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出血恢复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2012-01-24 08:59刘云峰冯海燕解庆凡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患肢黏度脑出血

刘云峰,冯海燕,解庆凡

脑出血后由于患者绝对卧床、肢体偏瘫、血液高凝状态、不适合康复训练等因素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且由于急性期不适合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常造成严重血管损害及血栓后综合征,甚至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下腔静脉滤网置入可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但需要长期抗凝治疗,脑出血后长期抗凝治疗易导致出血复发为治疗禁忌,因此脑出血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仍为临床难题,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有许多优势,本研究旨在评价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出血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符合2001年第五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且发病2周以上;所有病例均经下肢静脉彩超证实。排除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凝血系列检测出凝血时间延长;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正在参加可能影响本实验研究结果评价的其他临床受试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恢复期下肢静脉血栓病人6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配到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0.4±8.8)岁;患肢肌力2.2级±1.8级;发病时间9.3d±4.2d。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2.1±7.2)岁;患肢肌力2.1级±2.0级;发病时间8.6d±4.4d。两组患者年龄、患肢肌力、发病天数、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1],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使用一般促代谢剂、甘露醇、甘油果糖(必要时);禁止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剂其他具有扩血管活血类中药及西药;抬高患肢不低于心脏平面,每天至少4次,每次不少于30min;穿弹力袜;上肢、语言、吞咽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安慰剂胶囊外观与脑栓通胶囊相同,内装淀粉,每粒0.4g,3次/日,每次3粒,治疗时间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栓通胶囊(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每粒0.4g),3次/日,每次1.2g,治疗时间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凝血功能检查 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

1.4.2 血流变学检查 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沉降率(血沉)。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剧烈活动后无肿胀及不适,彩色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消失,血流通畅,瓣膜功能良好;显效: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剧烈活动后患肢轻度肿胀不适,彩色超声显示少部分血栓残留,血流基本通畅;有效: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活动后肿明显加重,彩色超声显示血栓仍存在,有部分血流通过;无效:患肢症状、超声检查均无改善[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组别 全血黏度(mPa·s)高切 低切血浆黏度mPa·s血沉%对照组 治疗前 4.92±0.64 9.60±1.52 1.92±0.23 20.10±10.11治疗后 4.84±0.52 8.98±1.44 1.96±0.28 10.05±11.231)治疗组 治疗前 4.89±0.65 9.65±1.32 1.97±0.29 18.62±9.87治疗后 3.29±0.581)2) 8.02±1.26 1.14±0.311)2) 8.63±10.44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PT(s) APTT(s) TT(s) FIB(g/L) INR D-D(mg/L)对照组 治疗前 15.60±3.87 28.60±12.33 15.10±4.14 3.21±1.95 1.15±0.42 1.41±0.35治疗后 14.87±4.01 27.34±10.90 14.54±4.32 3.04±1.41 1.04±0.45 0.32±0.301)治疗组 治疗前 15.84±5.02 26.80±11.50 15.70±3.91 3.01±2.02 1.21±0.50 1.51±0.40治疗后 15.07±3.99 27.12±10.01 14.20±4.24 2.84±1.69 1.13±0.34 0.40±0.37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3%vs 46.7%,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和低热,90%以上发生于瘫痪侧下肢,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3]。发病机制:[4,5]①高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等造成血液高凝、高黏及血管的改变。②患肢肌力降低、肌肉松弛对血管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血液回流不畅,长期卧床,肢体不能活动运动减少造成失去肌肉泵的作用,静脉回流减慢,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均容易造成血栓形成卧床。③大量使用脱水剂,加重血液高凝。④脑出血启动体内凝血瀑布反应,血液中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增加。目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后西医多采用的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易继发脑出血等严重后果,脑出血后尿激酶、肝素等溶栓、抗凝类药物为禁忌使用;介入手术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方法可解决肺栓塞问题,然而要求术后长期抗凝治疗,否则发生滤网置入部位下腔静脉血栓闭塞可能大大增加[6]。新型中药制剂脑栓通胶囊含有蒲黄、赤芍、郁金、漏芦和天麻等多种纯植物中药成分。其中蒲黄、赤芍、郁金行气活血化瘀,天麻祛风化痰、漏芦舒筋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脑栓通胶囊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其中蒲黄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赤芍具有镇静、防血栓、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郁金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天麻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漏芦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3%vs 46.7%,P<0.05)。两组间PT、APTT、TT、FIB、INR、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D、血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为静脉血栓随病程正常演变,同干预措施无关。脑栓通相关文献显示有降低病人全血黏度,减少纤维蛋白原的作用[3],本研究也提示有类似倾向,受样本量限制尚未能显示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病人在脑出血2周后恢复期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时口服中药制剂脑栓通胶囊,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检测证明具有较高安全性,无一例出血复发情况。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0-120.

[2]何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7):615-616.

[3]秦俊莲.脑栓通体外抗血栓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20(1):9.

[4]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5.

[5]Brenkel IJ,Cook RE.Thrombo prophy lax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J].Hosp Med,2003,64(3):281-287.

[6]刘贤华,刘青,朱甲锋,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滤网置入预防肺栓塞14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2):117-118.

[7]李东安.脑栓通胶囊药效学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0(6):25-31.

[8]徐进华,潘中瑛.脑栓通胶囊与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比较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20):37-38.

猜你喜欢
患肢黏度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