完成后肌肉劳损处注射100 g/L葡萄糖注射液,以稳定肌肉,配合艾灸温筋荣肌,运用汉磁贴温阳健骨,在病变节段处配合中药外敷熏洗温筋通络,针对不同病损肌肉进行针对性功能锻炼,在错位关节周围不同的韧带、筋膜、肌腱进行拔伸、牵拉锻炼,根据椎体不同错位类型进行针对性关节活动锻炼,内外合治,强调骨筋肉并重,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4 小结

近年来,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已经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但如何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进一步指导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代很多医家都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试从中医骨筋肉述骨筋肉并重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指导脊椎相关疾病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国现代整脊学。

[1]权觉武.张仲景对中国整脊学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20.

[2]贾赫.肝脾所主之筋肌肉实体初探[J].陕西中医,2002,23(7):624-625.

[3]胡平安,张立萍.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J].陕西中医,2003,24(1):79.

[4]张长江.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熊英,金宏柱.肝与脊柱相关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医正骨,2009,21(4):23.

[7]陈贵珍,许云祥.脊柱相关疾病及整脊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4):62.

[8]熊英,金宏柱.肝与脊柱相关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医正骨,2009,21(4):24.

猜你喜欢
整脊正骨错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图说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脊”真能让人立刻长高吗
整脊真有这么神奇吗
有趣的错位摄影
推拿、整脊(宫廷理筋术)配合刺络药罐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36例临床观察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针灸整脊:整合中西医观点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