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35例

2012-01-24 06:47陈云飞
中国药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纳洛酮达拉自由基

陈云飞

(浙江长广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内科,浙江 湖州 313117)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35例

陈云飞

(浙江长广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内科,浙江 湖州 3131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加用纳洛酮。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时神经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为显著,治疗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作用,既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又能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神经毒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依达拉奉;纳洛酮;急性脑梗死;疗效

急性脑梗死(ACI)是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致死、致残率极高。由于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故目前尚无特异疗法。发病6 h内给予全身或局部溶栓治疗,是目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有效方法[1]。但绝大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且又多发于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很少能符合苛刻的溶栓条件[2]。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笔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3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其中男 47 例,女 23例;年龄 52~79岁,平均(64.5±10.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 6~48 h,平均(16.6±3.8)h;梗死部位为基底节32例,脑叶20例,丘脑18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42例,糖尿病26例,冠心病10例。均经头颅CT证实;均为首次发病,发病至就诊时间在48 h内,未行溶栓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排除严重精神障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凝、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20070309)30 m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为20071105)3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用药期间常规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6个月时,随访存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依据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病残程度分级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由指定医师完成,且未告知其分组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据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4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病残程度为4~6级;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8%或增加,病残程度为7级,成植物状态;死亡。以基本治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5)治疗前23.6 ± 2.5 23.3 ± 2.8治疗后14 d 14.8 ± 2.1△#18.2 ± 1.9

2.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3)治疗前26.62 ± 2.85 26.69 ± 2.13治疗后6个月46.75 ± 1.97△#38.41 ± 3.46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未见异常,也无颅内出血、发疹、全身过敏、恶心、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作时,脑缺血引起的病理损伤极为复杂,目前认为自由基连锁反应及血小板聚集等均与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有关[4]。研究证实,氧自由基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缺血-再灌注产生的大量自由基能引起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过度氧化,造成神经细胞、脂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凋亡,加重脑水肿,出现再灌注损伤,甚至使整个神经元丧失功能[5-6]。因此,清除自由基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依达拉奉是强效自由基清除剂,血脑屏障通透率高达60%,静脉给药后可迅速清除大脑内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导致的级联损伤,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改善神经元缺失而促进脑功能恢复;同时,依达拉奉通过抗细胞凋亡作用减少缺血缺氧时神经细胞的损害,减轻缺血性脑水肿,以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目前,依达拉奉已被公认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保护剂而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

最近研究表明,神经元损伤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QLS)密切相关,特别是β-内啡肽(β-EP)在急性脑梗死时大量释放是造成梗死区神经元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7],这为急性脑梗死的救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纳洛酮为阿片受体阻断剂,能阻断和逆转β-内啡肽的神经毒性,抑制自由基释放,保护神经细胞膜,改善微循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8]。目前,纳洛酮在临床已广泛用于救治阿片类药物中毒、抗休克等,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报道较少。笔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因此,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作用,既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又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神经毒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 彬,许 丹,段 溪,等.动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局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8,2(5):257-261.

[2]邸鸿雁.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J].中国药业,2010,19(5):78.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5]黄开梅,赵 中,陈伟贤.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脑梗死[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9,17(6):467-468.

[6]Amemiya S,Kamiya K,Nitoc C,et al.Anti-appto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in rats[J].Eur J,2005,516(2):125 - 130.

[7]王 东,王世瑞,董 河,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阿片类物质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0,8(8):32-33.

[8]陈钟黎.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8(6):705 - 706.

R969.4;R743.3

A

1006-4931(2012)11-0099-02

2011-08-05)

猜你喜欢
纳洛酮达拉自由基
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PaO2、pH、PaCO2水平的影响
纳洛酮治疗急性非麻醉药物中毒性昏迷的临床治疗效果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纳洛酮:不仅仅是“解酒药”
氧自由基和谷氨酸在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与退热展望
沉潜迷醉达拉湾