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2-01-24 08:59刘文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内皮缺血性

刘文运,郭 锋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且高复发率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卒中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青年(18岁~45岁)缺血性卒中有逐年增加的态势。王文化等[1]研究发现在35岁~45岁年龄段中,青年脑卒中占全部卒中13.4%。本研究主要对在2005年—2011年住院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进行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为更早地预防和治疗青年脑卒中提供有力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2011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18岁~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9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MRA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8例,男68例,女30例,年龄18岁~45岁(35.0岁±3.7岁);对照组91例,男58例,女33例,年龄18岁~45岁(34.0岁±3.3岁)。全部病例常规行血常规、凝血五项、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胸部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口服避孕药等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仍处首要位置,其次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口服避孕药物等均为其中常见危险因素。男女性别之间,除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外,其余因素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例

表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危险因素 例(%)

3 讨 论

青年脑卒中是目前神经科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流行病学相关调查表明青年脑卒中占全部人群中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男性患者居多[3]。国内学者郝桂荣等研究发现,62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男性缺血性卒中占87.1%。本文98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男性占69.4%。

本研究青年性脑卒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危险因素中尤以高血压病、吸烟、酗酒显著增高,可能与男性社会交际活动多,生活压力较女性大有关。

高血压病一直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显著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一方面损害小血管,致血管内膜发生玻璃样变,血管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管腔狭窄,血管阻力增高,脑血流量下降;另一方面使动脉内皮细胞间连续性中断,内皮细胞回缩,暴露内膜下的组织,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得以黏附,形成附壁血栓而发生脑梗死。无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增高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Verdecchia等[4]研究表明,平均动脉压是脑血管病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发现,青年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病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与李裕茂报道的高血压是形成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相一致[5]。

吸烟和酗酒与青年脑卒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烟草中尼古丁可兴奋交感神经,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可抑制前列环素I2的生成能力,增加血栓素A2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动脉粥样斑化形成。研究发现,吸烟可增加巨噬细胞与动脉壁的粘附及诱导蛋白水解酶的释放,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影响斑块的稳定性[6]。国内研究发现16岁~40岁首发脑梗死患者中,发病前24h内饮酒超过40g乙醇是脑梗死的触发因素。乙醇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兴奋性增高,使血压升高,胆固醇升高,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增强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活性,而促使血栓形成;还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痉挛,使血流量降低,最终导致脑梗死[7]。

有报道显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8]。高Hcy血症与青年脑卒中密切相关,是亚洲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9]。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上升5mmoL/L,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5倍。Hcy致青年缺血性卒中可能原因有:①高Hcy对内皮细胞的毒化学损伤,致血管内皮结构改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0]。②高Hcy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加速泡沫细胞形成,致动脉粥样硬化[11]。③高Hcy可增加血小板黏附,激活V、X、XⅡ因子,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干扰内皮纤溶活性[12],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本研究也发现青年缺血性卒中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男性患者占30.9%,女性占26.7%,与国内其他学者报道有一致性。

有学者认为,脂质代谢异常,在青年脑梗死中起了重要作用[13]。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子中,高血脂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的LDL-C血清水平显著增高。研究表明,LDL-C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LDL抑制内皮舒张因子,损害内皮抗凝和纤溶功能,趋化单核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4]。另有学者发现,HDL-C水平降低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HDL-C参与动脉壁的代谢,它能抑制LDL-C诱导的对人类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15]。

此外,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中,心源性栓塞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心房纤颤,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1988年Lechat等首次报道卵圆孔未闭,在无明显原因的脑卒中患者中占54%。本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患者比例较小,可能与未开展经食道心脏超声有关。青年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物,致血液学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增生,血脂代谢障碍,进而发生脑梗死。总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早地发现并积极有效地干预可控因素,对于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9.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毕齐,张茁,张薇薇,等.2359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106-108.

[4]Verdecchia P,Schillaci G,Rebold G,et al.Different prognostic impact of 24-hour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 pressure on stroke and coronarv artery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2001,103(21):2579- 2584.

[5]李裕茂.青年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病因探讨[J].广西中医药杂志,2004,26(9):1382.

[6]Kangavayi S,Macetzky S,Shapk,et al.Smoking increases inflammation and m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in huma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2004,9(4):291-298.

[7]贾红云,贾淑云.青年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9):692-693.

[8]Martir-Herrero F,Martalin-Moreiras J,Pabon P,et al.Homocys teine and outcome in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Int J Cardiol,2007,118:183-188.

[9]Naess H,Nylond HI Thomassen L,et al.Etiolgy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 in Western Norway: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J].Eur J Neurol,2004,11(1):25-30.

[10]Nakamizo T,Nagayama M.Stroke and the genetics of hyperhomocysteinemia[J].Brain Nerve,2008,60(11):1295-1306.

[11]Biwas A,Ranian R,Meana A,et al.Homocystine levels potymorphisms an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sian Indian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9,18(2):103-110.

[12]Tseng YL,Chang YY,Liu JS,et al.Assocvation of plasm homocystensitesity concetration with cerbral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n stroke patients[J].J Neurol Sci,2009,284(1-2):36-39.

[13]李东芳,闫小林.血脂、脂蛋白与青年脑卒中的关系[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0,8:600-601.

[14]Jucobson TA.The safety of aoggressive stain therapy.How much can low-densic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e lowered[J].Mayo Clin Proc,2006,81:1225-1231.

[15]Hessler J,Lazzarinv-Roberston A,Chisolon GM.LDL-induced cytotoxicity and its inhibition by HDL in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culture[J].Athtrosclerosis,1979,32:213-229.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内皮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意义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